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德,日文名贺川英彦(日语:かがわ ひでひこ罗马化Kagawa Hidehiko,1926年11月8日),台中市大甲人,为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名誉牧师,青年时期曾至日本接受飞行员训练,返台后全职投入教会工作,从事布道及多项社会服务。于1991年退休,现居台北市。

郑连德
性别
出生(1926-11-08)1926年11月8日
日治台湾台中州大甲郡
别名贺川英彦(日语:かがわ ひでひこ罗马化Kagawa Hidehiko
公民权 大日本帝国(1926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
头衔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名誉牧师
信仰基督教
儿女五子一女
学历

家庭

编辑

郑连德生于基督教家庭,是第三代基督徒。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在家里排行第三[1]

郑家自内祖父受洗后成为基督教家族,以长老教派为宗。郑连德的父亲和母亲皆笃信基督教,父亲曾在大甲教会[注 1]担任长老多年;而母亲投注许多心力在教导子女主日学、弹风琴和教会圣工上。双亲对郑连德日后全职投入教会工作影响甚多。

郑连德于1953年与陈淑文女士结婚,育有五子一女[1]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1926年11月8日,郑连德出生于台中州大甲郡下山脚[2]

1931年,郑连德入读大甲教会设立的爱育幼稚园[1]。因郑父在大甲街役场担任助役[注 2][注 3][3]之故,郑连德于1933年入读大甲寻常小学校[1],于1939年从大甲寻常小学校毕业。[1]

1939年小学校毕业后,因郑父至台北东邦产业公司任职经理,郑家人举家迁居台北,居住在宫前町[4]。同年郑连德就读台北末广高等小学校,为进入中学校前的准备[4]。于1940年就读私立台北国民中学校[4]。郑连德除加入学校的剑道部外,也加入文艺部阅读许多世界名著、作诗及撰写文章,对其日后从事专栏写作影响甚多[4]

1940年代,台湾总督府推行皇民化运动,积极鼓励台湾人更改日本姓名。郑连德就读中学三年级时,因父亲担任宫前町副町长,郑家皆改日本姓名[4]。又因敬重贺川丰彦牧师,郑家便以“贺川”为姓,郑连德改名为“贺川英彦(日语:かがわ ひでひこ罗马化Kagawa Hidehiko)”[4]

郑连德预计于1945年3月底从私立台北国民中学校毕业[4]。1944年太平洋战争出现变化,盟军日本军交战激烈,战况日益严峻。缺乏兵源的日本政府在1944年,第一次招募台籍青年加入陆空军[5]。郑连德因此中断学业,于1944年至1945年间在日本本土接受飞行员的训练,并将受训期间的心情点滴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注 4][6]

同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颁布终战诏书,正式向盟军宣布投降。战争结束后,日本军队发下复员命令[注 5],但因战后日本内政一片混乱,加上海上交通一度中断,遣返事宜遭到拖延,于是郑连德便留在部队里进行善后[注 6][6]。后郑连德于1946年与彭明敏搭乘同一班船回到台湾[7]

回乡后的郑连德除日间在教会当主日学教员之外,也北上至台北市私立延平学院一年级夜间部完成未完成的学业[8]。1947年2月28日,台北大稻埕发生圆环缉烟事件,全台各地纷纷发起反政府运动,进一步导致二二八事件的大量伤亡。郑连德就读的延平学院因和反抗运动关系密切,因此遭到国民政府取缔,勒令停校[9]。失学的郑连德决定在8月报考台湾神学院[8]

教会时期

编辑

1947年9月,郑连德入学台湾神学院,主修神学。1951年毕业后至敦仔脚教会服务,1954年转至新店教会,正式受封为牧师。于新店教会服务期间,1959年郑连德因获得牧师奖学金而入学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曼歌神学院(英语:Bangor Theological Seminary)进修一年。主修的课程为“教会社会行动(英语:Church in Social Action[10]”、“牧会协谈(英语:Pastoral Counseling[11]”、“教会如何关怀社会(英语:Come to church and go to the world[12][13]

“教会如何关怀社会”主旨为教会并不只限于于做礼拜,教会更应当训练信徒关怀上帝的世界、社会并对外做见证。“牧会协谈”主旨是如何关心婚姻以及家庭的教育。“教会社会行动”则着重于由教会推动社会议题。这些知识有助于郑连德返台后参加“良邻会”、“生命线”、“互谈会”、“协谈中心”的创办。[14]

