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1953年至1984年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兵種,1984年全體轉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1][2]。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 |
---|---|
存在時期 | 1953年—1984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種類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兵種 |
直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
歷史沿革
編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主要由建築、通信、隧道、線路、橋梁、舟橋等專業工程部(分)隊編成,擔負鐵道工程技術保障任務[1]。
護路軍時期
編輯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挺進中國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等部在1945年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1945年12月20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發布命令,委任洪學智兼任鐵路司令,統一指揮各地的鐵路局以及沿線護路部隊,實行全面軍事管制[3]。1946年5月,組建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部,駐哈爾濱。1946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仍駐哈爾濱,下轄東滿護路軍(何德全任司令員)、西滿護路軍(郭維城任司令員);其中,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直接指揮第一、第二、第三團、回民支隊、裝甲列車大隊,東滿護路軍轄第四、第五團,西滿護路軍轄第六、第七團。1947年2月成立中部護路軍(張鶴鳴任司令員,劉居英兼政委)、南滿護路軍(閻九祥代理司令員)。1948年2月,經東北鐵路總局黨委決定、東北軍區批准,將第六、第七團改編為鐵道兵團第一團,將第四、第五團改編為鐵道兵團第二團[4]。每個鐵道團轄建築、運輸、武裝護路3個大隊。
為準備東北戰場的大決戰,鐵道第1團與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第一工程處於1948年3月上旬從鄭家屯向西搶修經通遼至彰武間的鐵路。這段線路破壞嚴重,還有很大一段鼠疫區,不少老百姓致病死亡。經奮力搶修,提前於1948年5月1日完成任務。接著又於1948年7月投入彰武至新立屯、新立屯至西阜新間的鐵路搶修,至1948年8月中旬恢復了鄭家屯至西阜新間的鐵路運輸,成為遼瀋戰役的鐵路大通道。鐵道第2團從1948年4月20日開始投入吉(林)長(春)鐵路的搶修,到8月18日破壞嚴重的孤甸子至興隆山段貫通。與此同時,護路軍還抽調步兵第I、第2團部分兵力,合編成兩個臨時搶修大隊,參加哈長鐵路雙城至陶賴昭間的鐵路搶修,4月16日開始施工,6月3日修復通車。
1948年5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作出向東北派出鐵路專家組的決議,以「幫助落實有關恢復中長鐵路運行以及抽調當地幹部成立恢復運行組織的措施」。該專家組包括50名鐵路工人,50名教員與220名技術熟練工。蘇聯還向東北地區援助了大量鋼軌、木樁、金屬構架等修復鐵路必需的物資。當時負責翻譯工作的李越然回憶,蘇聯專家抵達東北後,在鐵路工程總局與鐵道縱隊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參加了發動遼瀋戰役的鐵路修復工作。[5]除了修復鐵路系統,蘇聯專家還幫助組建了鐵道部隊,僅1948年夏天就培養出4600名各種類型的專家。
鐵道縱隊時期
編輯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決定,以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為基礎,另補入部分二線部隊及鐵路技術幹部和鐵路職工,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又名鐵路修復工程局),局長黃逸峰(東北鐵路總局副局長),第一副局長兼縱隊參謀長蘇進(8月10日任命松江軍區副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員李壽軒接任),第二副局長兼縱隊政治部主任何偉,第二副局長兼縱隊總工程師武可久,供給部長鄭思索。蘇軍鐵道兵巴格列夫將軍任顧問。縱隊領導機關以原護路軍機關為主,另從牡丹江軍區領導機關抽調部分幹部合併組成,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材料部、廠務部、供給部、衛生部。縱隊機關和部隊總人數共1.8萬餘人。兵員除原護路軍所屬部隊外,另補入了二線兵團8,500人,並從東北各鐵路管理局動員吸收鐵路職工和技術幹部1,200名。8月3日,東北軍委分會電告中央軍委,已經組成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接受東北軍區總部和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委員會雙重領導[4]。縱隊下轄4個支隊:
- 第1支隊由護路軍鐵道第1團和嫩江軍區獨立第3團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26人組成,共計4,309人,於磊為支隊長,杜國平為政治委員,副支隊長錢潛,參謀長張進,政治部主任楊培君。沿新(立屯〉義(縣)線向銱州方向搶修,參加圍攻錦州的作戰;1948年9月1日頂著持續轟炸開始搶修新義線西阜新至淸河門段34公里區間,於1948年10月13日解放義縣當天搶通了西阜新至清河門段。從9月12日到10月20日38天內第1支隊組織鐵路運輸,集中車皮19,561輛組成 631個軍列,將集結在四平、鄭家屯等地的近10萬部隊和58.68萬噸作戰物資安全、迅速、隱蔽地運到了錦州前線。從10月17日開始繼續由清河門向義縣搶修受破壞16公里線路,於10月29日搶通。10月23日東北野戰軍重新解放了彰武、新立屯,鐵道縱隊令第1支隊橋梁大隊和第2支隊線路大隊趕赴彰武以南,搶修柳河和饒陽河兩座大橋,首先架設便橋,至11月9日完工。同時第1支隊還抽調部分兵力同當地鐵路員工共同修復了義縣至錦州40公里線路、7座橋梁。到1948年11月19日,鄭家屯經大鄭、新義線直達錦州。
- 第2支隊由護路軍鐵道第2團和吉林軍區獨立第6團(欠3個連)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21人組成,共計3,407人。劉震寰為支隊長,政委丁先德,副支隊長蕭春光,參謀長張峰銘,政治部主任李子華。沿吉(林)長(春)線搶修。第2橋梁大隊搶修吉林市松花江大橋,橋長440米,9孔下承桁梁被炸落3孔,部分炸壞2孔,直於9月7日開始補修橋墩和重架鋼梁,11月1日竣工,火車可由哈爾濱經吉林市直達長春。
- 第3支隊由護路軍步兵第3團5個連和遼吉軍區獨立第3團2個營、牡丹江軍區獨立第3團1個營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41人組成,共計3,611人。彭敏為支隊長,徐斌為政治委員,副支隊長汪祖美、張雲山,參謀長何海如,主任劉學禮。沿 哈(爾濱〗長(春)線向長春方向搶修,參加圍殲長春守軍的作戰。重點工程是復舊陶賴昭松花江大橋,橋長987米,60米下承桁梁4孔被炸毀3孔,30米上承鈑梁24孔被炸毀6孔,7個橋 墩遭到不同程度損壞。8月1日開工,在蘇聯技術人員的指導幫助下,於10月23日竣工。第3支隊抽調部分兵力首先搶通了陶賴昭至德惠間的線路,然後又在長春、德惠兩地南北相向搶修,修復了所有被破壞的路段。12月9日,哈長線全線通車。
- 第4支隊由護路軍步兵第2團、步兵第1團3個連和護路軍梅河口指揮部2個大隊、遼吉軍區獨立第3團1個營和吉林軍區獨立第6團3個連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145人組成,共計3,996人。龍桂林為支隊長,郭延林為政治委員,副支隊長王景利,參謀長黃振榮,政治部主任劉益/岳心廣。於1948年10月31日開始沿瀋吉線搶修清原至撫順間的鐵路,參加圍殲瀋陽守軍的作戰。僅用15天,修復了斷續破壞的35公里線路和9座橋梁,把火車開進了瀋陽。
鐵道縱隊於1948年9月29日在哈爾濱召開了首次政治工作會議。縱隊政治部何偉主任根據東北軍區的指示精神和蘇軍鐵道兵的建軍經驗,作了《關於鐵道部隊的性質和特點》的報告,指出鐵道部隊是一個鐵道技術兵種, 不是一般戰鬥部隊,必須具有修復鐵路的技術,懂得管理鐵路的各種業務知識,才能擔負起鐵道部隊的歷史責任;機關、部隊的組織編制,要按照提高鐵道施工技術與鐵路管理業務的需要來確定;鐵道部隊仍然是人民解放軍的一部分,是戰鬥隊,不是「工人隊」,它必須有嚴密的軍事組織和優良的戰鬥作風,要不斷地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保持與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嚴肅批判了當時部隊存在的不安心於鐵道部隊工作的思想 傾向,強調要牢固樹立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思想觀念,號召全體指戰員虛心向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學習,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鐵路施工和搶修技能。縱隊黨委決定出版《鐵軍》報,於1948年10月15日正式創刊。
東北全境解放後,第2、第4支隊分別由新立屯、高台山投入相向搶修60餘公里線路,於11月28日全部修復,至此,火車可由瀋陽經新立屯、西阜新、義縣直達錦州。第1支隊於11月20日開始搶修錦州至山海關間鐵路,12月23日單線修復通車。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總部從吉林、遼北、熱河等軍區調入新兵8,000人,各支隊各增編了1個大隊,按番號順序編為第25、第26、第27、第28線路大隊。12月初,第1、第4支隊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搶修北戴河至灤縣間線路。縱隊機關也由哈爾濱移駐秦皇島。1949年1月3日搶修到灤河橋頭,由於灤河大橋破壞嚴重,短期內難以修復,決定首先集中兵力修復位於下游,已經廢棄、徂破壞較輕的舊橋,第4支隊橋梁大隊和山海關橋梁工廠抽調的100餘名技術工人僅用19天時間於1月23日修復通車。
1949年1月10日,中央軍委周恩來副主席以中央軍委名義電示第四野戰軍:「望林、羅、劉轉令鐵道縱隊停止錦承路的修建,而將該縱隊的4個支隊全部集中關內,首先修復灤河鐵橋(先修輕便橋〉,保證於1月底使北寧路全線通車,直達豐臺。該縱隊應立即組成一個勘察隊,不待天津解放,繞道至天津以南,負責勘察楊柳青至濟南府全段工程情況,限於本月內提出修復津濟全段計劃。華北局應令華北交通部派人至楊柳青與東北鐵道縱隊派出之勘察隊接洽,並引其南下,受其指導。華東局應令華東交通部停止德州濟南段的修建。」「黃逸峰同志於本項工作布置就緒後,應於本月下旬來中央接洽,並以動身日期在本月二十曰前電告」。遵照中央軍委電報指示精神,鐵道縱隊除留第1支隊繼續完成北寧線北平至秦皇島間的鐵路修復和加固〈包括以後的橋梁復舊〕,留第4支隊橋梁大隊搶修灤河舊橋外,其餘部隊全部集中到津浦線搶修。
1949年1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電令,成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統一領導各解放區鐵路的建設、管理、運輸工作,任命滕代遠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部長。1949年1月27日,黃逸峰、武可久前往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在地,向周恩來副主席匯報請示工作,並於1月28日參加了在石家莊召開 的中央軍委鐵道部成立大會和首次鐵路修復工作會議,研究貫徹中央軍委1月10日電報指示精神,討論制訂長江以北鐵路修復計劃。根據鐵路修復工作會議的要求,鐵道縱隊決定先集中第2、第3、第4支隊搶修津浦線北段陳官屯至桑梓店段333公里,然後再分兵搶修津浦線南段和平漢線南段。第4支隊2個線路大隊和第2支隊1個橋梁大隊搶修陳官屯至滄縣段60公里,2月4日開工,2月19日鋪通;第4支隊又繼續投入滄縣至東光段58公里線路搶修,於3月17日搶通。第2支隊兩個線路大隊搶修德州至桑梓店段99公里,於2月15日開工,3月24日搶通;第3支隊完成長春至四平間鐵路搶修任務後,立即進關搶修東光至安陵段25公里,3月9日開工,3月21日鋪通。至此,津浦線可由天津直通蚌埠淮河北岸,由徐州經隴海線則可直達平漢線南段郾城。這使即將開始南下華中、華南的第四野戰軍百萬大軍有了鐵路大通道。
