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縣 (河北省)
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始置三河縣。其後歸屬、轄區多有變化。清朝[1]和民國時的三河縣轄區含有今北京市順義區、平谷區部分[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多次調整轄區。1952年,三河縣與香河縣之間的大廠地區新設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區(今大廠回族自治縣)[3]:17。1993年,撤縣設市,是為三河市。
唐朝始置、縣名來源
編輯東漢起,其地為潞縣。唐朝武德二年(619年),以幽州析置玄州。以玄州潞縣東部地區置臨泃縣,以縣治瀕臨泃河得名[4]。貞觀元年(627年),玄州併入幽州,臨泃縣復入潞縣[5]。開元四年(716年),以幽州潞縣東部[4]置三河縣[5]。
歷代文獻均記載三河縣因境內有三條河流而得名,但具體河流有異議。明朝《大明一統志》、清朝《日下舊聞考》均稱三河縣「以地近七渡、鮑邱、泃河三水而得名」。清朝《畿輔通志》、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河縣誌》則稱三河「以地近洳河、泃河、鮑邱河三水而得名」。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河縣新志》稱城東之河為七渡河、南門外紅娘港稱為泃河[6]。
當代考證,洳河三河縣城東段又稱七渡,亦稱錯河,臨近一村曰錯橋。南門外紅娘港是泃河支流的一個俗名,「紅娘港」一名,相傳因鯉魚精――紅娘子而得[6]。
唐朝至清朝
編輯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始置三河縣。開元十八年(730年),幽州析置薊州,三河縣改隸之[5]。
五代十國初期,三河縣屬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僭稱燕帝,三河縣屬燕國薊州。李存勖滅燕國和後梁,後建立後唐。後唐建立後,三河縣仍屬薊州[4]。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三河縣隨之入契丹[7],屬薊州尚武軍[4]。遼朝開泰元年(1012年),三河縣屬南京道幽都府薊州。後,幽都府改為析津府[4][8],三河縣仍隸於薊州[4]。
金滅遼之前的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十二月,金軍攻克遼南京(今北京市),三河縣隨之屬金朝。宣和五年(1123年)[4],因金宋聯合攻遼,金朝以燕京六州還宋,三河縣隨薊州歸宋,屬燕山府路。宣和七年(1125年),復為金地[7]。金朝天德三年(1151年),升潞縣為通州,三河縣隸之。貞元元年(1153年),燕京改為中都路,置大興府,三河縣隨之屬大興府通州[4][8]。
金朝貞祐(1215年)五月,成吉思汗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三河縣始為蒙古(元朝)屬地。元朝中統元年(1260年),三河縣隸於中書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總管府,三河屬直隸中書省大都路通州[4][9]。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改屬北平。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省平谷縣入三河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設平谷縣[10][4]。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為首都,稱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永樂遷都北京,改北京為京師。三河縣屬京師順天府通州[10][4]。1981年6月,三河縣對全縣三百八十六個自然村進行的地名普查。普查發現,全縣約百分之四十的村莊是明朝初年隨明成祖朱棣掃北和山西、山東等地移民而建立的村莊[11]:1。
清朝沿襲明制,三河縣屬直隸省順天府通州[1],隸通永道。雍正四年(1726年),以通永道專司河務,通州、三河等州縣一併改屬霸昌道。雍正十二年(1734年),復歸通永道[4]。縣西北盤龍山有行宮,乾隆十九年(1754年)移大新莊行宮。有馬坊鎮。縣驛一。三河縣考評:衝,繁,難[1]。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編輯中華民國初年
編輯中華民國初年,全國廢府。1914年,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三河縣隸之[4]。民國初期,三河縣燕郊、半壁店、小胡莊劃入相鄰的通縣[3]:12。
國民革命軍北伐後的1928年,撤銷京兆地方,轄縣改屬河北省,三河縣隨之隸屬河北省[4]。
抗日戰爭期間
編輯1935年11月25日,日本扶持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在通縣成立,三河縣為其下轄的二十二縣之一。1938年至1945年8月間,三河縣設有偽縣政府,隸偽河北省政府,屬冀東道[4]。
1938年7月6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東大暴動爆發。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中國共產黨在三河縣境內逐步建立起抗日聯合縣的人民政權[4]。
1940年4月至10月,今三河市市域部分村莊隸屬於薊平密聯合縣三河特別區。1940年秋,晉察冀邊區建立薊寶三聯合縣,隸屬於晉察冀邊區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習稱冀東十三專署)[4]。
1942年秋,今三河市市域分屬平三密聯合縣、薊寶三聯合縣。1943年底,平三密聯合縣改稱的平三薊聯合縣隸屬於冀熱遼行署第一專署[4]。
1945年1月,今三河市市域分屬於平三薊、三通順、三通香等聯合縣,隸於冀熱遼區行署第十四專署[4]。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
編輯1946年1月,中共政權撤銷各聯合縣,三河縣屬冀東區行政公署第十四專署。同年9月5日,國軍占領三河縣,其政區屬國民政府河北省通縣專署[4]。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編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三河縣縣域面積約為584.77平方公里,人口289057人[12]:112。
1947年春,冀熱遼解放區改稱冀察熱遼解放區,劃屬為東北解放區的一部分。5月1日,冀東區行政公署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三河縣仍屬冀東區行政公署第十四專署[4]。
1948年9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四縱十旅和四十二團奉命攻打三河縣縣城。冀東地區一部主力部隊,以及三河縣、薊縣、平谷縣、香河縣、寶坻縣、順義縣地方武裝在外圍配合,投入十數倍於三河縣守軍的總兵力。9月7日凌晨5時,解放軍打響戰鬥,至9月8日拂曉,攻破全城。而解放軍在12月攻打通縣縣城——通州城時,並無戰鬥、直接進城。故產生「鐵打的三河,紙糊的通州」一說[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河北省以十四專署、十五署各一部,設立通縣專區,三河縣隸之[3]:12。
1952年10月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以三河縣、香河縣兩縣之間的回族聚居的大廠一帶設立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區[3]:17。1952年後,三河縣下屬的李遂鎮、楊鎮、張鎮劃歸北京市順義區,馬坊鎮、大興莊鎮、峪口鎮劃歸北京市平谷區[2]。
