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中国工农红军独立部队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簡稱閩東獨立師閩東紅軍,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於第一次國共內戰後期在閩東地區建立的級軍事編制單位,由中國共產黨閩東臨時特別委員會領導。閩東獨立師基於在閩東地區各地活動的紅軍獨立團合併成立,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結束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參加抗日戰爭[1]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34年起)
存在時期1934年9月—1938年1月
國家或地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東蘇維埃政府閩東軍政委員會
效忠於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部門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師
規模1600多人(1934年成立時)
1300多人(1938年改編時)
直屬中共閩東臨時特委(1934年—1935年)
中共閩東特委(1935年—1938年)
駐軍/總部福建省寧德縣桃花溪村陳氏祖廳(今屬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桃坑村)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葉飛政委
馮品泰師長,叛變)

成立背景

編輯

中共基層組織的發展

編輯

1928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派人到閩東地區建立基層組織,1931年8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在閩東各縣邊區基層共產黨組織及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中共福安中心縣委,管轄寧德、福安霞浦福鼎壽寧霞鼎泰邊區(今主要部分在柘榮縣)等地的中共基層政權[2]:922。1933年底,國民政府閩變暫時失去對福建的控制權,獲得短暫喘息機會的閩東共產黨控制區空前擴大,並於1934年初達到領土最大的時期。1934年2月,閩東蘇維埃政府成立,但隨即遭到國軍強力清剿,與此同時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陳之樞自共產黨叛變,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羅源一帶的組織和上級失聯。6月底,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縣委在福安縣柏柱洋村合併為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這一系列事件促成了統一領導閩東各地共產黨武裝力量的閩東獨立師(團)的誕生。[3][4]

前身:閩東遊擊隊武裝

編輯

1932年9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領導人馬立峰詹如柏等人在福安縣蘭田村發動武裝暴動,消滅了蘭田民團並收繳了武器,其後將福建省委巡視員陶鑄帶來的共產黨員改編為閩東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是為中國共產黨在閩東建立的第一支成建制武裝力量。其後,第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游擊支隊相繼成立,這七支游擊隊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閩東的最主要軍事力量。[4][5]

1933年,詹如柏率領的閩東遊擊隊第一支隊與成功發動甘棠暴動的第五支隊(由任鐵鋒率領)會合,在霞浦縣鹽田鄉的棲聖寺整編為閩東遊擊支隊,任鐵鋒任支隊隊長,葉飛任政委。1934年1月,閩東中共組織發起賽岐暴動成功、第一次攻打霞浦的圍城戰失敗後,游擊支隊在棲聖寺改編為閩東獨立第二團,團長任鐵鋒,葉飛繼續擔任政委。在閩東獨立第二團成立的同時,以第十三游擊支隊為主的連江羅源紅軍在連江透堡宣告成立閩東獨立第十三團,團長魏耿(後歸順國民政府),政委陳祥榕[4][6]

歷史沿革

編輯
 
寧德市博物館展覽的閩東紅軍戰士雕塑

閩東獨立團的擴充與改編

編輯

1934年8月,中共派出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攻克羅源縣城,北上抵達寧德陽穀村(今屬赤溪鎮),與閩東武裝力量會合,閩東獨立第二團與先遣隊一同攻克福安穆陽,將繳獲與籌集的3萬現洋和五十多擔鴉片交付給先遣隊。葉飛考慮到北上抗日先遣隊存在槍枝多、人員不足的問題,運用此前在閩東蘇區打下的群眾基礎為北上部隊增補1000餘名人員。在國軍第47師的追趕和中共中央特派員曾洪易的壓力下,北上先遣隊未在有後方根據地的閩東蘇區過多停留,北赴壽寧慶元邊區。[1]

先遣隊離開後,被閩東特委動員起的1000多名農民沒能趕上北上部隊,而先遣隊在先前的戰鬥中有100餘名傷員(其中不乏各級中共幹部)被迫滯留閩東,先遣隊又將攻克羅源繳獲的戰利品大部分交給了位於連江縣的閩東獨立第十三團,餘下的一百多支槍交給位於福安的獨立第二團,在先遣隊隊長尋淮洲的建議下,葉飛收編了那些願意加入紅軍的人員,在寧德桃花溪村支提寺將福安、連江和壽寧三支軍隊改組為閩東獨立師,以福安獨立團為紅一團,連江獨立團為紅二團,壽寧獨立營為紅三團,師長由先遣隊留下的軍事幹部馮品泰擔任,副師長賴金彪,政委葉飛。[1][7]

發展、鼎盛與受到打擊

編輯

閩東獨立師成立後,在國民政府將注意力集中在閩西中央蘇區、在閩東防守空虛的背景下,獨立師藉機擴張,紅一團北赴寧德第五區(後升格為周墩特種區)邊境,攻克寧德石堂、咸村和周墩鎮,建立周墩縣;紅二團則在古田、屏南一帶活動,紅三團在羅源擊潰塔里、上地兩村的民團,閩東共產黨勢力擴大到周墩、壽寧、政和邊境一帶。[4][7]

