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耕一

研究者

田中耕一(日语:田中 耕一たなか こういち Tanaka Kōichi ?,1959年8月3日),是一名日本化学工程学家,任职于京都岛津制作所日本学士院会员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

田中耕一
田中 耕一(たなか こういち)
田中耕一,摄于2003年
出生 (1959-08-03) 1959年8月3日65岁)
 日本富山县富山市
居住地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
国籍 日本
母校东北大学
知名于软激光脱附法
奖项日本质量分析学会奨励赏(1989年)
文化功劳者(2002年)
文化勋章(2002年)
诺贝尔化学奖(2002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
工程学
机构岛津制作所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田中 耕一
假名たなか こういち
平文式罗马字Tanaka Kōichi

2002年,田中因为“开发生物大分子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1]”,与库尔特·维特里希约翰·贝内特·芬恩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3][4]。他获奖时仅有学士学位,为历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仅见的特例。

早年生活与教育

编辑

田中耕一于1959年8月3日出生于日本富山市,因为生母26天后不幸过世,后来他由叔父夫妇领养,田中直到大学一年级才获知此事。就读东北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二年级时,田中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级一年。

1983年4月1日进入岛津制作所就职,1992年外派到岛津制作所英国分公司担任研究员一年,1995年5月与相亲认识的裕子结为连理,1997年再次外派到岛津制作所英国分公司,担任研究员五年之久。

软激光脱附法

编辑
 
2002年10月11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中央)在首相官邸接见田中耕一(右)与小柴昌俊(左)

以往对大分子诸如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时,分析物必须通过激光照射以电离汽化。但大分子受到强烈激光脉冲的直接照射后,会导致分析物裂解成微小的碎片,出现结构损失。1985年2月,田中发现利用甘油中的超细金属粉末作为基质的混合物,就可以将分析物电离而不失去其结构。他的工作在1985年被提交专利申请,专利内容于1987年5月在京都召开的日本质谱学会年会上公布,被称为软激光脱附法(Soft Laser Desorption,简称SLD)[5]

田中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后,一些科学家认为德国的米夏埃尔·卡拉斯英语Michael Karas弗伦茨·希伦坎普英语Franz Hillenkamp不应被排除在外[6][7],这是因为他们在1985年首次报导了一种使用小型有机化合物作为基质的、灵敏度更高的方法,他们称之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法(MALDI)[8]。 然而,虽然MALDI开发于SLD之前,但在田中的报告之前,MALDI并未用于电离蛋白质。

2002年诺贝尔奖

编辑

日本时间2002年10月9日晚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田中耕一在内的3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接获英语电话通知获奖时,田中正在公司加班。他从“Nobel”、“Congratulation”这些单词推测自己可能获得“一个海外的小奖”,身旁的同事则认为是整人节目的手法(ドッキリ)。另一方面,日本文部科学省与大众传媒皆无所适从,因为默默无名的田中并非学者,也没有博士学位。前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白川英树互相联络后,也都不清楚“田中是谁”[9]

获奖后,田中因若干“特征”引起举世关注,自此职业生涯发生巨大变化[注 1]。尽管田中拒绝大幅升职,他仍于同年11月1日获得岛津制作所部长待遇。翌年1月担任岛津制作所“田中耕一记念质量分析研究所”所长(破例的“执行役员待遇”头衔,享有董事待遇)。母校东北大学特别修改条例,为他颁发名誉博士学位。

2011年,田中研究小组开发出能使血液检查敏感度提高100倍的新技术,更容易发现癌症疾病[11]

荣誉

编辑

社会活动

编辑

2004年4月,担任大学的客座教授,包括爱媛大学无细胞生命科学工学研究中心、筑波大学先端学际领域研究中心、京都大学国际融合创造中心、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同年6月应邀访问台湾。2008年3月从京都大学客座教授退任。2009年6月担任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疾患蛋白质组学实验室顾问)。

东日本大震灾发生后,田中接受日本政府的委任,于2011年11月担任东京电力福岛核电厂事故调查委员会日语東京電力福島原子力発電所事故調査委員会的委员一职。

2015年3月1日,诺贝尔奖得主座谈(Nobel Week Dialogue)首次移师海外,在日本东京举行。在7名与会的诺贝尔奖得主当中包括2名日本人--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2012年医学奖)与名古屋大学天野浩教授(2014年物理学奖)[12]。此外,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2002年化学奖)出席了最后一轮座谈[13]

相关书籍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在历届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当中,田中学历最低,只有学士学位。类似的前例是日美混血的查尔斯·佩德森,他在1987年获奖时仅有硕士学位。
    田中在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当中,获奖年龄为第2年轻(仅次于汤川秀树);为首位后出生的得主;亦是第2位获奖的民间企业员工(继江崎玲於奈)。
    田中的获奖,写下日本人获奖次数的最短时间间隔。此前一天东京大学教授小柴昌俊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0]

参考

编辑
  1. ^ Markides, K; Gräslund, A. Advanced information 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5-13). 
  2. ^ Tanaka, K.; Waki, H.; Ido, Y.; Akita, S.; Yoshida, Y.; Yoshida, T. Protein and Polymer Analyses up to m/z 100 000 by Laser Ionization Time-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1988, 2 (20): 151–3. doi:10.1002/rcm.1290020802. 
  3. ^ Biographical Snapshots of Famous Women and Minority Chemists: Snapshot. [200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5). 
  4. ^ 存档副本.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5. ^ Markides, K; Gräslund, A. Advanced information 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5-13). 
  6. ^ Spinney, Laura. Nobel Prize controversy. The Scientist. 2002-12-11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7).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awarded amid protests that two of mass spectrometry's inventors overlooked 
  7. ^ Victor A. Gault; Neville H. McClenaghan. Understanding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8 December 2008: 184–185 [2017-10-25]. ISBN 978-0-470-712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8. ^ Karas, M.; Bachmann, D.; Hillenkamp, F. Influence of the Wavelength in High-Irradiance Ultraviolet Laser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 of Organic Molecules. Anal. Chem. 1985, 57 (14): 2935–9. doi:10.1021/ac00291a042. 
  9. ^ 黑田龙彦,宋碧华,《上班族的诺贝尔奇迹:工程师田中耕一的成功传奇》,远流,2004
  10. ^ 周刊现代2003年3月15日号
  11. ^ 田中耕一宣布:新技术能从一滴血中查出癌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科技日报,2011-11-11
  12. ^ “诺贝尔奖获奖者座谈 东京2015” - 客观日本.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3. ^ ノーベル受賞者7人、 「生命科学が拓く未来」を予想|医療維新 - m3.comの医療コラム.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