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蠅級布雷巡洋艦

麗蠅級布雷巡洋艦(德語:Brummer-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兩艘布雷巡洋艦船級。由首艦麗蠅號和末艦牛虻號共兩艘艦船所共同組成。當戰爭爆發時,其為德國僅有的兩艘老舊的布雷巡洋艦;儘管大多數德國巡洋艦都適合布設水雷,但仍需要快速及專業化的艦隻。兩艘同級艦的推進系統來自俄羅斯帝國海軍伏爾鏗訂購、本應用於博羅金諾級戰鬥巡洋艦英語Borodino-class battlecruiser納瓦林號俄語Наварин (линейный крейсер)蒸汽輪機,它們在戰爭爆發後被德國沒收。兩艘同級艦均由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承建。

概況
建造者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鸚鵡螺級
次級
建造期 1915-1916年
服役期 1916-1919年
完成數 2
技術數據
船型 布雷巡洋艦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4385噸
  • 滿載:5856噸
船長 140.40公尺
型寬 13.20公尺
吃水 6公尺
動力輸出 33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28
續航力 5800海里(航速為12節)
乘員 309人
武器裝備
裝甲

麗蠅號及牛虻號在服役生涯中曾布設了一系列雷區,但最為成功的行動發生於1917年10月,當時它們受命襲擊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國護航船隊。它們擊沉了兩艘護航驅逐艦以及船隊十二艘商船中的九艘,並能夠毫髮無損的撤回德國。戰爭結束後,兩艘同級艦被扣押在斯卡帕灣,並於1919年6月21日跟隨艦隊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集體自沉。麗蠅號沉沒在深水中,從未被浮起;而牛虻號則於1929年被打撈上岸,並於1932-1933年間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麗蠅級艦隻平面圖

1914年,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沙俄海軍生產了兩套大功率蒸汽輪機,用於其當時正在俄國建造的新式戰鬥巡洋艦納瓦林號俄語Наварин (линейный крейсер)。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後,德國與俄國處於敵對狀態,德國政府遂沒收了蒸汽輪機。[1]當時,德意志帝國海軍僅有兩艘專用的布雷巡洋艦,即鸚鵡螺號信天翁號[2]由於水雷此時已經證明其具有進攻價值,因此海軍下令伏爾鏗將原納瓦林號的推進系統一分為二,並圍繞該發動機設計出兩艘巡洋艦船體。這些艦隻應是高速布雷艦,能夠在黑暗的掩護下布設雷區,並可在遭攔截之前迅速返回港口。它們的外觀設計類仿照了英國的阿瑞圖薩級輕巡洋艦,依其能力可對英國海岸附近的行動提供協助。[1]為提高遠航性能,它們採用了顯著的飛剪形艦艏,但在偽裝成英國巡洋艦時,一般用金屬箔板對艦艏進行整形和遮蔽。[3]

由於是基於新式的艦隊巡洋艦展開設計,推進裝置也已進入最終生產階段,這些艦隻的開發工作相對較短,於1914年底便已完成。首艦麗蠅號於1915年初在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4]隨著工作進展順利,該艦得以於1915年12月11日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至1916年4月2日,麗蠅號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5]牛虻號跟隨其姊妹艦於同年在伏爾鏗船廠開建。[4]它於1916年3月11日下水,並在不足四個月後便完工,於1916年7月1日交付使用。[5]

整體特徵

編輯

麗蠅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35公尺(442英尺11英寸)和140.4公尺(460英尺8英寸),有13.2公尺(43英尺4英寸)的舷寬,以及6公尺(19英尺8英寸)的前吃水和5.88公尺(19英尺3英寸)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4,385公噸(4,316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5,856公噸(5,764長噸)。船體採用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二十一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44%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4]麗蠅號的略微不同之處在於艦舯設有一排舷窗英語Porthole,而牛虻號則沒有。[6]

這些艦隻配備了與英國阿瑞圖薩級輕巡洋艦類似的桅杆,並且與英國艦隻一樣,桅杆可以降低並存放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甲板上。它們的艦艏也仿照了阿瑞圖薩級的樣式,以便進一步偽裝艦隻。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僅為16名軍官和293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1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1艘駁船和2艘小划艇。德國海軍將這些艦隻視為良好的遠洋船具,運轉溫和。它們具有極強的機動性,轉彎半徑緊湊,在逆浪中也僅有輕微的速度損失。但在急轉彎時,它們的降速則高達60%。此外,這些艦隻也易於傾覆。[4]

機械裝置

編輯

麗蠅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蒸汽輪機組成,它們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公尺(10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渦輪機由兩台燃煤船用式雙頭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四台燃油船用式雙頭水管鍋爐提供動力。[6]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33,000匹軸馬力(24,608千瓦特),設計速度為28(52公里每小時)。但在試航中,麗蠅號達到了42,797匹軸馬力(31,914千瓦特)的最大功率,而牛虻號則達到47,748匹軸馬力(35,606千瓦特);[4]它們在輕載時的平均最高速度為30.2節(55.9公里每小時)。[6]這些艦隻能夠達到的衝刺極速為34節(63公里每小時),但維持時間較短。[7]