皖南發生懷玉山之戰後,原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戰中覆滅,閩浙贛蘇區閩北蘇區相繼被國民政府收復;同時,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國軍在閩西的壓力也得以解除。國軍優勢兵力進駐閩東後,閩東蘇區很快遭到打擊,1934年10月蘇區首府福安縣柏柱洋村被國軍收復。在此情形下,葉飛、曾志等人在會議上說服了主張「誓死保衛蘇區」的詹如柏等領導人,將閩東蘇區轉變為閩東遊擊區。[4]

1935年1月,閩東蘇區轉變為游擊區,馬立峰率紅三團東赴福安地區游擊作戰,葉飛、馮品泰和賴金彪等獨立師主力北趨柘洋福鼎一帶,又因伏擊國軍遭遇傷亡退往壽寧。壽寧無法立足後,獨立師主力試圖向福安、寧德邊境突圍,國軍令顧宏揚部攔截,雙方在寧德茶嶺交戰,獨立師勉強擊退國軍艱難撤走,副師長賴金彪為掩護撤退而嚴重受傷,被國軍俘獲、押解賽岐途中失血過多而死。3月獨立師主力抵達桃花溪獲得喘息機會時,僅餘下三百餘人。與此同時,馬立峰、葉秀蕃、詹如柏等紅三團主要領導人相繼犧牲,紅三團亦遭到了嚴重的打擊。[4][8]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編輯

1935年3-4月間,國軍在消滅閩東主要紅軍力量後,認為已完成剿共任務,遂退出閩東。4月,獨立師師長馮品泰決定叛變向國軍投誠,但被部下告發,葉飛遂將其處決。其後,接任師長的葉飛與阮英平許旺等原閩東臨時特委幹部聯繫,得知他們還在福安、霞浦、福鼎一帶堅持活動後,開始著手恢復閩東軍政力量,葉飛在寧德、古田屏南留下一支縱隊組建寧古屏游擊區後,率主力部隊返回原蘇區。5月,中共閩東特委在壽寧含溪成立,葉飛擔任書記,阮英平、範式人、許旺、鄭宗玉陳挺等人為特委常委。[3][9]

在主力軍及葉飛輾轉寧德一帶時,在霞浦、福鼎、柘洋一帶輾轉的許旺先後建立了紅四團和紅五團,鄭宗玉亦在福鼎、平陽(今屬蒼南縣)邊區拉起鼎平縣委和相應游擊區;葉飛、阮英平等亦以縱隊的形式擴編獨立師,獨立師的力量在短期內得到恢復,並於閩東特委成立後數月內多次連成一片,並得到了寧古屏、福壽、霞鼎、鼎平四片可作為後方根據地的游擊區。[4]

1935年10月,劉英粟裕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抵達閩東,在浙南一帶成立浙南特委,會師雙方決定聯合,在閩東和浙南建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同時,由於挺進師剩餘不到200人且在浙西南難以立足,閩東獨立師抽調第一縱隊編入挺進師並改稱閩浙獨立第一師,剩餘部隊號稱閩東獨立第二師;葉飛還將鼎平游擊區劃歸浙南特委管轄。[10]

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不久,葉飛便因為與劉英產生意見分歧而退出閩浙邊臨時省委,劉英遂命令粟裕逮捕葉飛和陳挺,是為南陽事件,隨後押解葉飛的紅軍在路上遭到國軍襲擊,葉飛和陳挺藉機逃脫回到閩東根據地。此事件徹底宣告閩浙邊臨時省委解體。隨後,葉飛與閩北特委書記黃道聯繫,閩東、閩北特委於1936年4月在政和組建中共閩贛省委,閩東獨立師名義上改歸閩贛省委管轄(由於閩東、閩北獨立師控制區不相連,閩東特委和獨立師並未實際上接受管轄)。[4][10]

1936年7月,受中共中央影響,閩東獨立師內部開展肅AB團運動,鄭宗玉等部分軍隊指戰員和地方幹部被錯殺。1936年冬,國軍正規軍再次進入閩東剿共,閩東遊擊區再遭嚴重破壞,並失去與上級的聯繫。1937年6月中共霞鼎縣委書記許旺被捕並被處決,霞鼎游擊區宣告覆滅。[4]

國共合作與改組

編輯
 
閩東獨立師北上浮雕,攝於福州大學

1937年初,閩東特委從報紙上獲悉國共合作的消息,派人與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接觸,要求聯合抗日。國共雙方自1937年8月底在寧德縣的霍童文昌閣開展談判。在前期的談判中,由於國軍保安旅旅長黃蘇打算收編閩東獨立師為一個保安,遭到代表中共方的範式人、阮英平的強烈反對,而中共要求以改編八路軍的模式改編紅軍,談判數次難以維繫。[4]

