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出山像
25°02′14″N 121°29′59″E / 25.037252°N 121.499851°E
《釋迦出山像》 | |
---|---|
英語:Statue of Shakyamuni Emerging | |
藝術家 | 黃土水 |
年份 | 1926年 |
類型 | 木雕 |
尺寸 | 109.5 cm × 37.2 cm × 40.5 cm(43.1英寸 × 14.6英寸 × 15.9英寸) |
藏主 | 艋舺龍山寺 |
歷史
編輯台灣日治時期,黃土水在日本帝展後雖已成名,但經濟貧困,《臺灣日日新報》社長赤石定藏曾建議放棄純藝術創作,雕塑些迎合一般觀眾的小作,以便營生,但黃土水不願接受[1]。當時正好萬華人準備捐獻一尊釋迦像給萬華龍山寺,由魏清德主持募款[2]。於是魏清德就以雕塑佛像的名義,特募集一千四百元給黃土水[1]。
黃土水接此委託時,已完成東京美術學校雕刻訓練,也受到明治時代雕刻師高村光雲啟發,便花費相當時間收集資料,同時找尋適合的男性模特兒,製作時考量如何在傳統佛雕中,注入新時代的風格[2]。其造型係雕造釋迦牟尼佛修行多年後,悟道後下山時的姿貌,以清瘦的身上披著袈裟,端莊地合掌站立,故名「釋迦出山像」[1]。他先採用為泥塑,再翻石膏像,然後以石膏為模,採木雕刻製[3]。木雕材質為櫻木[1],1926年完成[4],年尾帶回臺灣供奉於龍山寺[2]。
複製品
編輯由於魏清德當年出力最多,《釋迦出山像》石膏雛型遂寄藏在魏家[3]。1987年7月22日上午,小偷潛入魏清德之子魏火曜家中竊走了佛堂的大小神像,《釋迦出山像》石膏被丟碎在內牆邊[2][3]。
魏火曜本就有意將石膏像捐給台北市立美術館,湊巧美術館館長黃光男遲一天派人去取,結果發生意外,當日下午他先打電話給美術館,館方表示修復無門,妹妹魏淑順便建議他找文建會美術科科長黃才郎幫忙[2]。同天,魏火曜立即將碎石膏拿到文建會,由黃才郎檢查後,發現曾修補過頭部,雖摔斷頸部與軀體雖開膛裂開到袈娑,但還不影響頭型完整且可以定位支撐塑像[3]。
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指示儘力作妥善完備修護[3],請來黃朝謨考據修復[6]。1989年10月30日,文建會將翻銅製作的五件複製品轉贈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台南開元寺、高雄市立美術館和原木雕陳列所在的龍山寺[7]。
至於原石膏模,原本文建會想捐給高雄市立美術館,但台北市立美術館爭取而獲得[7]。台北市立美術館則於1994年6月編訂預算再以鑄銅方式複製[6],1997年8月完成[8]。同年12月5日,該館舉行鑄銅作品發表會時,遭質疑再翻五件鑄銅作品的動機,館長林曼麗表示何明績、蒲浩明、高燦興等技術顧問一致認為,雕塑原作通常是以大、小型作品各不超過六件、十二件為基準,《釋迦出山像》算是小件作品,遂尚可再複製[6]。由於館方採用是一體成型複製,此五件高度不及文建會翻製[8]。
2009年3月2日,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公告《釋迦出山像》列為中華民國重要古物,但名稱易和南宋畫家梁楷的《出山釋迦圖》混淆,審議委員望更改作品名稱[4]。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施翠峰. 台灣藝壇奇才黃土水. 聯合報. 1954-04-14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2.4 台灣雕刻先驅黃土水作品石膏原模 釋迦出山像遭竊受損 文建會將於修復後翻銅分贈文化機構. 聯合報. 1987-07-23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魏火曜珍藏 捐贈美術館前夕 「出山釋迦」石膏雛型 昨被小偷砸碎遭棄置. 民生報. 1987-07-23 (中文(臺灣)).
- ^ 4.0 4.1 吳垠慧. 黃土水牛雕 現代藝術首列國寶. 中國時報. 2009-03-25 (中文(臺灣)).
- ^ 台北龍山寺. 中國時報. 2003-06-22 (中文(臺灣)).
- ^ 6.0 6.1 6.2 張伯順. 黃土水雕塑 釋迦出山 北美館珍藏石膏原作 新鑄銅作品昨發表. 聯合報. 1997-12-06 (中文(臺灣)).
- ^ 7.0 7.1 黃寶萍. 釋迦出山今天五路出發. 民生報. 1989-10-30 (中文(臺灣)).
- ^ 8.0 8.1 黃寶萍. 黃土水木雕入藏北美館 釋迦出山翻製五件青銅. 民生報. 1997-12-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