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出山像
25°02′14″N 121°29′59″E / 25.037252°N 121.499851°E
《释迦出山像》 | |
---|---|
英语:Statue of Shakyamuni Emerging | |
艺术家 | 黄土水 |
年份 | 1926年 |
类型 | 木雕 |
尺寸 | 109.5 cm × 37.2 cm × 40.5 cm(43.1英寸 × 14.6英寸 × 15.9英寸) |
藏主 | 艋舺龙山寺 |
历史
编辑台湾日治时期,黄土水在日本帝展后虽已成名,但经济贫困,《台湾日日新报》社长赤石定藏曾建议放弃纯艺术创作,雕塑些迎合一般观众的小作,以便营生,但黄土水不愿接受[1]。当时正好万华人准备捐献一尊释迦像给万华龙山寺,由魏清德主持募款[2]。于是魏清德就以雕塑佛像的名义,特募集一千四百元给黄土水[1]。
黄土水接此委托时,已完成东京美术学校雕刻训练,也受到明治时代雕刻师高村光云启发,便花费相当时间收集资料,同时找寻适合的男性模特儿,制作时考量如何在传统佛雕中,注入新时代的风格[2]。其造型系雕造释迦牟尼佛修行多年后,悟道后下山时的姿貌,以清瘦的身上披着袈裟,端庄地合掌站立,故名“释迦出山像”[1]。他先采用为泥塑,再翻石膏像,然后以石膏为模,采木雕刻制[3]。木雕材质为樱木[1],1926年完成[4],年尾带回台湾供奉于龙山寺[2]。
复制品
编辑由于魏清德当年出力最多,《释迦出山像》石膏雏型遂寄藏在魏家[3]。1987年7月22日上午,小偷潜入魏清德之子魏火曜家中窃走了佛堂的大小神像,《释迦出山像》石膏被丢碎在内墙边[2][3]。
魏火曜本就有意将石膏像捐给台北市立美术馆,凑巧美术馆馆长黄光男迟一天派人去取,结果发生意外,当日下午他先打电话给美术馆,馆方表示修复无门,妹妹魏淑顺便建议他找文建会美术科科长黄才郎帮忙[2]。同天,魏火曜立即将碎石膏拿到文建会,由黄才郎检查后,发现曾修补过头部,虽摔断颈部与躯体虽开膛裂开到袈娑,但还不影响头型完整且可以定位支撑塑像[3]。
文建会主委陈奇禄指示尽力作妥善完备修护[3],请来黄朝谟考据修复[6]。1989年10月30日,文建会将翻铜制作的五件复制品转赠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南开元寺、高雄市立美术馆和原木雕陈列所在的龙山寺[7]。
至于原石膏模,原本文建会想捐给高雄市立美术馆,但台北市立美术馆争取而获得[7]。台北市立美术馆则于1994年6月编订预算再以铸铜方式复制[6],1997年8月完成[8]。同年12月5日,该馆举行铸铜作品发表会时,遭质疑再翻五件铸铜作品的动机,馆长林曼丽表示何明绩、蒲浩明、高灿兴等技术顾问一致认为,雕塑原作通常是以大、小型作品各不超过六件、十二件为基准,《释迦出山像》算是小件作品,遂尚可再复制[6]。由于馆方采用是一体成型复制,此五件高度不及文建会翻制[8]。
2009年3月2日,文建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公告《释迦出山像》列为中华民国重要古物,但名称易和南宋画家梁楷的《出山释迦图》混淆,审议委员望更改作品名称[4]。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施翠峰. 台灣藝壇奇才黃土水. 联合报. 1954-04-14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台灣雕刻先驅黃土水作品石膏原模 釋迦出山像遭竊受損 文建會將於修復後翻銅分贈文化機構. 联合报. 1987-07-23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3.4 魏火曜珍藏 捐贈美術館前夕 「出山釋迦」石膏雛型 昨被小偷砸碎遭棄置. 民生报. 1987-07-23 (中文(台湾)).
- ^ 4.0 4.1 吴垠慧. 黃土水牛雕 現代藝術首列國寶. 中国时报. 2009-03-25 (中文(台湾)).
- ^ 台北龍山寺. 中国时报. 2003-06-22 (中文(台湾)).
- ^ 6.0 6.1 6.2 张伯顺. 黃土水雕塑 釋迦出山 北美館珍藏石膏原作 新鑄銅作品昨發表. 联合报. 1997-12-06 (中文(台湾)).
- ^ 7.0 7.1 黄宝萍. 釋迦出山今天五路出發. 民生报. 1989-10-30 (中文(台湾)).
- ^ 8.0 8.1 黄宝萍. 黃土水木雕入藏北美館 釋迦出山翻製五件青銅. 民生报. 1997-12-06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