11月,周恩來派遣中共中央特派員顧玉良赴福建參加談判,國共雙方最終於年底達成合作協議,閩東獨立師和各縣游擊隊到寧德石堂(在今寧德市蕉城區虎浿鎮文峰村)進行集訓,翌年1月,閩東獨立師各部共1300餘人赴屏南棠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六團,葉飛任團長,阮英平任副團長。2月改編完成後,葉飛率領該部隊北上皖南,投入抗日戰場[4],部分留守閩東的新四軍成員則短暫駐紮於寧德碧山林氏宗祠[11]

閩東獨立師歷史沿革(僅列出主要部隊)
成立/改編時間 部隊番號 成立地點 成立時的軍事領導人 成立時的政委
1932年9月 閩東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 福安溪潭 詹如柏 馬立峰
1933年12月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遊擊支隊 霞浦鹽田 任鐵鋒 葉飛
1934年1月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第二團 霞浦鹽田 任鐵鋒 葉飛
1934年1月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第十三團 連江透堡 魏耿 陳祥榕
1934年9月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寧德霍童 馮品泰 葉飛

結局與後續

編輯

閩東獨立師接受改編北上後,閩東仍有因不願接受改編等緣由留在當地的共產黨勢力活動,皖南事變前後,國共摩擦愈演愈烈,前後有三任閩東特委書記被國民政府殺死,抗日戰爭結束後,在閩東的共產黨幾乎完全失去根據地,閩東特委事實上解散,直到已是華東野戰軍幹部的阮英平南歸寧德後才重新組建起閩東共產黨游擊隊和閩東地委[2]:927

北上抗日的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歷經改組,後在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參加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楊根思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第58師以及現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合成第五十八旅的前身即為閩東獨立師。[12]

以下列出閩東獨立師北上後的番號沿革:[13][註 1]

改編時間 軍旗 中共軍隊名 部隊番號 參加戰役
1938年1月   國民革命軍新四軍 第3支隊第6團 抗日戰爭中的國共摩擦戰役:郭村保衛戰黃橋戰役蘇中反清鄉戰役天目山戰役
1939年5月 江南抗日義勇軍第5路
1939年11月 挺進縱隊
1940年7月 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
1941年2月 1師1旅
1944年12月 1師教導旅
1945年4月 蘇浙軍區第4縱隊
1945年11月 1縱1旅
1946年7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 山東野戰軍1縱1旅 第二次國共內戰: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
1947年1月 華東野戰軍1縱1師
1949年2月 第20軍58師
1950年10月  [註 2] 中國人民志願軍 第58師 韓戰長津湖戰役
1952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 陸軍第58師 中越戰爭(1979年)
1985年9月 步兵第58師
1998年10月 摩托化步兵第58旅
2000年10月 機械化步兵第58旅
2017年4月 合成第58旅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原閩東獨立師的人員後各有調動,後續部隊與閩東獨立師之間僅有因番號改變而產生的聯繫,而無人員上的實質性聯繫。
  2. ^ 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沒有任何標誌的素色紅旗。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于宁德支提寺. 福建黨史月刊. 2012年, (20期): 36. 
  2. ^ 2.0 2.1 寧德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宁德地区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8年. ISBN 7-80122-376-4. OCLC 47668852. 
  3. ^ 3.0 3.1 葉飛. 叶飞回忆录.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2007年3月1日. ISBN 978750655360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繆小寧. 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福建黨史月刊. 2017年, (12期): 43-47. ISSN 1006-2254. 
  5. ^ 繆小寧. 枪声,划破溪北洋沉寂的夜空——兰田暴动纪实. 福建黨史月刊. 1992年, (09期): 31-33. ISSN 1006-2254. 
  6. ^ 霞浦栖圣寺: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成立地. 福建省民族宗教與事務廳. 2021-05-24 [2022-06-24]. 
  7. ^ 7.0 7.1 红7军团北上留下1名营教导员,连升4级当师长,因叛变被政委处决. 騰訊新聞網. 2021-12-20 [202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 
  8. ^ 敌众我寡,他冒险掩护战友撤离,腿部中弹…. 蕉城在線. 2021-04-13 [202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8). 
  9. ^ 开国上将叶飞回忆闽东独立师最艰苦的1935年. 搜狐網. 2022-03-25 [2022-06-28] (中文(中國大陸)). [失效連結]
  10. ^ 10.0 10.1 上级命令粟裕诱捕叶飞,叶飞跳崖躲过一劫,心照不宣从此不提. 2022-05-20 [202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11. ^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福建分册 下. 福州: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7: 732–742. ISBN 978-7-80516-829-6. 
  12. ^ 闽东红军独立师:红旗永不倒. 中共福建省紀委監察委. 2021-06-09 [2022-06-28]. [失效連結]
  1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師沿革·步兵第58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