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諾州 (蘇夫揚·史蒂文斯專輯)

苏夫扬·史蒂文斯专辑

《伊利諾州》(英文:Illinois)(封面上寫的是蘇夫揚·史蒂文斯邀請你來:來感受這Illinoise (直譯為「伊利諾伊的噪音」),所以這張專輯有時候也被叫做Illinoise)是美國創作歌手蘇夫揚·史蒂文斯(Sufjan Stevens)在2005年發布的概念專輯。這是他的第五張專輯,主打與美國伊利諾州的地點,事件及人物相關的歌曲。《伊利諾州》是蘇夫揚第二張以美國州部為藍本的專輯,是原定計劃中 「美國五十州」 系列專輯的其中一張 (第一張為2003發布的《密西根》),但蘇夫揚已經否認了這個計劃,稱那只是在開玩笑。

伊利諾州
Illinois
蘇夫揚·史蒂文斯錄音室專輯
發行日期2005年7月4日
錄製時間2005年年底-2006年年初
類型獨立流行民謠巴洛克流行實驗音樂
時長1:13:59
唱片公司Asthmatic KitySecretly CanadianRough Trade
製作人蘇夫揚·史蒂文斯
蘇夫揚·史蒂文斯專輯年表
Seven Swans
(2004年)
伊利諾州
Illinois

(2005年)
The Avalanche: Outtakes and Extras from the Illinois Album
(2006年)

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初,史蒂文斯輾轉於紐約多個錄音室,利用低保真度的錄音棚設備和不同種類的樂器,最終完成了這張專輯的錄製。他的詞曲創作探索了伊利諾州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地理環境。為了能將這些內容融入到作品中,他翻閱了大量關於犯罪,文學和歷史等方面內容的文獻。專輯發布之後,史蒂文斯舉行了一次世界巡迴演唱作為宣傳。

音樂評論家們高度讚揚了這張專輯優美的歌詞和搭配複雜的管弦樂。他們明顯看到史蒂文斯自《密西根》發布以來作為一名創作歌手所取得的進步。《伊利諾州》被評論收集網站Metacritic提名為2005年最佳評論專輯,同時被收錄在數家音樂平台的 「近十年最佳」("best of the decade") 榜單中,其中包括美國《Paste》雜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以及《滾石》雜誌。這張專輯是史蒂文斯迄今為止取得的最大的公眾成就;他首度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並在 「熱點專輯搜尋榜」("Heatseekers Albums") 上位列榜首。這張專輯在不同種類的樂器應用和實驗音樂創作上被拿來與史蒂夫·萊克,尼爾·楊治療樂隊的作品進行比較。除了伊利諾州被反覆提及,基督教元素在史蒂文斯作品中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可以說,他的宗教信仰已經成為他創作生涯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命題。

背景,唱片和巡演

編輯
 
史蒂文斯輾轉於紐約的多個地點進行《伊利諾州》的錄製,其中包括布魯克林的聖保羅大教堂
 
《伊利諾州》巡迴演出期間蘇夫揚·史蒂文斯在舞台上表演。 史蒂文斯和他的樂隊——「伊利諾州噪音製造者」 一起,穿著伊利諾伊大學拉拉隊隊長的服裝。

以《密西根》作為首發專輯,史蒂文斯於2003年正式啟動他的 「五十州」 系列專輯計劃。此次他選擇聚焦伊利諾州,因為這在他看來 「並不是一個跨越式的挑戰」。他認為伊利諾州屬於美國中西部的 「引力中心」。在創作這張專輯之前,史蒂文斯拜讀了兩位來自伊利諾州的作家——索爾·貝婁卡爾·桑德堡[1]的文學作品,此外又研究了早期移民資料[2]。他還特意翻閱了伊利諾州的州史[3] ——他刻意地避開了當下熱點,而更多地將重點放在過往的歷史話題中。在伊利諾州的幾個地區採風時[4],他詢問了一些朋友以及網絡聊天室的成員們關於當地的奇聞軼事[5]。儘管他在2004年就已經開始創作以俄勒岡州為主題的歌曲,且初步考慮過發布單曲《羅德島州[4],但事實上史蒂文斯在2004年後就沒有發布過以某個州為主題的專輯,他在2009年的《Paste》雜誌的採訪中也表示 「整個提議就是一個玩笑」[6]。在2009年10月份接受《衛報》記者安德魯·珀塞爾的採訪時,他表示 「我不怕坦白承認,『五十州計劃』 就是一個宣傳噱頭」[7]。(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發表了他關於阿肯色州的歌曲——《上帝之鳥》("The Lord God Bird")[8],而他搜集的與新澤西紐約相關的素材最終收錄於音樂原聲帶合輯The BQE (布魯克林-皇后高速公路)。[9]