1949年3月,鐵道縱隊奉中央軍委命令,從北平和平改編的國民黨部隊中,接收輜重汽車團1個,汽車224輛、官兵857人,與縱隊汽車大隊合編為鐵道縱隊直屬汽車團;接收國民黨鐵道第3團官兵600人,分別補入了縱隊各支隊。
1949年4月16日至25日在天津召開了鐵道縱隊黨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為大隊(團)以上幹部。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參加了會議,明確提出鐵道縱隊改歸軍委建制,隸屬軍委鐵道部領導。會後,鐵道縱隊機關奉命由天津移駐北平。第3支隊留1個線路大隊繼續加固原搶修地段外,率1個橋梁大隊和1個線路大隊趕赴蚌埠搶修淮河大橋便橋和蚌埠以南線路;第2支隊在平漢線南段搶修郾城至駐馬店間的線路及以南的長台關淮河大橋和信陽獅河大橋;第4支隊留津浦線北段繼續完成陳官屯到桑梓店間之線路加固和橋涵復舊任務。從第1、第2支隊抽調500名幹部、戰士組成前線鐵路搶修大隊,隨第三野戰軍渡江,與徐州警衛團組成的華東鐵道工程團搶通滬寧鐵路。1949年7月1日,全線通車至上海。8月中旬,平漢線南段通車至漢口。
鐵道兵團時期
編輯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以原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歸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領導,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司令員與政治委員,鐵道部副部長呂正操兼副司令員,鐵道縱隊參謀長李壽軒出任兵團參謀長,軍委鐵道部政治部主任王鶴峰兼任鐵道兵團政治部主任。兵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供給、衛生等後勤保障工作由鐵道部負責。武可久任工程部部長。[1][2][6]。平保築路工程處1,160人改編為鐵道兵團第1工程處;將華北軍區特司所屬之裝甲列車總隊調歸鐵道兵團建制,編為鐵道兵團鐵甲總隊。部隊陸續投入了隴海、粵漢、湘桂等鐵路幹線的搶修。根據工作需要,兵團政治部決定從1949年7月23日起,繼續出版《鐵軍》報。1949年8月13日改用毛澤東親自題寫的報頭《鐵軍報》。
1949年6月,兵團決定隴海鐵路洛陽至交口段由第1支隊搶修;交口至大營段由第3支隊搶修,同時負責修復鞏縣黑石關的洛河正橋和便橋。大營至潼關間由西安鐵路分局組織搶修。要求於1949年10月底全線搶通。1949年7月第2支隊立即渡江搶修粵漢線;第3支隊完成隴海線西段搶修任務後,迅速南下湘桂線搶修。
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部隊先後搶通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地區15條鐵路幹線,鋪設鐵路1,600多公里,修復橋涵970多座,並修復大批鐵路設施。新華社曾發表評論稱:「全國鐵路網的基本恢復,使首都和全國主要城市緊密連結起來,使前方與後方、鐵路沿線的城市和廣大農村、工廠、礦山聯繫成一個整體,對於支援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海南島,對於全國的經濟建設,均將起著巨大的作用。」[1]
1949年6月1日,平保(北平-保定)築路工程總隊被改編為鐵道兵團第一工程處。1949年6月15日,北平和平改編的國軍裝甲列車總隊第一總隊改編為鐵道兵團鐵甲總隊。1949年8月1日,察哈爾軍區預備醫院第三分院調歸鐵道兵團,分配到各鐵道支隊醫療單位。1949年10月15日,將華北軍區石家莊醫院改稱鐵道兵團直屬醫院。1949年11月26日,山東軍區新兵1.02萬人補入各支隊,剩餘兵員編3個新兵訓練團在石家莊集訓。1949年12月下旬,鐵道部機械築路工程總隊調歸鐵道兵團領導。1950年2月15日,石家莊集訓的3個新兵團與鐵甲總隊合編為鐵道兵團第六支隊(轄3個大隊),支隊長尹詩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1950年1月全國鐵路工程計劃聯席會議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部隊轉為全力配合鐵路職工參加京漢、粵漢、隴海3大幹線及同蒲線北段的永久性復舊工程[1]。
為加強鐵路復舊力量,1949年1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將機械築路工程總隊撥歸鐵道兵團領導,改為鐵道兵團機械築路工程總隊。同時,鐵道兵團還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從華東軍區接收了4個新兵團計1.02萬人,除補入各支隊和機械築路總隊1,246人外,其餘組編成3個新兵訓練團,於石家莊整訓。1950年2月9日,中央軍委電令,以兵團之鐵甲總隊為基礎,補入上述3個新兵訓練團,合編為鐵道兵團第6支隊,支隊下轄第6橋梁大隊,第 31、第32線路大隊。據此,兵團於2月15曰下達整編命令,以鐵甲總隊機關整編 為第6支隊機關,以鐵甲總隊第1大隊與第9、第13、第16新兵團整編為第6支 隊第6橋梁大隊和第31、第32線路大隊。尹詩炎任支隊長。至此,鐵道兵團共轄 5個支隊,1個工程處,1個機械築路工程總隊,1個汽車大隊,1所幹部學校,連 同兵團機關和直屬分隊,總兵力達到3.81萬餘人。機械、車輛也由組編初期的 200多台,增至6,000多台。部隊的施工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為保證運輸安全,3月24日,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組編6列裝甲列車配屬中 南軍區執行粵漢、湘桂兩線警戒護路任務。根據軍委命令,兵團立即下令第6支 隊編組,並立即從大同出發南下,開赴指定地域。此後,北方之綏遠至包頭段流竄 股匪和起義部隊之小股叛變武裝亦時常破壞鐵路設施,搶劫運輸物資。7月初, 兵團又令第6支隊組編兩列裝甲列車出巡京綏線,以保證鐵路運輸安全
1950年春季在全軍大復員背景下,4月2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央軍委提出將鐵道兵團復員為工程隊,實行企業化管理。1950年5月26日,在北京召開鐵道兵團黨委擴大會議,認為鐵道兵團可縮編保留,保存主力和技術骨幹,以利必要時迅速擴大部隊,適應戰時搶修的需要;6月10日,中央軍委批准這一建議報告。7月中旬鐵道兵團下發整編命令,8月1日開始整編:支隊改為師,大隊改為團,取消營級,將第一、二、三、四、六支隊和第一工程處、機械築路總隊、汽車大隊、長辛店南廠及兵團直屬機關3.8萬餘人,縮編為3個師(每師編2個橋梁團、1個線路團)、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汽車團及兵團直屬機關等共2.57萬餘人,仍屬中央軍委建制;工程業務和經費供 應由鐵道部負責,其他工作統歸軍委各有關部門領導。1950年6月28日,中央軍委批准了鐵道兵團的整編方案。兵團黨委即於7月7日發出了關於整編 工作的指示,鐵道兵團首長也於7月15日發布了整編命令,決定從8月1日開始整編。整編後鐵道兵團總兵力為30,517人。調陳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員,崔田民任副 政治委員,李壽軒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陳力任政治部副主任,彭敏任總工程師兼工程部長。
- 第一師(原一支隊),劉克師長,郭延林政治委員;繼續在隴海線上完成復舊未完工程
- 第二師(原二支隊),劉震寰師長,馬鳳舞政治委員;由粵漢線向湘桂線轉移,執行來(賓)睦(南關〕段續建工程
- 第三師(四支隊和三支隊二十七線路大隊),龍桂林師長,徐斌政治委員,副師長黃振榮;由京漢線南段向西北轉移,執行隴海線寶天段的改建工程
- 直屬橋梁團(三支隊直屬隊、第三橋梁大隊及二十三線路大隊一部)。擔任隴海線東段沂河大橋的新建工程
- 直屬汽車團(原汽車大隊)
- 鐵道公安師(六支隊直屬隊與三十一線路大隊)、原鐵甲總隊均隸屬公安部建制,暫由兵團領導,1951年1月1日歸屬鐵道公安司令部
- 第六橋梁大隊和三十二線路大隊番號撤銷;
- 第一工程處及長辛店南廠調歸鐵道部
- 機械築路總隊撥歸交通部公路總局
入朝作戰
編輯韓戰爆發後,1950年10月9日,鐵道兵團奉命進入朝鮮,執行抗美援朝鐵路搶修任務。1950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以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的名義開赴朝鮮半島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1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轉隸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領導。1951年1月22日,志願軍在瀋陽召開後勤會議,周恩來總理到會強調「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鐵道兵團機關入朝組成鐵道兵團前方指揮所。繼鐵一師入朝後,鐵三師、鐵二師入朝參戰,各師共補入兵員9,000人。炮火連天中搶修被轟炸的鐵路,確保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寧江等重要橋梁「隨炸隨修」。上半年,逐漸改善線路質量,有效支援前線作戰。夏季抗擊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晝夜搶修,連隊患夜盲症30%以上,取得抗洪保橋勝利。下半年,短兵相接反「絞殺戰」,拆卸定時炸彈,填平彈坑,搭枕木墩,技術革新,鬥智鬥勇斗頑敵,「人在橋在,人在路通」,反「絞殺戰」初戰告捷。召開首屆英模大會,楊連第等24名英模出席全國鐵路模範代表大會,參加國慶觀禮。1952年8月,重新列入中央軍委建制。自赴朝鮮直到1951年初,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執行鐵路搶修任務,修復鐵路900餘公里。此後在朝鮮北部1,300公里鐵路線上,針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空襲進行反轟炸鬥爭,快速及時修通被空襲炸毀的鐵路。自1951年8月起,「聯合國軍」開始實施10個月的旨在切斷中朝軍隊後方供應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隨即展開反「絞殺戰」鬥爭,最終粉碎了「聯合國軍」的空中封鎖,使鐵路成為「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1953年初,為防止「聯合國軍」登陸,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用兩個多月搶建出長129公里的龜城到殷山的龜殷鐵路,從而改善了朝鮮北部地區的鐵路布局。1953年7月韓戰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參加了朝鮮北部鐵路的新建及復舊工程[1][2]。
正式組建鐵道兵
編輯1953年9月9日,根據政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中央軍委建制,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獨立橋梁團統一整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歸屬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整編事宜俟復舊工程完成,部隊歸國後進行。1953年10月10日,中央軍委電示鐵道兵團,鐵道兵團返國後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部,整編結束後即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番號。1953年10 月16日,鐵道兵團機關自朝鮮駐地蘭田出發回國,1953年10月18日進駐中國北京。1953年11月5日,中央軍委批覆鐵道兵團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同意鐵道兵團第1、第2、第3、 第4師依次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暫留朝鮮者稱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第1、第2、第3、第4師,下轄各團依各師番號順序改為鐵道兵第1至第12團;原鐵道工程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師依次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師,下轄各團依各師番號順序改為鐵道兵第13至第21團、第25至第33團;鐵道兵團獨立橋梁團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獨立橋梁團。中央軍委電復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已完成任務,留下部分人員和新建鐵路指揮局合併,成立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指揮所[1][2][7]。
