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星佛寺遺址

七個星佛寺遺址也叫錫格沁明屋遺址是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始建於晉代的一處佛教遺存,也是焉耆國中最大的一處佛教遺址。是新疆僅存的同時保有佛塔、佛殿、石窟和僧房生活區的珍貴遺址群[1]

七個星佛寺遺址
七顆星遺址出土的菩薩泥塑頭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焉耆回族自治縣
分類古遺址
時代晉至宋
編號I-139
認定時間2001年6月25日

地理信息

編輯

七個星佛寺遺址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現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分布於山梁和坡地上,依山勢布局修建[2]。中間一條泉溝將遺址分為南、北兩個區域。

主要遺蹟

編輯

地面寺院建築

編輯

地面寺院總面積約40300平方米,殘存建築93處均為土坯壘砌。各建築坐西朝東,主要建築有殿堂、僧房、佛塔等。僧房大致呈方形或長方形,面積約4-6平方米。大殿邊長達24米。該遺址南北長約470米,東西寬約200米,其中,南區一佛殿最大,東西長約25米,寬約20米,殘高6米。佛塔為圓或方形或八角形基座,圓柱塔身,彎窿頂,有的有正方形的圍牆或內部空心[2][3]

洞窟建築

編輯

洞窟殘存11窟,洞窟形制分為兩種,一種為縱券頂平室窟,另一種為前後室的支提窟[2]。七個星佛寺洞窟的形制大致與克孜爾千佛洞一期相似,洞窟內佛像無存,只殘存佛像基座。洞窟頂上隱約能看到曾經色彩豐富的壁畫[4]

出土文物

編輯

用甲種吐火羅語(TocharianA)所寫的《彌勒會見記》。 大量佛頭佛飾、動物泥塑、婆羅米文文書、粟特波斯銀器等文物。除中國大陸外,德國柏林、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日本東京、韓國首爾、印度新德里、俄羅斯聖彼得堡等地均藏有出土於七個星佛教遺址的文物[5]

歷史

編輯

七個星佛寺始建於晉代,是焉耆國中最大的佛寺,該佛寺又被稱為「明屋」、「千間房」、「七個星」之名源於蒙古語,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東歸後在和靜、焉耆定居,蒙古語稱此地為「希格幸」或「錫格沁」,後來演變為漢字「七個星」。 法顯的《佛國記》記載,東晉宏始年間,焉耆國僧徒「有四千餘人,皆小乘學,法則齊整」;唐僧西域取經取道焉耆,《大唐西域記》記載,唐貞觀年間,焉耆有「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皆尊印度諸習學者,即其文而遠之」。至公元15世紀時伊斯蘭的到來,佛寺才被廢棄[2]。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和日本各國探險家紛紛進入新疆,尋找古蹟、挖掘遺址,拿走文物。先後來到七個星佛寺遺址的有斯文·赫定格倫威德爾斯坦因奧登堡等人,他們拿走大量可移動文物,並切割壁畫,使該佛寺遭受嚴重破壞[2]

結構病害

編輯

七個星佛寺遺址主要結構病害類型有:

  1. 掏蝕

掏蝕部位多出現在牆體根部 ,最大掏蝕深度達0.6米,掏蝕方向與地表水流走向一致。

  1. 劈裂裂縫

建築形制保存相對完好的遺址單體表面偶見大型劈裂裂縫,多為上下貫通式。部分裂縫中填有風化砂土,部分無填充,多為外寬內窄式,且裂縫斷面土體酥鬆,強度較低。

  1. 地表變形

遺址地基或下臥土層因地表水匯集,局部濕陷,發生不均勻沉降。

  1. 坍塌

坍塌是七個星佛寺遺址最普遍的破壞形式。七個星佛寺遺址內,最大坍塌尺寸長達3.5米,深達2.5米[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苟發軍; 王波. 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即将对外开放(图). 中國新聞網. 2016-04-18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2. ^ 2.0 2.1 2.2 2.3 2.4 馬長振.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面寺院保护研究.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010. 
  3. ^ 劉延文. 七个星佛寺遗址. 新疆錢幣. 2018, (01). 
  4. ^ 新浪佛學. 新疆斥资近千万元抢修七个星佛寺遗址(组图). 新浪佛學.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5. ^ 杜根成; 劉玉生; 祁小山. 焉耆古国的七个星 ——清点七个星佛教遗址1个世纪以来的发现. 文物天地. 2002, (09): 18–23. 
  6. ^ 趙冬; 屠冰冰; 王玉蘭. 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结构病害分析.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3, 24 (02): 111–115. doi: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13.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