燃煤的貯存量按設計為300公噸(300長噸),但最多可搭載600公噸(590長噸)。燃油貯量最初為500公噸(490長噸),但同樣可增加至1,000公噸(980長噸)。在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麗蠅級艦隻最多可以航行5,800海里(10,700公里)。若將速度提升至25節(46公里每小時),則巡航範圍會大幅下降至1,200海里(2,200公里)。電力由兩台渦輪發電機英語Turbo generator和一台柴油發電機供應,可在22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300千瓦特(400匹馬力)的總電功率。轉向通過大型單舵控制。[4]

武器及裝甲

編輯
 
從斯卡帕灣打撈上岸的其中一門牛虻號150公釐砲

麗蠅級艦隻配備有四門單座安裝的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5 cm SK L/45;它們全數布置在中心線上,因此四門砲均可從舷側開火。其中一門設於艏樓前方,第二門設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其餘兩門則以背負式成對安放在艦艉。[2]這些砲管在發射45.3公斤(100英磅)砲彈的初速為840公尺每秒(2,800英尺每秒)。砲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7,600公尺(19,200)開外的目標。[8]它們共提供600發彈藥,其中每砲150發。麗蠅級艦隻的防空武器由兩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4]它們在發射10公斤(22英磅)砲彈的初速為750至770公尺每秒(2,500至2,500英尺每秒)。[8]艦隻還標配搭載有一對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四枚魚雷,安裝在艦舯的旋轉發射器內。[4]根據布雷艦的設計,它們可攜帶多達450枚水雷,具體取決於水雷的類型。兩條導軌從主甲板英語main deck延伸至艦艉,以便使水雷從艦隻後方投下。[9]

麗蠅級艦隻受到由克虜伯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r製成的水線裝甲帶保護;這條裝甲帶在艦舯的厚度為40公釐(1.6英寸),艦艏和艦艉則不設裝甲。甲板由15公釐(0.59英寸)厚的裝甲覆蓋。主砲配備有厚度為50公釐(2.0英寸)的砲擋英語Gun shield。40公釐厚的斜面裝甲與甲板和水線裝甲帶相連。司令塔的側部有100公釐(3.9英寸)厚、頂部為20公釐(0.79英寸)厚。[4]司令塔的上方為艦橋,其中包含有一個防彈的海圖室。全部三座煙囪都配備有鋼製斜堤作為彈碎保護。[9]

同級艦

編輯
艦隻 造船廠[10] 命名來源 架設日期 下水日期[10] 入役日期[10] 結局
麗蠅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麗蠅 1915年 1915年12月11日 1916年4月2日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牛虻號 牛虻 1915年 1916年3月11日 1916年7月1日

服役歷史

編輯

入役後,麗蠅號及牛虻號即隨公海艦隊共同服役,其中包括1916年10月在北海的一次出擊英語sortie。1917年1月,這些艦隻在諾德奈附近布設了一個雷區,並於同年3月至5月間擔當掃雷艦的警戒職責。[9]1917年10月,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計劃派遣兩艘艦攻擊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國護航船隊,以轉移在大西洋保護船隊的部隊。舍爾選擇了麗蠅號及牛虻號,因為它們的速度快、行動半徑大。10月17拂曉後不久,這兩艘巡洋艦襲擊了由十二艘商船、兩艘驅逐艦和兩艘武裝拖網漁船英語Fishing trawler組成的船隊。在隨之引發的勒威克行動英語Action off Lerwick期間,德艦迅速擊沉了護航的驅逐艦和十二艘商船中的九艘。直至麗蠅號及牛虻號安全返抵德國之後,英國海軍部才獲悉此次襲擊事件。[11]因為此次事件,促成了英國要建造比麗蠅級還快速的輕巡洋艦的想法,也就是綠寶石級輕巡洋艦[12]

隨著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麗蠅號、牛虻號與公海艦隊大部一起,被協約國列入扣押至斯卡帕灣的指定艦隻。這些艦隻於11月18日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排成縱隊駛離德國。[13]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14]麗蠅號於13:05沉沒;它從未進行打撈報廢,至今仍留存在斯卡帕灣底部。牛虻號於14:30下沉,並於1929年被打撈浮起,最終於1932-1933年間在利尼斯英語Lyness拆解報廢。[4]

注釋

編輯
  1. ^ 1.0 1.1 Novik,第185頁.
  2. ^ 2.0 2.1 Gardiner & Gray,第162頁.
  3. ^ 日本海人社,第86頁.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Gröner,第112頁.
  5. ^ 5.0 5.1 Gröner,第113頁.
  6. ^ 6.0 6.1 6.2 Novik,第186頁.
  7. ^ Massey,第747頁.
  8. ^ 8.0 8.1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9. ^ 9.0 9.1 9.2 Novik,第188頁.
  10. ^ 10.0 10.1 10.2 Gardiner & Gray,第161頁.
  11. ^ Halpern,第376頁.
  12. ^ W.D.Woodbridge 1997.
  13. ^ Herwig,第254頁.
  14. ^ Herwig,第256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