深衣是一种记载于中国先秦时期、于汉代失传后被宋朝学者朱熹重新复原的中国古代服饰,后来再传至朝鲜,是自宋代以降,士庶在部分礼仪场合如冠礼祭祀等,以及文人儒者平日穿用的服饰[1][2]

明代承天秀墓出土的深衣和幅巾,现藏于江阴博物馆

得名

编辑

在《礼记正义· 深衣》中有提到其他的服饰的上衣和下裳均不相连,而“深衣”上衣和下裳相连,将整个身体均包裹在内,被体深邃,因此而被称作深衣。自古天子诸侯朝会服玄端,燕居服深衣[3][4]。宋末金履祥认为深衣乃古代士大夫闲居之服,合于周礼"规矩准绳" ,并撰《深衣小传》[5]

复原的汉服深衣及其传播

编辑

中国

编辑

深衣是一种记载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相传为先秦时代的天子和庶人所共同穿着的服饰、并于汉代失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时曾尝试按照经典的纪载进行复原,[6]历史上司马光朱熹黄宗羲等人也都曾试图进行复原。朱熹以后,深衣只是在儒者之间广泛穿着。到了明朝,深衣成为普遍的礼仪场合服饰[2]。现存的明代深衣实物有张懋墓出土的深衣[1]

朝鲜

编辑

朝鲜王朝从明代传入深衣,自此成为当地士大夫常穿的服饰,直至大韩帝国灭亡后,人们多穿西服,深衣渐渐只在特定场合出现。

考究

编辑

宋元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提到,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虽然有所变化,但是除了冕服之外,只有玄端端衣)和深衣两者最广为流传。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着的,而深衣则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着的。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7]。深衣裁制时加长了衣襟,穿着符合礼法,因此不论贵贱,不论身份地位均可以穿着,而没有等级之分[8]

相关文献记载

编辑

《礼记》的《深衣》、《玉藻》两篇分别记载了对深衣的标准形制。首先,礼经中的深衣由苎麻布制成。[9]幅宽二尺二寸。[10]每匹大约45-60厘米宽,[11]12米长。在《诗经·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中,郑玄注:“麻衣,深衣也。”古时没有棉布,而“布”均指的是苎麻布,别名苎麻、青苎、纻。[12]苎麻成布之后,需加灰锻濯漂白,制成白纻、白纻细布,[13]然后成衣。[14]《乐府白纻歌》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中唐时“沤纻为缊袍”、“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15][16][17]。明代深衣用玉色,素带,素履,白靴。

礼记正义·深衣》中有提到深衣最重要的特征为深衣的衣衽是由一幅布交解裁之,上尖下阔。内衽连于前右之衣,外衽连于前左之衣。[18]并且衣襟边缘有勾边。[19]也被称为青衿。[20][21]唐宋学生所服。[22][23][24]深衣的领型为斜襟方领。[25][26][27]司马光指出应颈下别施一衿,映所交领,使之方正尺。但明代后期也出现了方形直襟领。如朝鲜儒学者朴世堂的深衣。衣领宽二寸。[28]袖口广一尺二寸。[29]衣缘用幅宽三寸黑缯,对折缝之,则广一寸半。[30]

上衣用两幅布,对折,两幅布缝拢为后背中缝。[31]理学家吴澄说深衣的裳是以六幅布裁为十二片制作的,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中有六阴六阳。司马光依《礼记》作深衣、冠簪、幅巾、缙带。[32]后期的深衣以此为基础制作,有朱子深衣江永深衣明深衣等形制,[33][34]常配搭幅巾。缁布冠亦用苎麻布,比深衣经纬密度大一倍。[35]大带广四寸。垂其余为绅,所以服深衣的士大夫又被称为士绅、缙绅、乡绅。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李申&陈卫平《哲学与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155页
  2. ^ 2.0 2.1 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2页
  3. ^ 《礼记·玉藻》“朝玄端,夕深衣”
  4. ^ 礼记正义· 深衣》曰:“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5. ^ 《与石居深衣之制书》
  6. ^ 《资治通鉴》卷137。
  7. ^ 《大明会典》“士人未为官者、则幅巾深衣。”
  8. ^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9. ^ 郑玄《毛诗笺》“麻衣,十五升,布深衣也。纯用十五升。”
  10. ^ 黄宗羲《深衣考》“布幅阔二尺二寸。用二幅,长各四尺四寸,中屈之,亦长二尺二寸。”
  11. ^ 《大戴礼记》“布指知寸”言平布十指,即是古一尺,指广一寸。
  12. ^ 日知录》“《诗》:“麻衣如雪,”郑氏曰:“麻衣,深衣也,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是也。”然则深衣亦用白。”
  13. ^ 朱熹《家礼·通礼·深衣制度》“裁用白细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长过胁。”
  14. ^ 礼记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
  15. ^ 常建,《渔浦》
  16. ^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17. ^ 刘复,唐,《春游曲》
  18. ^ 黄宗羲《深衣考》
  19. ^ 礼记正义·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20. ^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21. ^ 《北史》“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征。仍并呼征为夫子,儒者荣之。”
  22. ^ 杜佑《通典》“学生青衿服。”
  23. ^ 《新唐书》“请诸生及进士第并谒先师,衣青衿,介帻,以还古制。”“其日,銮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其日平明,皇子服学生之服其服青衿。至学门外。博士公服。”
  24. ^ 文献通考》“国子生黑介帻,青衿,单衣”
  25. ^ 《后汉书·儒林列传》“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26.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7. ^ 《朱子家礼》“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28. ^ 《礼记·玉藻》“袷二寸。”
  29. ^ 《礼记·玉藻》“袪尺二寸”。
  30. ^ 《礼记·玉藻》“缘寸半。”
  31. ^ 《礼记·深衣》“负绳及踝以应直。”
  32. ^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九
  33. ^ 朱之瑜《深衣议》“深衣之制有二:一见于玉藻,温公所 并刃, 家礼之所辑是也;其一为明室之制。明室之制有衣而无裳,冠七星巾,系涤纳履,非吉服,非常服,非儒服也。与古相戾,不必言矣。”
  34. ^ 李隐,《梅堂集·深衣制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朱熹注《论语》:“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