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貿史是歷代中國日本的經貿關係的歷史。在戰國時代遼東半島與日本就有通商關係。漢代,山東登州成為東洋貿易通商口岸。

唐朝

編輯

根據遣唐使的紀錄,日本主要向唐朝輸出銀礦、紡織布料,而從唐朝進口紡織成品、香料(唐辛子)、中藥、佛具、經典書籍[1][2]

842年(日本承和9年),唐朝商人李處人曾將日本僧侶恵運自日本載往中國,拜見青龍寺義眞和尚請益密宗經典。[3]

宋朝

編輯

宋朝成立後不久為振興貿易在各地設置市舶司,與日本發展貿易[4]。是日本自從晚唐停止向中國派遣遣唐使以後重新開始的中日交流(西元十至十三世紀)。在同一個時期的發生的貿易活動也包括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貿易活動與日本與高麗王氏高麗)間的日朝貿易貿易活動等。

宋日貿易主要的發生時間為日本的平安時代中期至鎌倉時代中期。越前國敦賀日語敦賀港和擁有眾多中國人所居住的博多都是當時重要的貿易據點。[5]

明朝

編輯

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68-1394年在位)時期開始,明朝與日本之間貿易往來頻繁。這一時期因為需要使用到被稱為「勘合符」的許可證,所以明日貿易又被稱為「勘合貿易」。在同一個時期的發生的貿易活動也包括中國與中南半島之間的貿易活動與日本與朝鮮李氏朝鮮)間的日朝貿易貿易活動等。[6]

公元1523年(明朝嘉靖二年、日本室町時代大永三年)爆發寧波之亂,導致明朝政府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7],也導致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倭寇滋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8]

清朝

編輯

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後,康熙接受東南沿海的官員請求,停止了清前期的海禁政策。康熙曾口諭大臣們:「除東洋外不許與他國貿易」。而且此時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對日本的衝擊,對與清廷的貿易也採取嚴格的限制。此時的海外貿易與明末相比,已經大為衰落。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石井正敏.「日唐貿易」,『平安時代史事典』,角川書店、1994年,ISBN 978-4-040-31700-7
  2. ^ 井上満郎.「日唐貿易」,『日本古代史大辭典』,大和書房、2006年, ISBN 978-4-479-84065-7
  3. ^ 森 公章. 遣唐使と真言宗の伝来. 総本山智積院. 2010-09-07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日語). 安祥寺を開いた恵運(えうん)も實恵の勧めによって大唐商客李處人の船に乗って恵果の後、青龍寺を継いだ義真(ぎしん)和尚の元に密教を勉強しに行くという話があり、真言宗は實恵を中心に様々な方法で中國の密教を取り入れようとしていました。 
  4. ^ 宋史 列傳第二百五十
  5. ^ 王東. 中日千年错看史. 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6. ^ 田中健夫「勘合貿易」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12-27(『対外関係史辭典』(吉川弘文館,2009年) ISBN 978-4-642-01449-6
  7. ^ 梅新育. 《略论明代对外贸易与银本位、货币财政制度》. 《學術研究》. 
  8. ^ 張廷玉,《明史·食貨五·市舶》:「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