1954年3月5日,根據中央軍委1953年10月10日電令,鐵道兵發布司務宇第106號命令,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領導機關,鐵道兵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後勤部、幹部管理部、計劃處、軍法處、財務處,同時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番號。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壽軒為副司令員,崔田民為副政治委員,徐斌為參謀長。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轄10個鐵道兵師、1個橋梁獨立團、1所鐵道兵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合計約8萬人。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多次擴編及整編,人數最多時為51萬多人。1956年8月24日,中央軍委批覆成立鐵道兵第一軍、第二軍。1956年9月1日鐵道兵第一軍正式組建,1956年11月23日,鐵道兵第二軍開始組建。第二軍在籌建過程中,1957年4月6日中央軍委撤銷了鐵道兵第二軍的番號。鐵道兵第一軍1958年10月撤銷,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再未成立過軍[1][2][8]。1959年6月20日,鐵道兵進行整編,轄11個師、2所學校。
19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參加中印邊界自衛作戰中的搶修公路工作。197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參加了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1]。
1962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擴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以承擔東北內蒙古的森林鐵路、公路的建設任務。1962年11月11日、23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兩次發表「解放軍鐵道兵擴編會議上的講話」[9],對鐵道兵的性質、任務、隊伍建設等十個方面做了重要指示:「政治局幾位常委,還有羅總長,在毛主席那裡已經談過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都表示贊成。這是黨的最高司令部的決定。」「關於這十個問題,成立一個小組議一下。以楊成武為首,總政、總後、軍務、動員、計委、經委、【國務院】農林辦公室、林業部、鐵道部、勞動部、糧食部、商業部、鐵道兵參加,先議出一個計劃交給我,爭取月底搞出來。」「現行編制每師9,000人,出工不到5,000人,非常不合理。官、兵的比例也很不合理。新編制以師為單位,軍官占百分之十,還是高了些;士兵占的比數是否還可以更高些?出工率也還要大大地提高。」「軍隊搞建設也要為國家積累,要從性質、編制上徹底加以改革。鐵道兵要按修鐵路的工程部隊性質確定編制、工作制度。」「上次的報告還有軍的編制,是沒有必要的。」「關於幹部問題。是否需要補充那麼多,3,890人,多了吧!軍官比數占百分之十,應該包括機關、院校幹部;這樣就不缺那麼多幹部了,你們再研究一下,還可以自己提拔一些。技術幹部不夠,可以由鐵道部補充一些,也許用不了700人。」「新兵訓練三個月是必要的,另外就不要安排時間了,平時利用工程間隙打打靶就可以了。技術要在工地、現場鍛鍊,施工就是基本訓練。學校也主要搞工程技術訓練,有一點軍事訓練就可以了。在戰時嘛,還是要動作迅速,要軍事化。」「你們這次提出每年工作二百二十天,還應該多一些。」周恩來還傳達了毛澤東對鐵道兵的意見:「鐵道兵是工程部隊性質,無論平時、戰時,都是執行工程任務,是工程部隊,不是戰鬥部隊。」除了修鐵路外,還可以擔任修建公路、機場、碼頭的任務。周恩來說:「鐵道兵的服裝也要考慮一下,要比較結實的。搞工程到底和練兵不同。膝蓋、肩膀都要加固。」
由於鐵路新線建設「哪裡需要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當時機械化程度低,施工基本上靠肩扛人抬,部隊中存在怕艱苦環境、怕繁重體力勞動的思想,認為當鐵道兵是「走對了路,入錯了門」。1964年11月,參加東北林區鐵路會戰的鐵道兵第6師在完成了小興安嶺林區鐵路、公路和貯木場等110個建設項目後,轉戰大興安嶺林區。擔任開路先鋒的鐵道兵第27團提出了「任務艱巨光榮,生活艱苦光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口號,用斧剁鎬刨的原始方式,連續突擊24晝夜,開通了34公里的公路,越過伊勒呼里山,進抵西里尼。第六師機關遂後由嫩江遷到西里尼並改稱「三榮崗」(今大興安嶺地區新林區新林鎮南6公里處)。1965年4月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大興安嶺林管局黨委全會在三榮崗召開,指揮部政委、林管局黨委書記羅玉川將「三榮」引申為「參加會戰光榮,艱苦創業光榮,勤儉節約光榮」,使「三榮思想」成為整個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的時代精神。後來,「三榮思想」被概括為艱苦光榮,勞動光榮,當鐵道兵光榮,成為整個鐵道兵部隊的集體精神信念。
1964年6月,周恩來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員長提議使用鐵道兵修。」1964年10月,為了加速國防工程及中國西南地區鐵路建設,中央軍委批准鐵道兵擴編14.4萬人,總兵員達37.2萬人。1965年7月到1970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先後承擔了建設京原鐵路、援越抗美交通保障,和管理北京地鐵工程等任務。為此,又新組建了4個鐵道兵師。1967年5月1日,周恩來在接見鐵道兵政治委員崔田民時指示:你立即抽調兵部機關幹部組織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西南成昆鐵路工地去,幫助鐵路職工抓革命,促生產。從兵部機關抽調180餘名幹部趕赴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擔負的北段工地,執行「抓革命,促生產」任務,後又針對工地出現混亂停滯狀態,決定由鐵道兵實施軍管。1969年1月14日,周恩來總理指示,從1969年起鐵道兵負責施工的西南鐵路,以及京原鐵路、嫩林鐵路的計劃、投資,均由鐵道兵在國家單立戶頭,獨自辦理。1970年2月6日,周恩來指示,北京地下鐵道工程改歸鐵道兵管理,二期工程施工由鐵道兵統一領導,地方參加地鐵施工的隊伍整編為鐵道兵部隊。1970年4月,《鐵道兵戰鬥在成昆線上》的影片製作完成,中央領導看後,感到影片很振奮人心,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提出:全國都要學習鐵道兵修築鐵路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並讓首都新聞工作者都到成昆鐵路去看看。截至1970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總員額達43萬人,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人數最多時期。部隊編制中除了橋梁、隧道、線路團隊外,還有給水發電營、機械營、工程通信營等分隊。1976年1月,承擔北京地鐵施工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二師、第十五師和倉庫、機修廠等8個單位的5.3萬人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脫離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建制[2]。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先後參加52條鐵路幹線、支線及北京地下鐵道的建設任務,建成鐵路12,300餘公里,約占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的1/3。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還參加了抗洪搶險、抗震救災、國防施工等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湧現出「登高英雄」楊連第、「硬骨頭戰士」張春玉、「雷鋒式的好幹部」梁忠孟等英雄模範人物,以及「楊連第連」、「抗洪搶修模範連」、「唐山抗震救災搶修突擊連」、「唐山抗震救災搶修先鋒連」等先進集體。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先後有8,000餘名幹部、戰士犧牲[2]。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先後建設了鷹廈鐵路、黎湛鐵路、成昆鐵路、襄渝鐵路、貴昆鐵路部分、包蘭鐵路部分、蘭新鐵路部分、南疆鐵路吐庫段、青藏鐵路西格段、大興安嶺鐵路、長白山森林鐵路、京通鐵路、京原鐵路、北京地下鐵道一期與二期工程、平壤地鐵等。
1980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開始縮編。1980年4月8日,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撤銷9個團(第4團、第10團、第11團、第25團、第26團、第40團、第51團、第64團、第66團)。1980年8月28日,總參謀部通知鐵道兵,根據經過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鐵道兵應按現行編制374,683人,縮減174,683人,保留20萬人。1980年11月1日,總參謀部批覆鐵道兵,同意鐵道兵整編實施方案。1981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完成縮編。13個鐵道師縮編合併為10個鐵道師,鐵道兵機關減少30%人員,3個獨立團合併為2個獨立團,3所院校保留2所,保留兵員20萬人[2][10]。
撤銷與合併
編輯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展第七次大裁軍。1981年10月30日,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在駐京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鄧小平關於部隊精簡的指示。1982年1月31日鐵道兵司令員陳再道前往總參謀長楊得志住地問:「大家都傳鐵道兵這回要脫軍裝,和軍隊脫鉤,有沒有這回事?」楊得志給了肯定回答。1982年2月1日鐵道兵召開黨委常委會議,司令員陳再道在當天會議小結髮言時向常委們吹風:「有的話我也不敢講,因為還沒有找我們談,但是我知道。」1982年2月4日上午再次召開鐵道兵黨委常委會,會議一開始,司令員陳再道說:「小平同志最近已經拍板,鐵道兵、基建工程兵與軍隊脫鉤,脫軍裝,基建工程兵撤銷,鐵道兵併入鐵道部。」這是第一次正式確認該消息。1982年2月17日,副總參謀長張震代表軍委、總部向鐵道兵司令員陳再道、兩位政委呂正操和曠伏兆傳達了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3人匯報了鐵道兵黨委常委討論的意見,並將以司令員、政委名義寫給鄧小平主席的報告,交張震轉呈。1982年3月20日,中央書記處討論並擁護鄧小平「關於撤銷鐵道兵建制」提議。1982年3月25日下午,楊尚昆召集鐵道兵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呂正操、曠伏兆以及鐵道部劉建章、劉林祥,傳達書記處、中央軍委關於鐵道兵體制問題的決定。楊尚昆說,撤銷鐵道兵建制,已經決定了;鐵道兵脫離軍委,脫軍裝,合到鐵道部;我們把你們的意見向軍委鄧主席作了匯報,說到要求保留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打起仗來,鐵道部都是鐵道兵;當匯報到鐵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負盈虧,不增加國家負擔時,鄧主席說,基建工程兵、鐵道兵實行徵兵制,增加農民負擔。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發出《關於成立鐵道兵交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1982】1號文件)。《通知》指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為了做好交接工作,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交接工作領導小組,由呂正操、陳再道、曠伏兆、劉建章、陳璞如、鄧存倫、何正文、朱雲謙、范子瑜同志組成,呂正操同志為組長,陳再道、劉建章同志為副組長。4月14日上午,鐵道兵交接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由呂正操主持,首先傳達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關於成立鐵道兵交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而後進一步研究了如何做好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七項工作,並成立領導小組下設的工作班子;鐵道兵工作班子由蘭庭輝、李際祥、尚志功、席華亭、雷鐵鳴等5人參加;鐵道部工作班子由布克、李軒、李克非、劉麟祥、陳魁俊、姜海蟬、范成鏞、檀鶴栓等組成。
