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後方委員會(簡稱中央後委),是解放戰爭胡宗南國軍攻占延安後,1947年4月11日至1948年5月在山西臨縣設立的中共中央工作機關[1]

歷史

編輯

1947年3月4日,中央致電晉綏領導人賀龍:中央直屬隊約3000人及物資擬向晉綏轉移,請解決駐地、黃河以東運輸(需牲口二千頭)、過河後的伙食糧草。1947年3月13日拂曉,胡宗南部34個旅25萬人發動對陝北的重點進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由中共中央機關、中央軍委機關組成的中央直屬縱隊司令員楊尚昆(中辦主任)、副司令員鄧潔中共中央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參謀長李濤(軍委作戰部長)率領三千多人經瓦窯堡北撤,在吳堡佳縣渡過黃河。1947年3月20日中央命令葉劍英到三交鎮安排後方工作,葉劍英親臨指揮渡河。晉綏軍區參謀長陳漫遠率領獨立第五旅到臨縣柳林縣掩護渡河。與從國統區撤回已到晉綏的的人員會合後,中央直屬隊總人數達到5500多人。由於中央軍委從晉西北抽調王震第二縱隊兩個旅(獨四旅、三五九旅)和張宗遜的新編旅入陝北參戰,中央判斷傅作義部、閻錫山部的晉綏軍將會趁機進攻晉綏解放區,因此3月25日中央軍委致電葉劍英、楊尚昆把中央直屬隊轉移到五台「免在傅閻兩敵進攻晉西北時受損」並減輕晉綏邊區的負擔。3月27日中央直屬縱隊前梯隊已從三交鎮到達興縣。3月28日,周恩來副主席從河西過來處理中央機關人馬轉移,聽取了葉劍英、楊尚昆認為應留在晉綏的意見並致電中央。1947年3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清澗縣棗林則溝村召開政治局會議[2],決定將中央機關分為前委、工委兩部分,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方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轉戰陝北,吸引、抑留胡宗南部主力,「中央好比一塊招引綠頭蒼蠅的肉,放到哪裡,都會引來許多蒼蠅來叮,可以把人家搞亂。陝北群眾條件好、地形好,我們熟悉,可以在這裡搞一個戰略上的作戰方向,牽制敵人的力量」,並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去臨縣與董必武、葉劍英會合」[3] ;已到晉西北的中央和軍委機關,「照前議一部去太行,一部就地疏散」。4月2日,劉少奇、朱德過河到臨縣,向賀龍、董必武和葉劍英、楊尚昆傳達了棗林則溝會議精神。4月9日毛、催請周恩來儘快回陝北的電報中:「河東事由處理」。

1947年3月25日,西北野戰兵團青化砭首戰告捷,穩住了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的局面。3月28日,毛澤東主席指揮陳賡謝富治的太岳縱隊主力四個旅發起晉南戰役,威脅胡宗南部側後。4月2日,毛澤東指示晉察冀軍區提前發動正太戰役,牽制閻錫山部主力。據此,毛澤東判斷:「只要陝北及陳(賡)、謝(富治)在南線勝利,即有辦法對付傅、閻。」中央後委的駐地才最後確定留在晉綏。1947年4月11日,賀龍派專人「火速」把中央的《關於中央工作機構分為三部分及其人員分配的通知》的電報送給葉劍英、楊尚昆,中央決定組成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4月18日葉劍英、楊尚昆致電中央,決定以臨縣三交鎮為中心,15里半徑圓周內湫水河沿岸的70多個村莊進駐各機關,「電話線可減少,煤亦便利(只有些地點缺水)」。三交鎮1941年解放,群眾基礎好,附近窯洞亦多。後委駐地為三交鎮雙塔村。可就近支持在陝北轉戰的中央支隊(代號「崑崙縱隊」,又稱為三支隊,後改稱九支隊、「亞洲部」等,司令員史林即任弼時,政委鄭位即陸定一,轄作戰、情報、通信、新華社一部等4個大隊)。