《伊利諾州》中所有的歌曲從詞曲,錄製,策劃到製作都由史蒂文斯一手包辦,其中大部分歌曲都是在阿斯托里亞(皇后區)的 「The Buddy Project」 錄音室及史蒂文斯位於布魯克林的公寓裡錄製完成的。與他以往的專輯一樣,史蒂文斯在不同的地點[1]進行了錄製,其中包括在布魯克林的聖保羅大教堂錄製的鋼琴彈奏片段;在合作夥伴的公寓完成的弦樂和演唱部分;在克拉克斯伯勒(位於新澤西州)的新耶路撒冷休閒室錄製的電子琴演奏 ;在紐約[10]的卡羅爾音樂工作室完成的電顫琴演奏。史蒂文斯創作的大部分專輯都不使用合奏,更多地專注於詞曲創作,表演形式以及技巧上的表達。他曾說過:「我太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了,《伊利諾州》值得更好的架構,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是單獨創作,我幾乎一連幾個月都鎖在自己的錄音棚里閉門造車。我讓所有的一切都朝著最自然的方向發展,經常忘了站在聽眾的角度和現場表演的需求上考慮」。[11]

史蒂文斯運用了低保真度的錄音設備,這種設備可以保留最原始的音色,同時將《伊利諾州》的錄製控制在最低成本。在錄製過程中,他採用了音頻採樣率為32000赫茲的八軌道磁帶,使用的麥克風也並不昂貴,型號包括舒爾SM57動圈樂器話筒及愛科技的C1000電容式樂器拾音麥克風。此外,他還運用了數位音訊工作站平台Pro Tools進行混音及其他成品任務的錄製。[12]

在和麥可·柯夫曼以及美國獨立音樂廠牌Asthmatic Kitty的創始人之一洛厄爾·布拉姆斯探討了專輯歌曲錄製數量的相關事宜之後,史蒂文斯反對錄製雙碟裝專輯,他認為這樣太不尊重聽眾了,[11] 專輯歌曲應該重質而不是重量。在2006年,陸續錄好的幾卷小樣被送到西雅圖音樂家協會及製作人詹姆斯·麥卡利斯特手中,由他進行後期修繕[11]並最終在2006年收錄於後續專輯《雪崩: 專輯<伊利諾州>的未收錄及附加片段》(The Avalanche: Outtakes and Extras from the Illinois Alblum)。在這些未收錄片段中,其中三段是來自於歌曲《芝加哥》的遺珠片段(其中包括 「多重人格障礙版本」),這個片段出現在了之後的巡迴演唱會中。歌曲的另一個版本——「適合當代成年人聆聽的版本」 本來準備收錄於《伊利諾州》, 但史蒂文斯在最後一秒改變了主意。[11]

《伊利諾州》於2005年7月4號在歐洲通過英國獨立廠牌Rough Trade Records進行了發布,並於2005年7月5號開始由美國唱片公司Asthmatic Kitty Records引進推廣。雖然史蒂文斯一開始並沒有打算進行專輯內容的現場演出[11],但在《伊利諾州》發布兩周之後,為了推廣這張新專輯,他開始在北美進行巡迴演出[13],他在演出中加入了一段弦樂合奏 (約8至10人)[14],並稱他們為 「伊利諾伊噪音製造者」。[15]他有意避開了電視採訪這個宣傳手段,更多的專注於自己的巡迴表演中。[5]他的其中幾場演出得到了利斯·簡斯(同樣為Asthmatic Kitty的簽約歌手)和美國唱作歌手Laura Veirs[16]的公開助陣,以及在《伊利諾州》中參與出演的美國唱作歌手Shara Nova的幫助,Shara現場表演了個人秀 「我最閃亮的鑽石」(My Brightest Diamond)。[17]在2006年的9月到11月他再次舉辦了巡演為專輯進行宣傳,這一次還包括了歐洲的幾個城市。[18]在2006年的演出中,史蒂文斯和他的樂隊設計了不同的服裝造型,包括身穿伊利諾伊大學的主題服裝,以及挑戰了蝴蝶套裝和鳥類翅膀等造型。[19]

