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托主义
铁托主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Titoizam;英语:Titoism)是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命名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体系。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拒绝一切服从苏联,导致苏南决裂。
产生与内容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托的政党在斯大林的名义下与德国纳粹作战,斯大林却无法完全掌控铁托,于是在1948年将南斯拉夫驱逐出了东方集团。[1]
在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共产党全面改革了他们的制度,主要的做法包括分权、非官僚化和工人自治管理,南斯拉夫共产党希望找到一个位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中间地带”。
铁托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共产党的执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即:在各个国家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必须基于这个国家本身所特有的条件而有别于其他国家。在铁托时代,这就意味追求共产主义的目标应该独立于(而且经常是对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政策。这一目标导致铁托支持以色列的存在和以色列国的建立,而和苏联不同。
与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斯大林主义影响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南斯拉夫是依然独立于莫斯科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铁托强有力的领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南斯拉夫共产党解放南斯拉夫时,苏联红军只提供了有限的帮助。这一切也使得南斯拉夫成为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之前,在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唯一一个始终顶住压力、独立于莫斯科的政权,铁托对自己能使南斯拉夫独立引以为傲。
结果与影响
编辑南斯拉夫立法机关所做的是政治局已做出的图章决定。南斯拉夫秘密警察国家安全局的行动比东欧其他地区的行动者要严格得多,但仍被视为一种令人恐惧的政府控制工具。南斯拉夫媒体仍然受到西方标准苛刻的限制,但仍然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民族主义者团体是当局眼中的一个特别目标。秘密警察国家安全局暗杀过流亡海外的“国家敌人”。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经常指责南斯拉夫实行托洛茨基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同时,不结盟国家未能组建第三集团,特别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分裂之后。
尽管苏联在非斯大林主义进程中态度有所改变。布列茲涅夫使两国关系再次冷淡(尽管它们从未恶化到与斯大林的冲突程度)。南斯拉夫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支持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然后与特立独行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并非全部时间)。铁托主义与杜布切克的社会主义相似,而齐奥塞斯库因他拒绝纵容(并参加)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引起同情,这短暂地构成了罗马尼亚和苏联间的关系。然而,齐奥塞斯库实际上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获利,因此是联盟中不太可能的成员。
布列茲涅夫在1968年将捷克斯洛伐克局势推上高峰后,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一直保持着特殊关系,直到1980年代中期。齐奥塞斯库改编了铁托主义中提到“一个特定国家的条件”的部分,但将其与罗马尼亚民族主义合并,并与朝鲜与文革的体系进行比较。铁托事实上受到西方盟友的欢迎,但他仍是共产党。
铁托自己的意识形态由于南斯拉夫境内的压力及1970年代克罗地亚之春而变得不清楚。南斯拉夫变得更接近自由市场经济,并且对南斯拉夫公民在西欧的外劳活动宽容。尽管铁托主义仍然被奉为官方政策,但实际上铁托主义的所有方面在1980年铁托去世后迅速下滑。同时,领导层制止了公开的资本主义复辟尝试(如斯捷潘·梅西奇),粉碎了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异议(如原南共盟四号人物米洛万·吉拉斯),促进了南斯拉夫国家主义。
评价
编辑在莫斯科把铁托及其主义视为“修正主义”期间,铁托主义是个贬义词。这段时间自1948年开始持续到1955年为止,其间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被称为“Informbiro”(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南斯拉夫名称)。
美国政治学者Michael G. Roskin认为,铁托主义只有在铁托的领导下才能得以进行。[1]
铁托主义政党
编辑现存:
已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