1947年4月中旬,按照中央的方案,在晉西北的少部分人員西渡黃河回陝北、東行赴太行。軍委一局大部、二局一組、中央機要處5人,以及中央警衛第二連一個排共99人(「九九大隊」)由軍委一局局長童陸生帶隊,從磧口過河,經綏德以北四十里舖雙湖峪,到達中央支隊駐地陝北安塞王家灣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社會部中央黨校解放日報社中央青委軍委政治部、軍委三局一部、中央機要處與中央秘書處各一部、總衛生部一部、供給部和楊家嶺行政處各一部等,共1300多人,由安子文帶隊,分四批經靜樂崞縣五台轉隸中央工委。1947年5月1日起,中直留晉綏人員查實共3,243人,開始實行供給制:每人每天糧食1.5市斤,馬騾(按250頭計)每頭每日草15市斤料10市斤。當時臨縣人口22萬,年公糧9.86萬石。由於1947年、1948年晉綏嚴重旱災,中共中央特別注意到陝甘寧和晉綏兩區後方統一後,晉綏的負擔加重了。中央後委做預算時,周恩來和任弼時電示後委的經費不足部分,原則上不多麻煩晉綏,1947年12月及1948年1月兩個月的經費不足部分由中央供給部自籌補貼;但供給制度不變動,力求節省。中央後委取消了特灶、小灶待遇,相應人員改吃中灶,少數年老體弱急需特殊照顧者,由中央供給部加以補助。大灶標準:每月肉1斤半,油1斤,菜30斤,鹽1斤,炭45斤;中灶標準:每月肉3斤,油1斤半等。技術人員津貼分三等發給小米24斤、18斤、12斤。謝覺哉兒子謝飄回憶:當時老百姓生活很差,吃的是山藥蛋、糠炒麵,我們吃的是小米錢錢飯(把黃豆煮到半熟壓扁,形似銅錢,稱「錢錢」。用小米和錢錢一起煮飯。《楊尚昆回憶錄》稱之為「豆豆飯」)。好一點的吃小米燜飯。1947年底,陳毅去陝北出席中央十二月會議,路經三交,楊尚昆用小米燜飯招待:「按說,該宰個羊子給你打『牙祭』,可那得花錢買。我只有這個。就這小米燜飯,你不來我們也不常吃!以後補吧。」[4]任弼時給葉劍英同志和楊尚昆親筆信:一部分身體病弱的電訊業務人員及少數體弱的基層幹部,應發給特別健康補助費,「方能保持長期工作下去」;在三交的電台人員從1947年12月份起每人每月補助3斤豬肉,並輪流休息,軍委二局、三局與中央機要處應一併考慮。

當時中央後委機關人員只能訂閱《晉綏日報》,在興縣出版,用黃草紙印刷,另發給五份白報紙印刷的《晉綏日報》,專給葉劍英、楊尚昆、李濤三人以及「陝北李德勝」兩份報紙。另可看到中央外事組編輯的《新聞材料》和《參考資料》,均為八開四版雙面油印。

1947年6月,毛澤東致電葉劍英從太行、五台徵集新兵補充中央警衛團。中社部派人到太行、五台組織新兵徵集與逐人政審,組成1300人薪兵團,聶榮臻為該團調入美式衝鋒鎗500支、機槍18挺。先調歸西北野戰軍參加實戰鍛鍊。再從中挑出600人編為4個警衛連,保衛轉戰陝北的中央支隊。

1947年6月底,楊尚昆去陝北向中央匯報工作並參加中央「小河會議」,葉劍英和鄧穎超去西柏坡參加全國土地會議。中央後委由李維漢代理書記,李濤代理秘書長。葉劍英於9月下旬回到雙塔村。[5]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央「小河會議」後,西北野戰部隊已經有6萬人,陝甘寧邊區黨政軍機關、部隊、學校及游擊隊約2萬人,不算河東的中央後委與晉綏脫產人員,僅這8萬餘人每月需糧1.6萬石。1947年8、9、10月,西北野戰軍的軍糧頻頻告急。中央後委全力從相鄰的戰略區籌糧。9月,從晉察冀緊急調運糧食10萬石,從晉中、晉西南調糧3萬石。晉西北動員百萬人次運糧過黃河。1947年秋,太行(即晉冀魯豫)、五台(即晉察冀)調運給中直棉被4000床、棉衣3000套,自製棉衣1000套,其中優先供給保障在陝北轉戰的中央支隊棉衣、棉鞋、棉帽800套及制棉被的土布棉花。1947年9月17日,楊尚昆致電在邯鄲主持統一華北財經工作的董必武,稱因人員增加及河西800人在胡宗南部進攻中輕裝及行動被服損失,需要由晉察冀撥棉被1000床(或材料)和600-800件大衣成品。