良邻服务

编辑

1961年,郑连德离开服务七年之久的新店教会,至台北市中心的城中教会任驻会牧师。因城中教会位于混杂脏乱的中央市场及能接触到社会底层的台北车站[15],郑连德便与南部北上创业的得恩堂眼镜公司创办人廖思赐长老一同于1965年3月1日在当时为中南部劳工的聚集地的台北车站前成立“良邻会”[16],其宗旨是成为“出外人的好伙伴”,主要业务为关心劳工的工作情况并助其适应都市生活,以及成为协助其求职及协调劳资问题的场所[17]。除此之外,郑连德也开始劳工家庭的协谈,致力于关心劳工的家庭生活。[16]

家庭协谈与生命线

编辑

郑连德在美国主修的“牧会协谈”对协谈工作有相当大的影响。1964年5月9日,马偕医院林宝祥牧师、妇产科吴震春医师、精神科医师刘瑞腾医师和郑连德等一同创立“马偕协谈室”。1969年,马偕医院沿用此一概念,在台大医院指派医师林宪庄明哲医师的协助下成立“家庭协谈室”门诊[18]。后基督教长老教会也于1972年成立“家庭协谈中心”,郑连德任董事长,提供婚姻咨商、关怀都市原住民等业务[19][20]。同时郑连德也在中国广播公司播送“家庭漫谈”的节目达十二年之久[20]

因都市化、工商业发展迅速,自杀患者日益增多,同年4月12日马偕医院自杀预防中心第七门诊开始,后在马偕医院院长罗慧夫、副院长张锦文主持之下,协同台大医院数名教授与郑连德牧师筹办“生命线”。同年7月1日全台首创“马偕生命线开线[18][21][22],电话号码为541-4242(我要死了死了)、541-4343(我要自杀自杀),于1998年更变为1995(要救救我)[23],一直使用至今,各县市也陆续成立生命线。而郑连德除在生命线提供咨商服务外[24],进一步将此一概念推广至日本大韩民国等地[18];在国内也受邀在“民族晚报”每周撰写“生命线”专栏两篇,共撰写四年[20]

互谈运动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一片混乱,因此穆勒尔(Eberhard Müller)博士号召数名专家成立“社会互谈会(Evangelical Academy)”透过公民之间的对话重建德国社会的道德观[25]。此一概念于1963年经史密德(英语:Lewis B. Smedes)博士引进台湾。经多年筹备,台湾长老教会总会于1967年成立“基督教互谈会(英语:Christan Academy)”[26]。郑连德运用先前在美国进修所学“教会如何关怀社会”,开始从事互谈事务[20]

服务东门教会

编辑

1967年7月底,郑连德离开城中教会的牧会工作,转往东门教会讲道。1979年出任东门教会牧师,工作内容如请青年团契协助社区学童的课业辅导、设立图书馆给社区民众阅览、推动台北少年观护所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布道等。[27]

1991年自东门教会退休,共服务13年半,东门教会聘其为名誉牧师。退休后接受许多海外国人所设立教会的邀请,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巴拉圭、日本、新西兰、澳洲等地讲道。2007年后郑连德与其妻返台定居,现居台北市[28]

著作

编辑
  • 郑连德(硕士论文),〈Ki-tok-kàu Kàu-io̍k ê Chài Kiám-thó:基督教教育的再检讨〉,台湾神学院神学研究所,1958。[29]
  • 郑连德、郑连明、吴清镒等,《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北部教会九十周年简史》,台北:庆祝设教九十周年历史组,1962。[29]
  • 郑连德,《创造成熟的婚姻:生命线专栏1》,台北:三一,1979。[29]
  • 郑连德,《婚姻生活的艺术:生命线专栏2》,台北:三一,1979。[29]
  • 郑连德,《体贴的家庭:生命线专栏3》,台北:三一,1979。[29]
  • 郑连德,《建立幸福的家庭:生命线专栏4》,台北:三一,1979。[29]
  • 郑连德,《互信互爱的一生:生命线专栏5》,台北:三一,1982。[29]
  • 郑连德,《向前的教会:讲道集》,台北:三一,1979。[29]
  • 郑连德,《突破黑暗:讲道集》,台北:三一,1980。[29]
  • 郑连德,《传达爱心:讲道集》,台北:三一,1982。[29]
  • 郑连德口述,林恩朋编,《人生二十:台湾生命线之父:郑连德牧师蒙恩的一生》,台北:前卫,2012。[29]
  • 郑连德著,黄彦杰释文,《最后的雄鹰:一位台籍日军飞行员的战时日记》,台北:秀威,2021。[30]

