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复国法案

立陶宛复国法案立陶宛语Aktas dėl Lietuvos nepriklausomos valstybės atstatymo)是以萨尤季斯为首的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全体成员于1990年3月11日签署的立陶宛独立宣言。立陶宛于1940年6月被苏联占领后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份文件宣告了立陶宛成为第一个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并进一步推动苏联解体

代表签名之立陶宛复国法案

背景

编辑

被苏联吞并

编辑

瓜分波兰后,立陶宛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1][2][3]1917年俄国革命发生后,立陶宛议会于1918年2月16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4]。1939年8月,苏联纳粹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罗的海国家被划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随后于1940年6月被苏联占领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5]

当时,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离开了立陶宛。他并没有辞职,而总理安塔纳斯·梅尔基斯随后宣布自己根据宪法成为总统。在苏联的要求下,他任命左派记者尤斯塔斯·帕列茨基斯为总理。梅尔基斯随后在苏联的压力下请辞,帕列茨基斯也成为代理总统。帕列茨基斯政府成为苏联的傀儡政权。

随后政府举办了一场由共产党提供候选人名单的议会选举。议会于7月21日向苏联提交了加入苏联的申请。苏联方面于8月3日批准了申请。苏联认为这一申请充分展现了立陶宛人民欲加入苏联的热切期盼。[6]

独立运动

编辑
 
东方集团地图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执政下,他试图重振苏联经济,并推出了改革重组开放政策

1987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8周年),立陶宛自由联盟英语Lithuanian Liberty League组织了第一次公开抗议集会,并且没有与会者遭到逮捕。[7]

受到该次集会鼓舞,35名知识分子在1988年组成萨尤季斯,最初的目标是支持、讨论与实施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以追求立陶宛政治改革为宗旨。[8]

自从波罗的海之路——人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被苏联占领——萨尤季斯的目标便转变为希望立陶宛从苏联独立。[9]

民主选举

编辑

1990年2月的议会选举是立陶宛自1926年以来的首次民主选举。选民以压倒性的票数支持萨尤季斯的候选人。选举结果让立陶宛有了战后第一个由非共产党组成的政府。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英语Supreme Soviet of the Lithua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代表们选举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为主席,并决议恢复立陶宛战前的国名——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随后更名为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并正式宣布立陶宛重新独立。该法案于晚上10点44分获通过。[10]其间无人投票反对。

法案

编辑

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

关于立陶宛国家重建的法案

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代表国民的意愿,颁布命令并郑重宣告1940年由外来势力废除的立陶宛国家主权,已经重新建立,并因此立陶宛再次成为独立国家。

立陶宛国民大会1918年2月16日独立法案制宪大会的1920年5月15日重建民主立陶宛国家的命令从未失去法律效应并包含立陶宛国家的宪政基础。

立陶宛的地域是完整而不可分离的,并且没有其他国家的宪法在其上具有效应。

立陶宛强调对国际法的公认准则的遵循,承认1975年赫尔辛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的最终法案所制定的边界不可侵犯的准则,并保证个人、公民及少数族群权益。

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代表主权,通过该法案开始实现国家的完全自主。[11]

最高委员会认定立陶宛1918年的独立宣言仍然有效,并认为在国际法理上,由于时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并没有辞职,因此总理的继任是无效的。事实上,委员会认为苏联为了接管立陶宛所做的任何行为都是无效的。

结果

编辑
 
1990年3月11日在颁布立陶宛复国法案后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委员
 
立陶宛独立十周年纪念币

立陶宛复国法案对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独立的问题并没有立刻解决,其他国家是否承认该份文件也是未知数。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要求撤销该法案并开始对立陶宛实施制裁。1991年1月13日,苏联军队袭击了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手无寸铁的立陶宛平民与苏联士兵对峙。共14人死亡,700人受伤,该冲突被称为“立陶宛一月事件”。[12]1月31日,苏军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攻击立陶宛边检人员,造成7人死亡(苏联特别用途机动单位袭击立陶宛边境检察站事件[13]

1990年5月31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承认立陶宛独立。[14]摩尔达维亚议会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立陶宛独立的议会,但当时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仍是苏联的一部分。

 
冰岛议会承认立陶宛于1991年2月宣布独立,从而成为苏联以外第一个承认立陶宛地位的国家

1991年2月11日,冰岛议会投票确认冰岛1922年承认立陶宛独立仍然有效,[15]两国应尽快建立全面外交关系。[16] [17]紧接着丹麦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克罗地亚拉脱维亚也承认立陶宛独立。

八一九事件后,美国于9月2日承认其独立。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表示,如果苏联对立陶宛使用武力,美国将作出回应。

最终,苏联于1991年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白俄罗斯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多个国家也相继承认立陶宛独立。

1991年9月17日,立陶宛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共同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2004年,波罗的海三小国也共同成为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ideleux, Robert; Jeffries, Ian.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Crisis and Change. Routledge. 1998: 156. 
  2. ^ Batt, Judy; Wolczuk, Kataryna. Region, State and Identi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Routledge. 2002: 153. 
  3. ^ Sinkoff, Nancy. Out of the Shtetl: Making Jews Modern in the Polish Borderlands.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04: 271. 
  4. ^ Resolution. Medieval Lithuania. 2005 [200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3). 
  5. ^ Senn, Alfred Erich. Lithuania 1940: Revolution from Above. Rodopi. 2007: 99. ISBN 978-90-420-2225-6. 
  6. ^ Knezys, Stasys. Lietuvos kariuomenės naikinimas (1940 m. birželio 15 d.–1941 m.). Genocid.lt. [201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6). 
  7. ^ Davoliūtė, Violeta.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Soviet Lithuania : memory and modernity in the wake of wa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3. ISBN 9780415714495. 
  8. ^ Lithuania's Independence Movement – Lokashakti Encyclopedia. Lokashakti.org.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9. ^ Taagepera, Rein. Estonia: Return to Independence. Westview Series on the Post-Soviet Republics. Westview Press. 1993: 157 [2021-07-09]. ISBN 08133170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6). 
  10. ^ LR AT AKTO Dėl Lietuvos nepriklausomos valstybės atstatymo signatarai. Lietuvos Respublikos Seimas.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7-01). 
  11. ^ 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 1990 - 1992. 立陶宛共和国议会.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7). 
  12. ^ Martha Brill Olcott. The Lithuanian Crisis. www.foreignaffairs.com. 1990 [2018-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For over two years Lithuania has been moving toward reclaiming its independence. This drive reached a crescendo on 11 March 1990, when the Supreme Soviet of Lithuania declared the republic no longer bound by Soviet law. The act reasserted the independence Lithuania had declared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before, a declaration unilaterally annulled by the U.S.S.R. in 1940 when it annexed Lithuania as the result of a pact between Stalin and Hitler. 
  13. ^ Memorial. Medininkai – Cold war sites. coldwarsites.net.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14. ^ Prime Minister thanks Moldova for recognizing Lithuania's Independence in 1990. 2010-01-29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5. ^ Svo fIjótt sem verða má. Þjóðviljinn. 1991-02-12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冰岛语). 
  16. ^ Stjórnmálasamband verði tekið upp svo fljótt sem verða má. Morgunblaðið. 1991-02-12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冰岛语). 
  17. ^ Viðurkenning á sjálfstæði í fullu gildi. Dagblaðið Vísir. 1991-02-12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冰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