音樂風格及主題

編輯

音樂評論家們認為這張專輯與其他幾種流派的音樂家及作曲家的作品—從流行音樂當代古典樂,甚至包括流行曲調及爵士樂拍號[5]之間都存在著共通之處。歌詞本身的文學性和深刻的主題內容也被拿來與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以及沃爾特·惠特曼[4]等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在這張專輯中還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音樂類別標籤,如獨立民謠(indie folk)[20][21],獨立流行(indie pop)[22]巴洛克流行(baroque pop)[22],獨立搖滾(inide rock)[23]民謠搖滾(folk rock) [24],反傳統民謠(anti-folk)[25],室內民謠(chamber folk)[26]以及lo-fi (低保真) 音樂[27]

音樂風格

編輯

《伊利諾州》的點評家還將史蒂文斯的風格與斯蒂夫·萊奇[28],文斯·葛拉第,丹尼爾森之家,尼爾·楊[27],尼克·德雷克,俏妞的死亡計程車[23]等人/樂隊的作品進行了比較。史蒂文斯在他的音樂中融入了大量的管弦樂改編成分,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他本人演奏,然後通過多軌錄音機[26]進行錄製的,這種創作方式收穫了一眾音樂評論家的一致好評。《滾石》雜誌是這樣概括《伊利諾州》的音樂號召力的:「專輯中的音樂靈感源於高中儀樂隊,體現了曲調和氛圍電子樂;我們懷疑史蒂文斯家裡時常播放著史蒂芬·麥可·萊許的唱片《致18位音樂家的音樂》(Music for 18 Musicians),因為這反覆出現在他的長長的樂器演奏片段[28]里。」 娛樂報紙《影音俱樂部》的一篇評論稱雖然其中某些聲樂片段有「回歸的矯飾地方自治主義」之嫌,但史蒂文斯的音樂大致上可以說是「高度發達的」[23]。其中歌曲《來吧!來感受這伊利諾伊之音》中的薩克斯風吹奏片段就來自於治療樂隊的《靠近我》("Close to Me")。[2]

《伊利諾州》代表著史蒂文斯在創作上的一個轉變,他之前的重點在於歌詞寫作,以及對現場表演的預期效果和聲音等更為抽象層面的錄音製作,但在之後的巡演和專輯中,他更多地強調在《密西根》和《伊利諾州》[29]中涉及到的電子音樂和現代舞曲等獨立民謠成分。他開始停止創作關於獨立人格的歌曲,這些歌曲大部分都是以直白的歌詞敘述[30]和概念專輯[31]的形式創作的,而他也初步設想過,在這張專輯的創作到後期宣傳完成後,要完全從音樂圈隱退。他發現在製作了《伊利諾州》之後,自己聽音樂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我現在更多的是站在技巧和調研的角度上來聽歌,我會一邊聽音樂一邊考慮我可以從中提取到什麼,這種狀態好像已經持續很久了。我很難做到專注享受聽歌的樂趣。我很少出於本能欣賞歌曲,大部分時候我都是一個關注歌曲功能的聽眾。比如,這首歌的作用是什麼?這段音樂對於主題或內容表達起了哪些作用?他們為什麼要使用那些特別的唱腔,而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史蒂文斯,2006[11]

史蒂文斯系統地學習過古典雙簧管[1]的演奏,而他在古典樂巴洛克音樂方面的知識儲備對他的創作手法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史蒂文斯本身還受到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以及愛德華·格里格等作曲家的影響;同時特里·賴利斯蒂夫·萊奇菲利普·格拉斯[1]等當代作曲家也對他產生了啟迪。這張專輯的音樂敘事風格宏偉,將伊利諾州這片土地上的歷史發展軌跡娓娓道來[4]。史蒂文斯在《伊利諾州》的作曲上運用了不同的拍號來實現動態效應。例如,《來吧!來感受這伊利諾伊之聲》開頭運用的拍號為4/5[32],而在歌曲的後半部分則換成了標準的4/4拍。[25]

《伊利諾州》主題

編輯

《伊利諾州》的大部分歌詞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和事件都在當地是真實存在的。《關於在伊利諾伊高地附近觀看不明飛行物》是指發生在伊利諾伊高地附近的一次警察調查不明飛行物的事件,當時幾名民眾反映在夜空中看見了一個亮著三顆燈的巨型三角飛行物。《來吧!來感受這伊利諾伊之聲》則提到了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33]