1982年5月,鐵道兵召黨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了黨中央、中央軍委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研究部署併入的具體事宜。會議中各單位領導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問題,如定點落戶、福利待遇、幹部安置、戰備任務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後來都得到了相應的解決。
1982年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出《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1982]35號文件。[1][11]1983年1月2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任命:鐵道兵指揮部(1984年1月1日改名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由原參謀長尚志功任指揮,原副政委李際祥任政治委員,王功、姜培敏、劉毓珊任副指揮,劉秉順任政治部主任。1983年1月18日,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由原鐵道兵副司令員郭維城、彭海貴,原副政委郭延林以及梁其舟、孫興發、王功等6人組成,郭維城任組長,彭海貴、郭延林任副組長,負責處理鐵道兵的善後工作和遺留問題。1983年2月1日,鐵道兵指揮部和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分別開始正式辦公,鐵道兵黨委和機關同時停止工作。為了便於工作,採取鐵道兵指揮部和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辦公會議形式,對部隊併入中的有關問題,及時進行研究解決。1983年10月2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實施方案的批覆》文件(國發[1983]168號),批准了鐵道兵指揮部、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鐵道部、總參的實施方案。按照該方案,鐵道兵指揮部及其所屬單位中,除鐵道兵工程學院軍交系、東北嫩江基地、煙臺療養院、興隆倉庫、驛馬嶺倉庫,天津工廠、興隆工廠、清徐工廠、晉城工廠、邯鄲午汲鋼鐵廠等單位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建制領導外,其他單位從1983年10月1日起全部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建制領導,並從1984年1月1日起不再沿用部隊番號及代號,幹部、戰士不再佩帶領章及帽徽,鐵道兵指揮部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在完成修建幹休所,安置離退休幹部,處理歷史遺留問題,落實黨的政策,編寫鐵道兵史料等任務後,於1986年12月底終止工作[1][12]。1983年12月13日,新華社發通稿《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部隊併入鐵道部》,綜述鐵道兵的歷史成就,全國各媒體轉載。1984年1月1日起,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指揮部及所屬各部隊分別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後來改制為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鐵道部各工程局[2]。
鐵道兵撤銷建制時總人數169,798人。其中:
- 併入鐵道部的單位、人員:鐵道兵機關和直屬隊、10個師、舟橋團、建築團、工程學院(不含軍交系)、(大興縣)科研所、6個辦事處(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辦事處,東北、西北亦事處各含一個倉庫)、9個工廠、3所醫院、2所療養院、5所倉庫等,共計148,260人。同時併入的還有三個單位:為解決駐京機關、部隊併入後的醫療問題,已經國家計委批准、鐵道部和北京市同意復建的北京衙門口醫院;1979年經軍委枇准組建的西南辦事處,後因有關工作由第一指揮部成都後方基地承辦未開設,現該指揮部已撤銷,根據工作需要,經善後工作領導小組和鐵道部同意,利用基地部分房屋設一個辦事處; 因鐵道兵學院移交軍隊,承德讀書班已改干休所,為解決幹部輪訓問題,在大興縣科研所駐地設一所幹校。併入鐵道部單位的武器、彈藥、軍械附屬器材上交所在軍區;文書、技術檔案,按總部規定上交;其他裝備、物資、器材、營具、資料等,除留善後工作機構的以外,其餘隨單位移交。《鐵道兵》報改名《鐵道工程報》繼續出版發行。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十七萬勞動指標,國務院下達後,由指揮部具體分配,並可按定點落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並人人員及其隨遷家屬,有關省、市、自治區應予在定點的城市落戶,隨帶家屬的人員允許隨家屬戶口單獨落戶。有工作的隨遷家屬由當地政府接收安排。在工廠工作的現役軍人,准予就地落戶。併入鐵道部的幹部、志願兵,家屬未隨軍而有工作的,參照國發[1975]170號文件的規定,允許他們的家屬調到幹部、志願兵所在地落戶並安排工作。在各單位農場工作的人員,允許其家屬遷到農場定點城鎮落戶。併入鐵道部時,允許在批准的十七萬勞動指標內,安排一萬五千個指標,解決符合招工條件的家屬、子女就業。鐵道兵在全軍院校學習的學員(含原鐵道兵學院的學員,及其為教學服務的戰士),預留勞動指標,畢業後由指揮部分配。按軍齡加參軍前的工齡定級:八年以下的定二級工,滿八年不滿十五年的定三級工,滿十五年不滿二十年的定四級工,滿二十年以上的定五級工。軍隊現行待遇(志願兵的級別工資和義務乓的津貼加一類灶伙食費)高於定級後的工資標準的部分,予以保留。
- 向軍委三總部移交人員17,662人:
- 長沙鐵道兵學院移交解放軍總政治部;
- 鐵道兵工程學院軍事交通系,鐵道兵東北嫩江基地,煙臺療養院,邯鄲午汲鋼鐵廠,天津機械廠,山西清徐軸承廠,河北興隆配件廠,山西晉城化工廠,興隆倉庫與驛馬嶺倉庫(不含庫存工程裝備、器材、物資)等,移交解放軍總後勤部。
- 向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移交28個干休所(北京金鉤河、玉泉路、朝陽、大興、良鄉,遼寧瀋陽、大連、遼陽、興城,河北石家莊、高碑店、承德,山西太原,山東泰安、姻台,江蘇鎮江,上海,天津,安徽合肥,河南洛陽,陝西西安、咸陽,四川成都、樂山、達縣,湖北武漢、襄樊,湖南長沙干休所等,所屬人員原則上隨單位移交)3,867人(不含離休幹部)。
鐵道兵善後領導小組在妥善安置兩千五百餘名離退休幹部,處理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整編編撰了大量鐵道兵史料之後,與1986年12月底撤銷。
編制
編輯鐵道兵第一師
編輯1948年7月組建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第一支隊[13]。1950年11月6日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11月回國[14]。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駐襄樊市。1999年12月改為中鐵第十一工程局。2001年8月改制為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隨同中國鐵建整體上市[13][15]。
鐵道兵第二師
編輯歷史可追溯到1940年組建的冀魯邊區回民大隊[16]。大隊長劉震寰,政委王連芳。1941年3月,冀魯邊區回民大隊擴編為冀魯邊區回民支隊,支隊長兼政委王連芳,副支隊長劉震寰(後來任支隊長),參謀長王立朝(後為何士興),副政委劉濟民,政治部主任李子華。1943年11月下旬,青城縣併入新青縣,冀魯邊區回民支隊與新青縣大隊合併,繼續沿用回民支隊番號,回民支隊支隊長劉震寰兼任新青縣縣長,中共新青縣委書記李援兼任回民支隊政委。1944年2月,冀魯邊軍區、清河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冀魯邊軍區回民支隊改稱渤海軍區回民支隊,支隊長劉震寰,政委李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決定將渤海軍區第一軍分區鹽山縣大隊與黃驊縣第一、二、三區中隊以及渤海軍區回民支隊共同編入渤海軍區新編師,渤海軍區回民支隊仍稱回民支隊。支隊長劉震寰、政委相煒、副支隊長劉虎臣、副政委劉濟民、政治處主任李子華。不久,回民支隊自新海縣(今黃驊縣)開拔,隨渤海軍區副政委劉其人進軍中國東北。1946年2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七師二十一旅六十三團。1946年5月28日,為保存部隊中的回族幹部戰士,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六十三團中的回族幹部戰士調到哈爾濱。1946年6月4日,在哈爾濱市南崗由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師長楊國夫宣布正式成立東北民主聯軍回民支隊。任命劉震寰為支隊長,劉喜三為副隊長,李子華為副政委[17][18][19]。1947年3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第五團。
1948年8月25日,與吉林軍區獨立六團合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劉震寰,副政委丁先德,副支隊長肖春先,參謀長張鳳鳴,政治部主任李子華。1950年8月1日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第二師,劉震寰任師長,袁光任政委。1951年5月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4]。1952年10月,肖春先代理師長,12月蘇超任政委。1953年8月30日部隊主力回國。1954年9月該師機關和7、8、9、10團回國,到玉林參加黎湛鐵路建設。6團受第九師領導,到1954年12月底繼續復舊,1955年1月19日回國歸建。1954年9月,該部隊的回族幹部集體轉業到地方工作[18]。
1984年1月1日,集體轉工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二工程局,駐太原市。1998年改制為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3年改歸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2008年隨同中國鐵建整體上市[15][16]。
鐵道兵第三師
編輯前身為1948年8月成立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第三支隊。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11月回國[14]。1984年1月,集體轉工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駐長春市。1999年12月1日改為中鐵第十三工程局。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1年6月改制為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2014年3月改建為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15][20][21]。
鐵道兵第四師
編輯1951年6月20日在朝鮮成立,以鐵道兵直屬橋梁團為基礎組建第四師[14]。1953年11月回國。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駐濟南市。1999年12月變更為中鐵第十四工程局。2001年改制為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15][22][23]。
鐵道兵第五師