注释

编辑
  1. ^ 郑家和大甲教会关系甚深,培养多名教会人才如郑连德与其兄弟。见大甲教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1923年,大甲庄升格为大甲街。“街”相当于今日的“乡镇(市)”。见黄尚伟(2008)。以五州三厅估计日治台湾州厅人口-兼论基层地方行政单位之整理(硕士论文)。页123、131。
  3. ^ “役场(日语:やくば)”为公所、办事处之意。街役场助役即近似于今副乡、镇(市)长。
  4. ^ 后于2021年由黄彦杰释文,秀威资讯出版为《最后的雄鹰:一位台籍日军飞行员的战时日记》一书。
  5. ^ 即“归乡命令”。
  6. ^ 当时在日台籍日本兵的详细情形,可参见张咏翔(译)(2014)《出发吧!少年飞行兵》。新北市:枫书坊文化。(赖泰安,1983。)页423-43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12–21. ISBN 978-957-801-697-2. 
  2. ^ 郑, 连德. 最後的雄鷹:一位台籍日軍飛行員的戰時日記. 台北: 秀威资讯. 2021: 9. ISBN 978-986-326-909-0. 
  3. ^ 洪增阳. 從特攻隊到牧師——記鄭連德牧師.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义光教会30周年特刊》. 2012年3月7日 [2022年1月11日]. (原始内容 (特刊)存档于2022年1月8日).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 前卫. 2012: 21–24. ISBN 9789578016972. 
  5. ^ 沈昱廷. 日治後期臺灣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的施行與士兵派遣. 暨南史学. 2020, (23): 35-72 [2022-01-19]. doi:10.29890/HJC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6. ^ 6.0 6.1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24–31. ISBN 978-957-801-697-2. 
  7. ^ 郑, 连德; 黄, 彦杰. 最後的雄鷹:一名台籍日軍飛行員的戰時紀錄. 台北市: 秀威资讯. 2021: 14. 
  8. ^ 8.0 8.1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31–35. ISBN 9789578016972. 
  9. ^ 陈翠莲. 戰後台灣菁英的憧憬與頓挫:延平學院創立始末. 台湾史研究. 2006, 13 (2): 123-167. 
  10. ^ Churches and Social Action. CQ Researcher by CQ Press. [2022-01-13] (英语). 
  11. ^ Pastoral counseling. Wikipedia. 2021-06-07 (英语). 
  12. ^ 教會社會關懷事工的反省. cueric.tripod.com.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13. ^ 郑, 连德.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35–49. ISBN 9789578016972. 
  14. ^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臺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p49–51. ISBN 978-957-801-697-2. 
  15. ^ 城中教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www.pct.org.tw.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16. ^ 16.0 16.1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臺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55–58. ISBN 9789578016972. 
  17. ^ 薇薇夫人. 薇薇夫人專欄 良鄰會. 联合报 15. 1967年2月4日. 
  18. ^ 18.0 18.1 18.2 洪, 宽威. 馬偕紀念醫院105年特刊. 2015: 156–157. [失效链接]
  19. ^ 薇薇夫人. 薇薇夫人專欄「家庭協談中心」. 联合报 9. 1973年3月13日. 
  20. ^ 20.0 20.1 20.2 20.3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臺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59–72. ISBN 978-957-801-697-2. 
  21. ^ 梁, 玉芳. 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台北市: 天下远见. 2000: 93–95. ISBN 957-621-744-X. 
  22. ^ 中央社讯. 生命線 專替人解決難題 臺北馬偕醫院,將提供一項社會服務. 经济日报. 1969年4月7日. 
  23. ^ 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 www.life1995.org.tw.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24. ^ 徐南琴. 戀愛挫折・也要活下去 厭世時分・莫忘生命線 牧師談婚姻真諦,不贊成夢般憧憬 小夫妻難免爭吵,最好能勇於認錯. 中国时报 7. 1973年9月16日. 
  25. ^ Evangelical Academy. Wikipedia. 2021-02-28 (英语). 
  26. ^ 台北市基督教社會互談會. taipei-christian-academy.blogspot.com.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中文(台湾)). 
  27. ^ 张轩恺,〈她的故事~以“地方教会”(Congregational study)之进路来述说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台北东门教会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东南亚神学院神学硕士论文, 2008
  28. ^ 郑, 连德; 林, 恩朋. 人生二十:臺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台北市: 前卫. 2012: 71–84. ISBN 9789578016972. 
  29. ^ 29.00 29.01 29.02 29.03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29.10 台語文學發展史料資料庫. tgbhsuliau.nmtl.gov.tw.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30. ^ 兩本時代的見證——《最後的雄鷹》與《小小的抵抗》. Rti 中央广播电台.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