約翰·韋恩·蓋西》的歌名則是19世紀70年代芝加哥連環殺人案兇手的名字。其中有幾段歌詞明確提到了他的生活經歷:「當組合鞦韆撞擊在他的頭上」指的是在蓋西童年時期,有一次曾被鞦韆撞到頭,造成他大腦中凝結了一個血塊[10][26];「他為他們裝扮成了一個小丑/臉上塗抹了白色與紅色的顏料」暗指的是人們給蓋西取的外號——「殺手小丑[2];而 「他將布條覆蓋在他們的嘴唇上/安靜的撫摸,安靜的吻落在嘴唇上」描述的是蓋西使用三氯甲烷麻醉受害者之後對他們進行侵犯的場景[10][26]。這首歌以一個獨白者的背影作為結尾,同步歌詞為:「而我最好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像他一樣/揭開我的地板來發現我的秘密」。 2009年,史蒂文斯在《Paste》雜誌採訪中表示:「我們都有能力做到(蓋西)做的事。」[6]

《卡西米爾普拉斯基日》(Casimir Pulaski Day)將個人經歷與伊利諾州的節日「卡西米爾普拉斯基日[33]」結合在一起。《大都會來的那個男人竊走了我們的心》("The Man of Metropolis Steals Our Hearts")寫的是超人的故事,在科幻作品的設定中,超人來自一個叫大都會的城市,而這個城市是以芝加哥(這裡的城市名 「梅特羅波利斯 (伊利諾州)」 在英文中首字母是大寫的)為部分原型描繪的。《芝加哥讀者》(Chicago Reader)的傑西卡·霍珀還指出羅伊·米德爾頓(第一位扮演漫畫中的超級英雄的演員)同樣出生於芝加哥[33]。《啊!他們是夜晚的殭屍!!他們住在隔壁!!他們死而復生!!》("They Are Night Zombies!! They Are Neighbors!! They Have Come Back from the Dead!! Ahhhh!")描述的是伊利諾州的一個鬼鎮[1]。史蒂文斯在《柵欄後的食人蜂要衝出來咬我們了》( "The Predatory Wasp of the Palisades Is Out to Get Us!")中融入了他小時候在密西根參加過的一次夏令營的經歷,但為了貼合這張專輯的設定,他將地點挪到了伊利諾州[34]。《迪凱特,抑或,獻給你繼母的掌聲》("Decatur, or, Round of Applause for Your Stepmother!")則提到了迪凱特,但史蒂文斯稱這段音軌還另外作為「韻律格式的練習」[35]。歌曲中其他跟迪凱特相關的還有當地的短吻鱷觀賞活動,設備製造商卡特彼勒有限公司(Caterpillar),以及受到洪流沖洗後暴露出來的南北戰爭時期的戰士墓地。[35]