編輯1948年6月28日,晉綏軍區抽調軍區所轄的三、九、十三分區各一個團,山西汾陽西辛壁村正式組建晉綏軍區獨立第十旅。第九、第十分區機關及其直屬分隊各二分之一人員組成旅部及直屬分隊。旅長何輝燕(晉綏十分區司令員),政委朱紹田,副旅長周智高(1916年1月9日-1966年1月13日,江西省永新縣東源村人。1928年5月參加紅軍,1928年9月入團,1934年轉黨。歷任司號員、號目、警衛員、警衛排長、連長、湘贛軍區教導大隊長、湘贛軍區紅軍學校第4分校政委、紅軍學校政委、紅六軍團特務大隊長、警衛營長。晉綏5軍分區參謀長、第9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62年10月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孫鴻志,參謀長孫占彪/於錫武,政治部主任潘振武。
- 第28團:三分區三十七團。團長余友清,政委賀勝瑞,副團長田仁明,參謀長張仕本,政治處主任閻斌,副主任景松林。
- 第29團:1947年以洪趙大隊和汾靈獨立營為基礎,補充擴編為兩個小團(即五十五團、五十六團),臨汾戰役後為充實編制,五十五、五十六兩個團合併編成九分區五十六團。團長孫繼爭,政委李思元,副政委劉葆璋,副團長楊榮,參謀長燕德久,政治處主任李思元,副參謀長楊榮。
- 第30團:1947年由汾城、新絳、鄉寧三個縣大隊組成十分區五十九團,隨即配合主力在運城戰役中阻擊並俘虜突圍逃敵900餘人,很快提高了部隊戰鬥力。首任團長傅在先,政委於丁,副團長李紹珠,副政委白新太,均為紅軍幹部。成立30團時,團長傅在先,政委劉守義,副團長李紹珠,副政委白新太,參謀長雷聲,政治處主任曹建芝,政治處副主任劉守義,副參謀長劉希盛。
1948年7月31日,西北野戰軍和晉綏軍區根據中央軍委決定,撤銷呂梁軍區建制,以呂梁軍區機關和獨十旅、獨十二旅組建成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縱隊司令員彭紹輝,孫志遠代政治委員。1948年10月獨立第十旅參加太原戰役,經過一夜突擊攻下牛駝寨;接著又與兄弟部隊一起輪番堅守既得陣地,頂住了敵人的瘋狂反撲,拉鋸式地進行了八天、反覆十四次的激烈戰鬥後,最後占領了牛駝寨整個陣地。1949年3月,由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獨立第十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第十九師,何輝燕為師長,朱紹田為政治委員。1950年11月,第七軍第二十、二十一師奉命赴濟南、錦西改編為炮兵部隊,軍部僅轄第十九師。1951年10月5日,第七軍奉命撤消番號,軍部一部充實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另一部與西北軍區航空處合併,第十九師於1952年2月1日在甘肅省甘谷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路工程第五師」,十九師所轄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團,依次改為五師第十三、十四、十五團。1953年1月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4年3月24日自朝鮮回國。1954年4月1日在綏化地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五師。
1981年,為適應國民經濟調整,鐵道兵縮編,根據鐵道部[1980]鐵務字第130號命令和鐵道兵第二指揮部精簡整編方案,1981年3月鐵道兵第五師、第六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阿拉溝合併:鐵道兵第六師番號撤消;原五師二十二團部隊撤消,由原六師二十七團改編為五師二十二團,原六師二十八團改編為五師二十五團,原六師三十團撤消。合編後的鐵道兵第五師轄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團。原六師二十九團隸屬五師序列,直屬鐵道部領導。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國發[1983]168號文件《批覆》,鐵道兵第五師及所屬部隊從1984年1月1日起,集體轉業,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五工程局,駐洛陽市,隸屬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領導。1999年12月與鐵道部脫鉤,改稱中鐵第十五工程局。2001年4月改制為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15][24][25]。
鐵道兵第六師
編輯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十七軍四十九師一四七團、五十師一五〇團、五十一師一五二團。3個團的前身部隊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代初誕生。淮海戰役後,3個團的前身部隊在河南省項城縣休整,1949年2月至3月,統一整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十七軍,成為十七軍所屬3個師的上述3個團。1952年5月20日,鐵道工程第六師在貴州成立。1953年1月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4年4月8月回國。1954年5月,鐵道工程第六師改編為鐵道兵第六師。1970年代初,鐵道兵第六師參與建設襄渝鐵路,師部在陝西省紫陽縣毛壩鎮。1980年編入鐵道兵第五師[25]。
鐵道兵第七師
編輯1952年在蘇州組建。1953年1月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同年11月回國。1954年6月整編。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七工程局,並遷往山西省太原市。1999年10月與鐵道部脫鉤,改稱中鐵第十七工程局。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1年9月改制為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15][26]。
鐵道兵第八師
編輯1958年10月組建。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十八工程局。1999年9月更名為中鐵第十八工程局。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1年4月18日改制註冊成為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27][28]。
鐵道兵第九師
編輯1949年國民革命軍第一兵團第一百軍第197師,在湖南長沙東北的永安至黃華一線參加長沙和平起義。駐望城坡附近的赤崗村。1949年8月8日凌晨,第一百軍軍長杜鼎,率部分部隊決議南下逃回國民黨方,在副師長劉開悅(軍統分子)配合下向第197師師部前後夾擊。戰後,師長曾京清點:一個團叛逃,混戰中截下另外一個師的一個團,部隊總計剩餘4000多人。第197師移駐醴陵,改編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一軍第一師。四野南下工作團總務部政委藍庭輝任第一師黨代表,10名解放軍政治工作幹部分派到基層部隊任黨代表。1949年11月下旬,第一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第五十二軍第214師。曾京任師長,藍庭輝任政治委員兼師政治部主任。
1952年3月13日,第214師被改編為鐵路工程第九師。開赴湖北太平口,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荊江水利工程部隊序列,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建設。隨後,調入海南島參加公路與國防建設。
1953年元月,全師由海南島向遼寧興城集結,1月22日從丹東越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從1955年至1983年,鐵九師累計修建鐵路1500多公里。
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九工程局,駐遼陽市。除通霍線和兗石線部分收尾項目外,幾乎沒有後續工程。1999年12月與鐵道部脫鉤,改稱中鐵第十九工程局。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1年12月26日,經國家工商總局核准,遼陽市工商局註冊,正式改制成為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7月底,集團公司機關自遼寧省遼陽市遷址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9]。
鐵道兵第十師
編輯1953年1月成立,由農業建設第三師改編。1953年11月21日從朝鮮回國。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駐咸陽市。1999年12月與鐵道部脫鉤,改稱中鐵第二十工程局。2002年3月改制成立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30][31]。
1974年3月4日,鐵道兵第十師奉命三上青藏線,承擔青藏鐵路一期哈爾蓋至連湖段鐵路建設任務。1974年5月哈爾蓋至希里溝段工程開工,同年12月輔軌,1977年12月31日鋪軌至厚日站。1979年9月,哈爾蓋至連湖段臨時混合客車開通運行,1983年交付運營。其間,鐵道兵第十師五十團十三連從1974年到1977年連續3年在海拔5010米的配屬科研單位開展凍土施工試驗,1978年11月被鐵道兵黨委命名為「風火山尖兵連」並記集體二等功[32][33]。
鐵道兵第十一師
編輯1952年2月組建,由農業建設第五師改編。1954年6月24日從朝鮮回國。1981年與鐵道兵第十三師合編為新的鐵道兵第十一師,是當時鐵道兵的「首都師」。1984年1月改稱鐵道部第十六工程局,駐北京市朝陽區。1999年12月改稱中鐵第十六工程局。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2002年改制為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改歸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2008年3月隨同中國鐵建整體上市[34]。
鐵道兵第十二師
編輯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並組建鐵道兵第十二師。1965年起在北京修建北京地鐵。1976年轉隸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1982年轉業。後來成為北京城建集團。
鐵道兵第十三師
編輯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並組建鐵道兵第十三師。1981年與鐵道兵第十一師合編為新的鐵道兵第十一師[34]。
鐵道兵第十四師
編輯1965年7月,組建鐵道兵第十四師。1981年3月5日,師部機關及部分部隊組建瀋陽軍區守備第十二師師部,駐赤峰市,1992年撤編。其他部隊1981年合編到鐵道兵第八師。
鐵道兵第十五師
編輯1969年3月,組建鐵道兵第十五師,參加北京地鐵工程建設。1975年轉隸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
鐵道兵學院
編輯1974年8月,軍委鐵道兵在長沙政治學校舊址(黃土嶺正街2號)組建鐵道兵軍政幹部學校。軍級單位。受鐵道兵領導。黨政工作與後勤供應由廣州軍區代管。1975年10月開學。1978年1月改稱鐵道兵學院。院長董超,政委李平。設3個學員大隊、11個學員隊。培訓團以下軍政後的各級領導幹部。至1983年7月共培訓學員6000餘人。1983年4月學院撤銷。原址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文化學校,隸屬總政治部。
鐵道兵工程學院
編輯1950年6月,中央軍委批准組建一所鐵道兵幹部學校。1950年9月1日,解放軍鐵道兵團幹部學校在北京創校。1950年11月6日,解放軍鐵道兵團幹部學校遷址河南省洛陽市。1951年5月,中央軍委批准解放軍鐵道兵團幹部學校遷址河北省石家莊市。1954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解放軍鐵道兵團幹部學校更名為鐵道兵學校,師級建制,開始培養鐵道兵初級、中級指揮員。1958年4月,重慶軍事交通學校被併入鐵道兵學校。
1961年,鐵道兵學校更名為第一鐵道兵學校。1961年7月,第一鐵道兵學校透過全國統一高考招收大學本科學員,設有橋梁、線隧、機械專業。1962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批准第一鐵道兵學校更名為鐵道兵學院,軍級建制,設有指揮學系、工程學系和軍事交通學系。