1948年2月18日到3月2日,後委在臨縣三交鎮召開土改糾偏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土改工作團幹部和臨縣縣、區的同志。葉劍英主持會議。路過的陳毅與會介紹了山東土改經驗。

194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央後委依計劃於3月中旬開始轉移河北平山縣西柏坡。1948年3月,中央前委與後委在臨縣三交鎮會合。1948年3月12日,葉劍英、李克農、李濤率領部分工作人員離開三交鎮。3月23日下午毛澤東在吳堡縣川口村南苑則塔渡過黃河,離開了居住13年的陝北,在臨縣磧口鎮高家塔村渡口登岸,夜宿磧口鎮湫水對岸坡上的寨則山村「陳懋勇宅院」,3月24日下午徒步40華里到後委駐地雙塔村,途經晉綏工業部駐地的林家坪村時拜祭了「西北軍工烈士塔」。3月25日,在雙塔村召開了中央前委、中央後委機關全體人員和臨縣縣委、三交區委幹部參加的大會,周恩來副主席做了(去晉察冀的河北平山縣)行軍動員,毛澤東也講了話。毛澤東批評了晉綏土改搞得太「左」。雖說晉綏土改是康生陳伯達直接抓的,楊尚昆並沒有絲毫插手,但毛澤東說:「你們後委就駐在這裡,這些事情都知道,可是你們根本不反映。你們讀的馬列主義到哪裡去了?!」[6]楊尚昆自省中辦要當好中央核心的耳目,要及時地反映情況,特別是涉及政策性的和有傾向性的情況。3月26日10時,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各乘一輛吉普車,電台和警衛人員乘坐卡車,離開雙塔村,經白文康寧,赴晉綏分局駐地興縣蔡家崖。3月底,楊尚昆率領中央後委最後一批人員及中央前委的其他人員離開三交鎮。1948年5月到河北平山縣與中央工委會合。1948年5月23日,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發出《關於撤銷中央工委和中央後委、調整中央及軍委各部門負責人的通知》。