基督教主題

編輯

雖然《伊利諾州》是一張以美國州部為藍本的概念專輯,史蒂文斯同樣也探索了與基督教聖經相關的主題。作為一名基督教徒,他創作並記錄了他生命中的與靈魂話題相關的音樂,這在他2004年的專輯《七隻天鵝》(Seven Swans)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起直接在公眾前演講或接受採訪,他更傾向於在歌曲中討論宗教性的話題。[5]在《迪凱特,抑或,獻給你繼母的掌聲》中有這樣的文字:「我就是偉大本身」[10]—來自於《出埃及記》[36](第三章第14頁)中,摩西詢問上帝名字時他給出的回答("I Am that I Am")。《卡西米爾普拉斯基日》描述了一個人在愛人因骨癌逝世後,向上帝發出質詢的過程[36]。在《大都會來的那個男人竊走了我們的心》中還出現了更為幻覺似的抽象描寫,超人被塑造成基督教徒的形象。而《先知之塔》則借鑑了《啟示錄》耶穌再臨的內容。[36]而有些歌曲,如《約翰·韋恩·蓋西》,雖然沒有直接描寫神學內容,但也涉及了罪孽與救贖等宗教主題。[1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Cramer, Michael. National Anthems: An Interview with Sufjan Stevens. Dusted Magazine. [April 1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0). 
  2. ^ 2.0 2.1 2.2 Jonze, Tim. Sufjan Stevens: Illinoise. NME. July 13, 2005 [March 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Empire, Kitty. Sufjan Stevens: Kitty Empire on the startling rise of an American visionary. The Guardian. March 21, 2004 [September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4. ^ 4.0 4.1 4.2 4.3 Barton, Laura. American idyll. The Guardian. October 25, 2005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0). 
  5. ^ 5.0 5.1 5.2 5.3 Hanley, Lynsey. State trouper. The Observer. November 20, 2005 [September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0). 
  6. ^ 6.0 6.1 Kiefer, Kate. Sufjan Stevens: On the Road to Find Out. Paste. November 2, 2009 [October 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7. ^ Purcell, Andrew. Sufjan Stevens's symphony for New York. The Guardian. October 27, 2009 [October 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8. ^ Brinkley, Ark., Embraces 'The Lord God Bird'. All Things Considered. NPR. July 6, 2005 [September 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5). 
  9. ^ Yuan, Jada. Sufjan's Symphonic Jersey Turnpike. New York Magazine. February 24, 2008 [September 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10. ^ 10.0 10.1 10.2 10.3 Illinois (Liner notes). Sufjan Stevens. Asthmatic Kitty. 2005. AKR 014.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Crock, Jason. Interviews: Sufjan Stevens. Pitchfork. May 15, 2006 [March 29,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2. ^ Roberts, Rafter. Sufjan Stevens: So Right and So Wrong. Tape Op Magazine. March–April 2009, 70: 45. 
  13. ^ Sufjan Stevens Summer Tour – NYC Dates. Brooklyn Vegan. May 11, 2005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2). 
  14. ^ Sufjan Stevens Debuting New Tunes On Tour. Billboard. July 7, 2006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15. ^ Sufjan Stevens At Bowery Ballroom (Show 2 Of 5). Stereogum. August 21, 2005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16. ^ Sufjan Stevens Adds 5th NYC Night – All Tour Dates. Brooklyn Vegan. August 2, 2005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2). 
  17. ^ Sufjan Stevens Announces Tour Dates With My Brightest Diamond. Paste. July 7, 2006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1). 
  18. ^ Sufjan Stevens to go on three-month world tour. NME. September 13, 2006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19. ^ 19.0 19.1 McNair, James. Christmas with Sufjan Stevens. The Independent. November 30, 2006 [October 2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0). 
  20. ^ Sufjan Stevens All Delighted People. Drowned in Sound. [5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7). 
  21. ^ Sufjan Stevens Run Rabbit Run + The BQE (CD/DVD). PopMatters. [5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3). 
  22. ^ 22.0 22.1 Sufjan Stevens All Delighted People. Sputnikmusic. [5 August 2016]. 
  23. ^ 23.0 23.1 23.2 Battaglia, Andy. Illinois. The A.V. Club. [March 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5). 
  24. ^ Sufjan Stevens All Delighted People EP. cokemachineglow.com. [5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7). 
  25. ^ 25.0 25.1 Keefe, Jonathan. Sufjan Stevens: Illinois. Slant Magazine. June 30, 2005 [October 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2). 
  26. ^ 26.0 26.1 26.2 26.3 Petrusich, Amanda. Sufjan Stevens: Illinois. Pitchfork. July 4, 2005 [March 29,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8). 
  27. ^ 27.0 27.1 Monger, James Christopher. Illinoise – Sufjan Stevens. AllMusic. [October 24,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5). 
  28. ^ 28.0 28.1 Sheffield, Rob. Sufjan Stevens: Illinois. Rolling Stone. July 28, 2005, (977) [October 24, 2015]. ISSN 0035-79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1). 
  29. ^ Dombal, Ryan. Interviews: Sufjan Stevens. Pitchfork. January 31, 2011 [September 6, 2011]. [失效連結]
  30. ^ Lewis, Tim. Sufjan Stevens: 'I've always been insecure about what I do'. The Observer. May 8, 2011 [September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31. ^ Michaels, Sean. Sufjan Stevens: 'What is the point of a song?'. The Guardian. October 14, 2009 [September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32. ^ Metivier, Michael. Sufjan Stevens: Illinois. PopMatters. June 30, 2005 [March 2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33. ^ 33.0 33.1 33.2 Hopper, Jessica. Ode to Us. Chicago Reader. July 22, 2005, 34 (43): 28 [April 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7). 
  34. ^ Bertsch, Charlie. Between Hipsters and God, There's Sufjan Stevens. Tikkun. November–December 2005, 20 (6): 78–79. 
  35. ^ 35.0 35.1 Murray, Noel. Interview – Sufjan Stevens. The A.V. Club. July 13, 2005 [April 13,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30). 
  36. ^ 36.0 36.1 36.2 Breimeier, Russ. Illinois.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1, 2005 [April 2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5).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oregon」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observer2005」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avclub」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pitchfork」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nme」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pitchinterview」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slanted」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liner」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pastefind」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