1970年3月,中央軍委批覆,鐵道兵命令組建鐵道兵學校,行使軍級權限。1973年,鐵道兵學校鐵道工程專業開始招生。1975年,鐵道兵學校招收高級中學畢業的解放軍戰士入學。1976年1月,鐵道兵學校更名為鐵道兵技術學校。1978年1月13日,鐵道兵技術學校更名為鐵道兵工程學院,軍級建制。1979年4月,中央軍委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在聯合通知中,將鐵道兵工程學院列入全國重點高等院校第一批錄取院校。
1983年7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通知,鐵道兵工程學院軍事交通學系從1983年8月1日起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1986年1月15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合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1984年1月1日,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與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被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道兵工程學院更名為石家莊鐵道學院。
鐵道兵東北嫩江基地
編輯1969年6月組建鐵道兵嫩江五七農場,1970年改為東北農場,1979年改為東北嫩江基地。建場初期目的是生產黃豆,供應鐵道兵施工部隊一線戰士的蛋白質攝入補充。1979年,基地生產小麥、大豆1.8億斤,人均產糧34644斤,創歷史最好水平。1984年移交總後勤部嫩江基地,2002年再移交至中儲糧集團,現為中儲糧嫩江直屬庫[35][36]。
歷任領導
編輯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部、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
編輯- 司令員:蘇進(1946年5月-1948年7月)[4]
- 副司令員:王光文(1946年5月-1948年7月)
- 參謀長:張進(1946年5月-?,兼軍法處處長)
- 政治部副主任:郭德林(1946年5月-1948年7月)
- 供給部部長:鄭思索(1946年5月-1948年7月)
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
編輯- 司令員:黃逸峰(1948年7月-1949年3月,東北鐵路修復工程局局長兼)[37]
- 副司令員:蘇進(1948年7月-8月,東北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一副局長兼)、李壽軒(1948年8月-1949年3月,東北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一副局長兼)
- 參謀長:蘇進(1948年7月-8月,副司令員兼)、李壽軒(1948年8月-1949年3月,副司令員兼)
- 副政治委員:何偉(1948年7月-1949年3月,東北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二副局長兼)
- 政治部主任:何偉(1948年7月-1949年3月,副政治委員兼)[38]
- 供給部部長:鄭思索(1948年7月-1949年3月)
- 總工程師:武可久(1948年7月-1949年3月,東北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三副局長兼)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
編輯- 部長
- 副部長
- 政治部主任
- 王鶴峰(1949年2月-10月)
附: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
編輯- 司令員:賀晉年(1951年8月-?,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41][42][43][44]
- 政治委員:張明遠(1951年8月-?,中共中央東北局秘書長兼)[42][43][44]
- 副司令員:中方:劉居英、李壽軒、葉林;朝方:南學龍、金黃一(1951年8月-1954年)[42][43][44]
- 副政治委員:中方:崔田民;朝方:蘇尚賢(1951年8月-1954年)[42][43][44]
- 政治部主任:崔田民(1951年8月-1954年,副政治委員兼)[44]
- 政治部副主任:陳力(1951年8月-1954年)[44]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劉居英(1951年11月-1954年,副司令員兼)[42][43][44]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政治委員:劉居英(1951年11月-1953年,前方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兼)[42][43][44]、崔田民(1953年-1954年)[44]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中方:李壽軒;朝方:金黃一(1951年11月-1954年)[42][43][44]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副政治委員:崔田民(1951年11月-1953年)[44][45]
- 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局長兼政治委員:劉居英(1951年8月-1954年,副司令員兼)[42][43][44][46][47]
- 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副局長:中方:黃鐸(1951年-1954年);朝方:金黃一(1951年8月-?)[43][44]
- 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副政治委員:吳冶山(1951年8月-1954年)
- 運輸局局長:周克(1951年8月-?)[44]
- 運輸局副局長:朝方:金在賢(1951年8月-?)[44]
- 搶修指揮局局長:李壽軒(1951年8月-1951年12月,副司令員兼)[44]、彭敏(1951年12月-1953年)[44]、劉克(1953年-1953年11月,初為代理)[44]
- 搶修指揮局副局長:中方:彭敏(1951年8月-1951年12月);朝方:權澤(1951年8月-1953年11月)[44]
- 新建鐵路指揮局局長:郭維城(1952年12月-1953年11月)[44]
- 新建鐵路指揮局副局長:朝方:金相仁(1952年12月-1953年11月)[44]
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軍事交通部
編輯- 部長:?(1954年3月-?)[48]
附: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指揮所
編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
編輯
|
|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幹部管理部部長
- 袁光(1952年9月-1953年11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編輯
|
|
- 顧問
- 崔田民(1975年8月30日-1978年)
- 劉金軒(1975年8月30日-1983年1月)
- 肖春先(1975年8月30日-1983年1月)
- 王貴德(1975年8月30日-1983年1月)
- 張永勵(1975年-1982年)
- 王亢(1977年12月23日-1982年11月)
- 王洪川(1977年12月23日-1983年1月)
- 羅亦經(1979年3月22日-1983年1月)
- 別祖後(1979年12月-1981年7月16日逝世)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黨委
編輯第一屆
編輯1950年10月11日,鐵道兵團在北京舉行第一次黨代表會議,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62人。崔田民代表鐵道兵團黨委作工作報告,滕代遠作會議總結。會議選舉滕代遠等10人為兵團新一屆黨委委員。
1950年10月24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由滕代遠、陳正湘、崔田民、李壽軒、陳力、彭敏、李崇喜7人組成鐵道兵團黨委常委會,滕代遠任書記,崔田民任副書記。
1950年9月6日,根據《中央關於成立中央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及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鐵道兵團由李壽軒、陳力、王景坤、彭敏、張先志、劉謙益、臧永安、楊培君、郭光組成紀律檢查委員會,李壽軒任書記,陳力任副書記。
1953年1月7日,經中國人民志願軍黨委批准,由崔田民、李壽軒、陳力、劉克、龍桂林、徐斌、袁光7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黨委常委會,崔田民任黨委書記。
1956年4月24日,中共鐵道兵第一屆代表大會在福建省南平市舉行,與會代表251人(正式代表237人、候補代表14人)。大會由王震致開幕詞並作總結講話。大會選舉王震、甘泗淇、崔田民為鐵道兵出席中共八大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由王震、王景坤、龍桂林、劉克、任克加、華允車、陳力、李壽軒、張雲山、張先志、張治安、蘇超、沈鴻林、徐斌、郭延林、郭維城、崔田民、藍庭輝、魏然19人組成的中共鐵道兵第一屆委員會,以及由崔田民等8人組成的鐵道兵黨的監察委員會。1956年5月3日,中共鐵道兵委員會第一屆第一次全體會議推選並經中共中央1956年6月18日批准,由王震、崔田民、李壽軒、郭維城、劉克、徐斌、陳力7人組成中共鐵道兵委員會常委會,王震任黨委第一書記,崔田民任第二書記,李壽軒任第三書記。鐵道兵黨的監察委員會由崔田民任書記,任克加、張治安任副書記。
1957年3月12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增補王集成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1957年11月13日,總政治部批覆鐵道兵,免去崔田民的監察委員會書記職務,由王集成任書記,張治安、任克加任副書記,並由王集成、張治安、任克加、魏然、程榮耀、王洪川、范化民組成監察委員會常委會。1958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批覆鐵道兵,同意鐵道兵黨委第二書記崔田民任第一書記,第三書記李壽軒任第二書記;免去王震的鐵道兵黨委第一書記職務。
第二屆
編輯1960年4月18日,中共鐵道兵第二屆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251名(正式代表242人、候補代表9人),列席人員51人。大會選舉產生由王集成、龍桂林、劉克、劉金軒、任克加、安春華、陳德三、李軍、李壽軒、李清德、張少華、張漢民、張治安、張崇文、別祖後、蘇超、何輝燕、肖春先、羅彬、岳心廣、徐元甫、徐誠之、郭延林、郭維城、賈慶祥、崔田民、黎化南27人組成的中共鐵道兵第二屆委員會和黨的監察委員會。經第二屆黨委第一次全會選舉並經中共中央批准,由崔田民、李壽軒、王集成、劉金軒、劉克、何輝燕、張崇文、黎化南、任克加9人組成中共鐵道兵委員會常委會,崔田民任書記,李壽軒、王集成、劉金軒任副書記。鐵道兵黨的監察委員會由王集成任書記,何輝燕、張治安任副書記。196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來鐵道兵領導機關視察,接見了出席中共鐵道兵第二屆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併合影。
1960年10月,增補羅華生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1962年9月29日,增補邱子明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
1962年12月21日,中共鐵道兵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203人(正式代表199人,候補代表4人),列席人員70人。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周恩來總理、中央軍委關於擴編鐵道兵參加修建森林鐵路、公路的指示,聽取並審査了鐵道兵第二屆黨委和黨委監察委員會的工作報告,討論安排1963年任務。1962年12月27日,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到會並講話。
1963年2月9日,增補羅華生為鐵道兵黨委副書記;同時增補羅華生等6人為鐵道兵黨委監察委員會委員,羅華生、邱子明任副書記,免去張治安的副書記職務。1963年3月16日,增補郭維城、別祖後為鐵道兵黨委常委。
第三屆