後委機構設置

編輯
  • 後委書記:葉劍英
  • 後方支隊司令兼後委秘書長:楊尚昆
  • 常委:葉劍英、楊尚昆、李維漢李克農鄧穎超(後到中央工委
  • 委員:李濤戴鏡元王諍帥孟奇
  • 秘書長:楊尚昆(兼)
  • 軍委總參謀部一局(部分):駐雙塔村。局長李濤。負責對內作戰通報、交流戰例、敵軍新戰法和我軍作戰經驗,對外發表戰報。
  • 軍委二局(絕大部分):負責人戴鏡元。駐泉王村、杜家圪垛村、胡公村的一條山溝。二局機關駐杜家圪垛村「杜三則宅院」。
  • 軍委三局(大部分):局長王諍。駐孫家溝村(雙塔村的湫水河對岸)。由於駐地固定,部署了三局90%的大功率電台,周恩來要求「晝夜執勤」,24小時開機在線,保障了轉戰機動中的中央前委小電台與各戰略單位的無線接力通信。
  • 中央機要處:駐孫家溝村。 處長李質忠
  • 中央書記處辦公廳(與中共中央秘書處合署)。中辦主任楊尚昆,中央秘書處處長曾三。中辦行政處長鄧潔
    • 中央秘書處材料科(即後來的檔案科)科長裴桐。1947年3月初,曾三率領臨時材料保管委員會和材料科的40多人,用毛驢馱著92箱特意挑出的中央重要檔案材料,在部隊的護送下,離開延安楊家嶺,向山西興縣轉移。曾三、裴桐身上都背著黨的核心機密文件。為了保管這些檔案材料,曾三、裴桐等在興縣住了一年。1948年5月8日轉移到達西柏坡。
  • 後委警衛科:科長慕丰韻
  • 後委交通科:負責到陝北中央前委的地面交通工作。在崞縣設交通站對口晉察冀,在河西設交通站對口西北野戰軍。轉運國統區報刊、物資到陝北;護送各解放區到陝北人員,統一辦理介紹信和路條。
  • 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王明吳玉章謝覺哉陳瑾昆等住臨泉鎮後甘泉村
  • 中共中央書記處特別會計科(特會科)轉移到晉綏後,編入中央辦公廳序列,改稱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駐雙塔村。主任賴祖烈,分管領導由任弼時暫時轉交給葉劍英。
  • 中央社會部中央情報部:駐劉王溝村(三交鎮湫水河對岸的山上)。1947年3月康生到晉綏指導土改試點工作,兩部由李克農主持工作。
  • 中央城工部:部長周恩來在陝北轉戰,副部長李維漢主持工作,駐義圪垛村。城工部駐三交鎮西北的泉王村、西王家溝村
  • 中央宣傳部:駐武家溝村
  • 軍委行政處:處長羅道讓。財務室主任鍾運堂。協理員李鑒,管理青年隊共20多人給領導幹部當「公務員」。
  • 軍委總衛生部:駐三交鎮街上的西坡村
  • 中共中央外事組:根據周恩來的意見,這批幹部有一些外事經驗,也懂一點外文,可能成為新中國搞外交的骨幹,不要走散了,以後不好找,應該成立一個機構把他們保留下來。1947年5月1日原對接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軍委延安外事組在臨縣三交鎮雙塔村改為中央外事組。主任葉劍英兼,副主任王炳南,顧問馬海德。工作人員20餘人。1948年春遷到西柏坡附近的柏里村。1949年陸續派出外事幹部接管津、平、京、滬。章文晉天津市軍管會外事處長,柯伯年主持北平市軍管會外事工作,黃華南京市軍管會外事處長,章漢夫上海市軍管會外事處長。1949年9月30日在北京正式結束,以外事組為班底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編譯處:翻譯毛澤東文章與中央政策文件、編譯土改與解放區文化材料。處長徐大年徐永瑛),副處長章文晉
      • 編譯科:科長馬牧鳴。負責翻譯中共七大的幾個主要報告。
    • 研究處:研究國際形勢、黨的外交政策,編寫參考資料。處長柯柏年。副處長張香山(1948年設立)
      • 一科科長凌青。研究美國情況,編寫《美國手冊》。
      • 二科科長吳青(女,燕京大學畢業)/王朴(來自東江縱隊)。負責根據有限的外國報刊材料編寫《供您參考》
    • 新聞處:編發新聞材料。處長董越千
    • 行政科:科長曾遠輝,副科長郭戈奇
  • 中央交際處及其客人:駐崔家坪村(三交鎮向東去往方山離石的公路上)。
  • 中央婦委:負責人帥光(帥孟奇)。駐武家溝村(雙塔村的湫水河對岸)
  • 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中國解放區職工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 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中央供給部、軍委供給部):承擔中央前委、中央後委的軍需保障,管理紡織廠和被服廠。部長鄧典桃,副部長范離,供給處長梁錫昌。駐雙塔村以南的薛家坪村、任家坪村。
    • 紡織廠:生產白紗,用於編織毛巾。駐磧口鎮高家坪村
    • 紡織廠:織布。駐磧口鎮樊家溝村。
    • 紡織二廠:用手動織布機生產「雙獅」牌土布,寬60公分。駐磧口鎮西灣村。
    • 毛巾廠:生產陝北「白羊肚」毛巾。駐磧口鎮南部的垣上村。
    • 被服廠:生產服裝、鞋帽、被褥。駐磧口鎮馮家會村
    • 被服廠:生產醫用紗布、服裝、鞋帽、被褥。駐磧口鎮東南部的堯昌里村。
    • 皮革廠:駐磧口鎮北部黃河岸邊的索達干村。
    • 肥皂廠:駐林家坪鎮郝家塔村
  • 行政處
  • 後委發電站:駐東王家溝村(給軍委三局供電)
  • 中央和平醫院:駐磧口鎮白家墕村
  • 中央醫院:駐青涼寺鄉梁家會村
    • 中央醫院一所:駐青涼寺鄉下白塔村
    • 中央醫院二所:駐青涼寺鄉寺溝村
    • 中央醫院三所:駐青涼寺鄉青涼寺村
  • 洛杉磯幼兒園:駐棗窪溝村(三交鎮的西北)。從延安來的90名兒童。
  • 保育院:駐三交鎮街上的西坡村
  • 中央保育學校:中央機關子弟上學與食宿。駐磧口鎮東南部的劉家嶺村。
  • 軍委藍家坪托兒所:駐棗窪溝村
  • 新華社機關:駐臨泉鎮西部的前、後月鏡村
  • 中央警衛團(一小部分):駐大禹鄉歧道村。隸屬於中央軍委。中央警衛團參謀長古遠興、政治處副主任常真率部負責警衛。
  • 中央後委部隊:駐正坡村
  • 中央青年黨校:駐義圪垛村(三交鎮的湫水河對岸公路邊)。
  • 陝甘寧邊區軍工局/晉綏工業部:1947年2月遷至晉綏,併入晉綏工業部,部長蔣崇璟,第一副部長李頡伯。駐臨縣林家坪鎮林家坪村。轄12個軍工廠,其中在臨縣有5個,分別駐紮在6個村莊。生產七五山炮彈、一二〇迫擊炮彈、八二迫擊炮彈、五〇與六〇擲彈筒彈、手榴彈、黑色炸藥、發射藥、黃色炸藥,復裝子彈,制皮革,製造炮彈的專用工具機20台,輕工業各廠所需的工具、工具機,修理火炮、機槍等。
    • 軍工二廠:復裝子彈、擲彈筒彈,生產雷管、八二與一二〇迫擊炮彈、七五山炮彈。駐林家坪鎮張家溝村、光明村。
    • 軍工四廠:生產硝化棉發射藥硝化甘油炸藥,月產近萬斤。總裝手榴彈,月產2萬多枚。駐林家坪鎮薛家圪台村。
    • 軍工七廠:鑄造槍炮彈殼。駐招賢鎮水源村。設計建造的煉鐵小高爐容積4.22立方米,採用鑄鐵管式540度大風量鼓風,日產高矽生鐵1噸。
    • 軍工九廠:駐三交鎮中莊村。總裝炮彈、手榴彈。
    • 軍工十廠:駐磧口鎮寨子坪村(寨則坪村):機械修理、生產馬鞍等騎兵裝具
    • 兵工修理廠:駐磧口鎮樊家溝村。修理槍炮
    • 印鈔所:駐臨泉鎮都督村
  • 西北野戰醫院:駐安業鄉青塘村