1955年,以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區設立大廠回族自治縣。3月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次會議通過相關決定。以三河縣一、二、三、四、五區的七個:祁各莊鄉、邵府鄉、大東關鄉、河西營鄉、窄坡鄉、雙臼鄉、陳府鄉和另外四個村,以及香河縣馮灤莊鄉為大廠回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3]:17。此次共從三河縣劃出六十五個自然村[2]。
1958年3月7日,國務院第72次國務會議決定,撤銷通縣專區,三河縣等轄縣劃入唐山專區。4月1日,通縣專區停止對外辦公。同年12月20日,撤銷三河縣建制,與大廠回族自治縣一同併入薊縣。1960年4月2日 ,撤銷唐山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唐山市。4月21日,薊縣改隸天津市[3]:13。
1961年7月,天津市所轄薊縣(含三河縣)、寶坻縣等縣劃歸天津專區。1962年6月1日,經國務院第116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三河縣建制[3]:13,仍隸天津專區。截至1962年末,三河縣與鄰近縣市共劃入76個村街,劃出264個村街[2]。
1967年11月,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1973年12月,天津地區改稱廊坊地區。1988年9月,中國國務院批准,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4][2]。
注釋
編輯- ^ 1.0 1.1 1.2 《清史稿·卷五十四·志二十九·地理一》順天府:明初曰北平府。後建北京,復改[……]領州五,縣十九[……]通州:衝,繁,疲,難[……]三河:衝,繁,難。府東少北百十里。隸東路廳。西北盤龍山有行宮,乾隆十九年移大新莊。北有泃河,自平谷入,側城東南。西南:窩頭河,自通緣界入。鮑丘河,古巨浸,源自塞外,淤。今出西北田各莊,晴為枯渠,雨則洶注,俗曰瀉肚河。有馬坊鎮。縣驛一。武清[……]
- ^ 2.0 2.1 2.2 2.3 2.4 2.5 三河:立县千余年溯源. 新浪網,來源:廊坊日報. 2024-04-11 [2024-08-18] (簡體中文).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張文艷. 一、廊坊北三县的基本情况;(一)三河市基本概况;(二)大厂回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飞地”研究 ——以廊坊北三县为例》 (碩士論文). 貴州師範大學. 2018 [2024-08-18] (簡體中文).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历史沿革. 三河市人民政府網站. 2024-06-25 [2024-08-18] (簡體中文).
- ^ 5.0 5.1 5.2 《新唐書·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幽州,范陽郡,大都督府。本涿郡,天寶元年更名[……]縣九[……]潞,上。武德二年自無終徙漁陽郡於此,置玄州,領潞、漁陽,幷置臨泃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臨泃、無終,以潞、漁陽來屬。武清[……]薊州,漁陽郡,下。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土貢:白膠。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萬八千五百二十一。縣三。有府二[……]又東北行傍吐護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帳。又北百里至室韋帳。漁陽,中。神龍元年隸營州,開元四年還隸幽州。有平虜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又其北漲水為溝,以拒契丹,皆神龍中滄州刺史姜師度開。三河,中。開元四年析潞置。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頃。玉田[……]
- ^ 6.0 6.1 6.2 李惠明. 三河史话. 三河市人民政府網站. 2017-09-20 [2024-08-18] (簡體中文).
- ^ 7.0 7.1 《宋史·巻九十·志第43·地理六》燕山府路。府一:燕山。州九、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縣二十。宣和四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爲名,山後別名雲中府路。[……]薊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宣和四年,金人以州來歸,賜郡名曰廣川,團練。七年,金人破之。縣三:漁陽,賜名平盧。三河。玉田[……]
- ^ 8.0 8.1 《金史·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中都路,遼會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燕京。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府一,領節鎮三,刺郡九,縣四十九。[……]大興府,上。晉幽州,遼會同元年升為南京,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更今名[……]縣十、鎮一:[……]通州,下,刺史。天德三年升潞縣置,以三河隸焉。興定二年五月升為防禦。戶三萬五千九十九。縣二:潞,晉縣名。有潞水。三河,晉縣名。薊州[……]
-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領院二、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通州,下。唐為潞縣。金改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有豐備、通濟、太倉以供京師。領二縣:潞縣,倚郭。三河。下。[……]
- ^ 10.0 10.1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爲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陞爲北京,改府爲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領州五,縣二十二[……]通州 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三河,州東。北有泃河。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鮑丘河,一名矣榆河,即東潞水,俱流入於泃河。西有泥窪鋪巡檢司,後移於夏店鋪。武清[……]薊州,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領縣四[……]平谷,州西北。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泃河[……]
- ^ 前言. 《三河县村名考》. 中國·三河縣: 三河縣人民政府地名普查辦公室編印. 1981 [2024-08-18]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編). 15.河北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 中國·上海市: 商務印書館. 1947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