編輯1963年12月12日,中共鐵道兵第三屆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283人,鐵直機關部長、處長56人列席。大會選舉產生中共鐵道兵第三屆委員會和黨的監察委員會。中共鐵道兵第三屆委員會由王洪川、王貴德、王集成、任克加、 劉金軒、安春華、陳德三、李軍、李慶柳、李壽軒、張少華、張漢民、張治安、 張崇文、別祖後、何輝燕、汪祖美、蘇超、余金龍、肖彭、肖春先、邱子明、羅華生、岳心廣、徐元甫、徐誠之、郭延林、郭維城、賈慶祥、崔田民、藍庭輝31人組成。經第三屆黨委第一次全會選舉並經中共中央1964年1月21日批准,由崔田民、李壽軒、王集成、劉金軒、羅華生、王貴德、郭維城、何輝燕、邱子明、張崇文、別祖後11人組成中共鐵道兵委員會常委會,崔田民任書記,李壽軒、王集成、劉金軒、羅華生任副書記。1964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王集成任黨委監察委員會書記,王貴德、邱子明任副書記。大會期間,中央軍委領導人葉劍英、賀龍、劉伯承、聶榮臻、羅瑞卿等接見大會全體代表。
1964年9月15日,鐵道兵黨委第三屆第二次全會(擴大)在北京舉行,與會42人。會議由崔田民主持,傳達了總參謀長羅瑞卿在軍委辦公會議第7次擴大會議上的總結講話及副總參謀長楊成武就再度擴編鐵道兵參加西南鐵路建設問題給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報告。
1964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呂正操任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第一書記;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崔田民任第二書記。
1965年8月10日,鐵道兵黨委第三屆第四次全會在北京舉行,討論貫徹中央軍委關於搞好連隊秩序的規定以及軍隊抽調幹部參加地方四清的問題。1965年8月17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董必武、彭真、賀龍、李先念、譚震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與會人員。
1966年2月25日,鐵道兵第三屆黨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328人。會議學習毛澤東主席《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及有關指示,傳達全軍政工會議文件。
1968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增補張翼翔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書記。
1968年8月14日,鐵道兵第三屆黨委擴大會議舉行,學習貫徹中央軍委對加強軍隊組織紀律性的指示。1968年11月8日,鐵道兵第三屆黨委擴大會議舉行,討論貫徹中共八屆擴大的十二中全會的措施。
196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增補劉賢權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第一書記,張翼翔為第二書記,郭延林為常委。
1968年12月上旬,鐵道兵第三屆黨委擴大會議舉行,選出出席中共九大的代表:張翼翔、劉賢權、羅華生、彭海貴、王功、孫海同、孫承鴻、李海明、林慶傳、王恆山、雷源清、胡清碧(女)。
1969年5月6日,鐵道兵第三屆黨委擴大會議舉行。會議期間,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領導人接見與會人員。
第四屆
編輯1969年6月16日,中共鐵道兵第四屆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正式代表816人,列席代表42人。大會傳達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劉賢權作黨委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由於坦、馬茂林、方正、王萬祥、王茂才、王洪川、王貴德、韋彩猷、田仁明、劉守 義、劉賢權、劉金軒、孫承鴻、陳辛火、陳德三、李雲龍、李慶柳、李清德、張 英、張雲山、張志健、張治安、張鴻智、楊旭初、宋維栻、別祖後,圧祖美、蘇 超、何輝燕、余金龍、肖春先、沈鴻林、羅彬、羅華生、岳心廣、尚志功、姜世良、徐冰、秦雲、席華亭、郭延林、賈慶祥、袁岩波、康慨、閻斌、彭紹智、彭海貴、藍庭輝、黎群等49人組成的中共鐵道兵第四屆委員會。經第四屆黨委第一次全會選舉並經中共中央批准,王洪川、劉賢權、宋維栻、別祖 後、羅華生、郭延林、彭海貴7人任黨委常委,劉賢權任第一書記,宋維栻任第二書記,羅華生任副書記。
1973年3月2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增補肖春先、劉金軒、藍庭輝、王貴德為鐵道兵黨委常委。1975年4月17日,增補崔田民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何輝燕為常委。
1975年8月30日,中央軍委通知,調整鐵道兵黨委常委為:第一書記吳克華,第二書記呂正操,常委吳克華、呂正操、訾修林、藍庭輝、何輝燕、別祖後、郭延林、龍桂林、徐誠之。
197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呂正操任鐵道兵黨委第一書記;增補陳再道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第二書記。1978年7月25日,增補曠伏兆為鐵道兵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彭海貴、邱子明、展明為鐵道兵黨委委員。1978年10月16日,增補尚志功為鐵道兵黨委常委。
1979年1月22日,鐵道兵黨委全會舉行,選舉產生由13人組成的鐵道兵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經鐵道兵黨委選舉並報中央軍委批准,曠伏兆任鐵道兵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郭延林、展明、劉金軒任副書記。
1979年6月16日,增補徐斌、劉居英、張子明為鐵道兵黨委常委。
1970年3月24日,鐵道兵黨委全會舉行,協商通過李壽軒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0年10月5日,鐵道兵黨委全會舉行,學習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公報及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對軍隊工作和鐵道兵工作的指示。1971年1月18日,鐵道兵黨委擴大會議舉行,揭發批判陳伯達的反黨罪行。1972年4月25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會議舉行,學習中央軍委《關於辦好教導隊加速部隊輪訓基層幹部的指示》。
1973年6月2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30人,傳達了由周恩來傳達的毛澤東主席指示及中央工作會議文件,討論了對《中國共產黨章程》的修改意見,並提出了鐵道兵出席中共十大代表的候選人名單。1973年6月20日,鐵道兵黨委擴大會議舉行,選舉產生鐵道兵出席中共十大代表5人:劉賢權、劉金軒、楊旭初、李際祥、韋彩猷。
1973年9月20日,鐵道兵黨委全會(擴大)舉行,選舉產生鐵道兵出席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宋維栻、羅華生、藍庭輝、郭延林、別祖後、何輝燕、王萬祥、胡清碧(女)、於坦、陳文銀、彭紹智、顧秀、馬茂林、李清德、王明德、徐錦榮、宮照德、杜喜仁、路宗成、黎群、李馨誠、宋文海。
1975年7月29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59人。會議傳達中共中央8號文件及中央軍委《關於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和安排超編幹部的報告》、葉劍英副主席、鄧小平副主席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並提出了鐵道兵精簡整編方案和安排超編幹部的意見。
1975年8月21日,鐵道兵黨委四屆十二次全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376人。會議學習了毛澤東主席關於還是安定團結為好、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葉劍英副主席、鄧小平副主席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並討論鐵道兵精簡整編方案和安排超編幹部的意見。
1977年6月22日,鐵道兵黨委擴大會議舉行,選舉產生鐵道兵出席中共十一大代表:吳克華、呂正操、席華亭、王志遂、塵金安、侯日菲。
1977年9月1日,鐵道兵黨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202人。會議傳達了中共十一大精神,吳克華、呂正操講話。會議提出繼續揭批「四人幫」,搞好整黨整風。
1977年12月12日,鐵道兵黨委擴大會議舉行,選舉產生鐵道兵出席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陳再道、藍庭輝、何輝燕、郭延林、崔田民、龍桂林、徐誠之、岳心廣、於克法、王萬祥、李平、蔡報瑗、於坦 、蘇寶臣、黎明、黨培新、曾海生(女)、毛憲(女)、康風(女)、徐錦榮、杜喜仁、朱忠節、王振宗、李壽軒、趙立玉。
1977年12月下旬,鐵道兵黨委擴大會議舉行。會議根據中央軍委批覆,揭發批判「四人幫」反黨亂軍、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
1978年1月29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會議學習討論《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編制體制調整的方案》。會議期間,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接見與會人員。
1979年1月6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122人。呂正操傳達了中央工作會議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曠伏兆代表鐵道兵黨委常委作工作損告,陳再道講話。
1979年1月9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會議舉行,研究貫徹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關於應急戰備指示精神。會議確定由副司令員藍庭輝、彭海貴、徐斌和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有關領導組成戰備領導小組。
1980年1月25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215人。會議傳達了鄧小平副主席關於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及全國計劃會議精神,總結1979年工作並部署1980年任務。
1980年10月13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214人。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制定了鐵道兵精簡整編方案。
1980年12月11日,鐵道兵黨代表會議舉行,與會代表99人。會議選舉曠伏兆、陳再道、李慶善、胡金銓、潘田5人為出席中共十二大正式代表;及書全為候補代表。
1980年12月22日,鐵道兵黨委召開團以上紀委書記座談會,與會213人。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紀委貫徹《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座談會的精神和胡耀邦、甘渭漢在軍隊小組的講話。
1981年7月9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178人。會議傳達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精神,提出了鐵道兵《關於深入學習六中全會精神的意見》;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會議補選呂正操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1年10月5日,鐵道兵黨委常委舉行在京軍職以上幹部會議,傳達全軍高級幹部集訓班精神及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的講話。