林伯渠率領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後方機關駐磧口鎮高家坪村,習仲勛率領的西北局機關駐林家坪鎮南圪垛村,賀龍率領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駐林家坪鎮沙垣村。三地近在咫尺。

紀念

編輯

2009年,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中央後委機關駐地雙塔村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臨縣縣委、縣人民政府製作《中央後委在臨縣》七集歷史文獻紀錄片

中央後委紀念館:2013年1月20日,臨縣啟動「中央後委紀念館」項目建設工程,投資4600萬元。[7]

中央後委機關舊址於2016年6月6日成為第五批「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7處院落:

  • 中央外事組舊址
  • 軍委作戰部舊址
  • 中央書記處特別會計室舊址與鄧穎超舊居
  • 毛澤東路居
  • 楊尚昆舊居
  • 葉劍英舊居
  • 糧草院舊址

臨縣林家坪鎮林家坪村建有「西北軍工烈士塔」,高26米。

臨縣磧口鎮高家塔村建有「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車瑞金:《中央後委在臨縣》,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ISBN 9787203098751
  2. ^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简介,清涧县人民政府网.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3. ^ 閻書欽:「論劉少奇在中共中央工委時期的歷史功績」,《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第06期
  4. ^ 《杨尚昆回忆录》第十二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5. ^ 《叶剑英传》第22章 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版.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6. ^ 李欣 王凡:“杨尚昆初掌中央办公厅”,《秘书之友》,2008年第2期:第45-47页。.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7. ^ 李强:“山西临县修建中央后委纪念馆”,《山西日报》,2013年01月21日. [2020年10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