1982年1月6日,鐵道兵黨委舉行師以上黨委紀委書記座談會,與會46人。會議傳達了胡耀邦在全國第五次「兩案」審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1982年5月25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與會155人。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何正文、劉華清出席。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撤銷鐵道兵建制,將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
1982年12月24日,鐵道兵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舉行,會議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三總部派員與會,鐵道部部長陳璞如與會。
鐵道兵善後工作領導小組
編輯- 組長:郭維城(1983年1月-1986年12月)[11]
- 副組長:彭海貴、郭延林(1983年1月-1986年12月)[11]
- 成員:郭維城、彭海貴、郭延林、梁其舟、孫興發、王功(1983年1月-1986年12月)[11]
鐵道兵指揮部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揭解放军序列中再也没有出现的几个兵种. 網易. 2014-06-26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图书连载:《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第五章 4. 新華網. 2010-05-31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7).
- ^ 楊星明,我軍接管東北鐵路紀實,黑龍江史志2012(8):33-35
- ^ 4.0 4.1 4.2 蘇進,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的歷史貢獻,軍事歷史1988年06期
- ^ 李越然:《中蘇外交親歷記:李越然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7頁。
- ^ 滕久昕. 滕代远报告毛泽东请求保留铁道兵. 黨史縱覽2016(1):29-30.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 ^ 铁道兵·大事记·三、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 新建铁路指挥局时期. 鐵道兵家園. 2013-11-25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 ^ 铁道兵·大事记·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时期 (1954年). 鐵道兵家園. 2013-11-28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鐵道兵的建設方針」,《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第465頁
- ^ 铁道兵·大事记·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时期 (1980年). 鐵道兵家園. 2013-12-09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铁道兵·大事记·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时期 (1983年). 鐵道兵家園. 2013-12-11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铁道兵·大事记·五、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指挥部时期. 鐵道兵家園. 2013-12-11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13.0 13.1 公司简介. 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5-12-31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14.0 14.1 14.2 14.3 1950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入朝. 搜狐. 2013-06-30 [2017年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12日).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 鳳凰網. 2009-08-17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16.0 16.1 企业概况. 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3).
- ^ 瑪納,東北回民支隊,黑龍江民族叢刊1994(4)
- ^ 18.0 18.1 韓克,回憶東北回民支隊,中國穆斯林2014(5):54-55
- ^ 劉寶俊,回憶東北回民支隊,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2):109-117
- ^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简介. 中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2012-12-03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6).
- ^ 企业简介.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集团简介.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網易. 2014-09-11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 ^ 企业简介. 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25.0 25.1 铁五师、鉄六师英雄谱. 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2014-12-24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企业简介. 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1-05-27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企业简介. 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1).
- ^ 公司概述. 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集团简介. 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 ^ 中铁二十局集团简介. 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6-05-30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2).
- ^ 中铁二十局集团. 中國礦業大學. 2016-10-11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 ^ 天上的事交给航天人,地上的事留给铁建人……. 中國高陵網. 2016-04-26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尖兵连”的灵魂——记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共产党员. 中國青年報2011年06月28日,第03版. [2017年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12日).
- ^ 34.0 34.1 集团简介. 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4-01-10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中央储备粮嫩江直属库典型经验介绍.
- ^ 奋进的中储粮人. 中儲糧發布. 已忽略文本「 在嫩江直屬庫 儲糧人是怎樣「煉」成的」 (幫助)
- ^ 37.0 37.1 37.2 黄逸峰其人其事. 中國鐵道建築報. 2012-07-17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我军曾经有一支部队叫“铁道兵”. 中國檔案信息網. 2014-05-26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39.0 39.1 39.2 姚叔平,共和國誕生前夕的軍委鐵道部,人民鐵道報2009年10月8日,B4版
- ^ 40.0 40.1 40.2 40.3 40.4 吕正操将军简介. 網易. 2009-10-13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 ^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朝两军联合司令部. 新華網. 2010-09-07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为何要成立中朝联合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 搜狐. 2013-04-28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貌合神离的盟友?中朝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五大矛盾. 中華網. 2014-01-15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 ^ 44.00 44.01 44.02 44.03 44.04 44.05 44.06 44.07 44.08 44.09 44.10 44.11 44.12 44.13 44.14 44.15 44.16 44.17 44.18 44.19 44.20 胡光正、馬善營 編.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解放軍出版社. 1987年.
- ^ 崔田民在朝鲜. 綏德縣人民政府. 2013-09-09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 ^ 中国驻朝大使馆率众祭扫志愿军铁道部队陵园. 華夏經緯網. 2011-04-06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 ^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1954年1月). 中國網.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13).
- ^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1954年3月). 中國網.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13).
- ^ 49.0 49.1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1953年11月). 人民網. 2010-09-27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 ^ 50.0 50.1 50.2 崔田民.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李崇禧. 安徽文化網. 2008-12-16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 ^ 旷伏兆百年诞辰暨铁道兵改工30周年纪念会举行. 新華網. 2014-12-28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來源
編輯- 書籍
- 铁道兵·综述 大事记 表册.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0-08: 160-162 [2023-03-17]. ISBN 7-5065-3810-5.[失效連結]
- 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