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

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是伊斯蘭世界一種傳統貿易,整個伊斯蘭世界都有此活動,於伊斯蘭教創教前已流行,王公酋長甚至是富裕的自由人都可能擁有大量的奴隸女奴。在伊斯蘭世界的奴隸與美洲的蓄奴不完全相同,一些伊斯蘭奴隸的身分更接近管家,但主要還是作為勞力使用。

1876年蘇丹喀土穆的奴隸市場

概述

編輯

在古代的阿拉伯販賣人口並不違法。當時因為社會生產力普遍低下,需要大量的奴隸來幫助農業生產,奴隸貿易實際上作為一種普遍現象,奴隸即貨物,可以用黃金白銀或各種通貨購買,甚至用蠶絲香料菸草茶葉咖啡豆等各種民生物資「以物易奴」。阿拉伯人曾掠捕或販賣世界上各地區和種族的人口,多為黑人。奴隸的貿易,並非只有黑奴阿拉伯世界同樣亦有白人被賣為奴隸,尤其是斯拉夫人中世紀很多奴隸在與歐洲作戰時從天主教國家掠來。《天方夜譚》的故事中多次提及白奴。[1]

 
13世紀時的葉門奴隸市場

伊斯蘭教創教後並未禁止蓄奴阿拉伯人經商之餘,將黑奴經由撒哈拉沙漠尼羅河中部非洲印度洋賣到北非南歐中亞南亞等地,也可能帶回阿拉伯。歷史學家估計,在650年和1900年之間,有1,000萬至1,800萬來自歐洲亞洲非洲的人被阿拉伯奴隸販子捕捉、奴役和出售,他們通常不販賣穆斯林,只販賣異教徒(不同教派的穆斯林也被販賣)。早期伊斯蘭西蘇丹國(今西非),包括加納(750–1076)、馬里(1235–1645)、塞古(1712–1861),和桑海(1275–1591),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隸。在9-10世紀,黑奴可能構成下伊拉克至少一半的人口。與此同時,該地很多奴隸從中亞高加索地區運來。

 
大約1848年於埃及開羅的奴隸市場
 
中世紀非洲主要的販賣奴隸路線

被奴役的非洲人在阿拉伯世界的城鎮被出售。 1416年,馬格里齊(al-Maqrizi)講述了來自塔庫魯(塞內加爾河附近)的朝聖者如何將1,700名奴隸帶到麥加。在北非,主要的奴隸市場是摩洛哥阿爾及爾的黎波里開羅。銷售主要在公共場所或露天市場舉行。奴隸通常會被販主脫光衣物至裸體,待檢查完畢後就會將其帶往市場販售,年輕的少女會先被檢查是否是處女,隨後就被帶到市場上赤裸展示。運送奴隸的路線取決於販奴者的目的地。前往埃及的奴隸將乘船沿尼羅河而下,前往阿拉伯的奴隸將被送往紅海港口,如薩瓦金阿薩布[2]而前往北非的奴隸必須走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使用的撒哈拉貿易路線。

伊本·白圖泰訴說自己曾多次被贈與或賣為奴隸。[3]十四世紀偉大的學者伊本·赫勒敦寫道:「黑人國度的規矩是屈服於奴隸制,因為黑人根本沒有人性和財產,與愚蠢的動物十分相似。」[4]奴隸在伊斯蘭世界的邊境被捕獲或購買,運送到各大主要城市,在那裡的奴隸市場被銷售到各地。[5][6][7]

鄂圖曼帝國拜占庭-鄂圖曼戰爭後建立了蘇丹親兵耶尼切里,將數以千計的基督徒小男孩帶入德夫希爾梅系統。他們待遇優厚,但是被政府認定是合法奴隸,不允許私自結婚。他們不再被買賣。帝國給予他們重要的行政和軍事職位。這個系統開始於1365年;到了1826年有約135,000親兵,系統隨即廢止。[8]勒班陀戰役後有12,000名基督徒船奴被捕,從鄂圖曼艦隊那裡獲得自由。[9]東歐受到了一系列韃靼襲擊,目標是掠奪物資和人員。[10]1474-1569年間,波蘭立陶宛記錄了75次克里米亞韃靼掠奪。[11]

伊斯蘭世界在1500-1700年間從波蘭立陶宛俄羅斯進口約200萬奴隸。[12]戴勞·P·凱撒寫道:「1774年吉爾吉斯-哈薩克人部落對俄羅斯帝國定居點捕獲了1573人,只有半數成功被贖出。剩下的要不是被殺害,就是成為奴隸(報復俄國在哈薩克汗國北部建設堡壘線)。」[13]中亞的土庫曼人生計其中一個來源是販奴。

 
鄂圖曼帝國的切爾克斯人性奴正在被接受挑選。
 
切爾克斯人性奴
 
赤身裸體的切爾克斯女子正在被接受挑選。

直到十八世紀晚期,克里米亞汗國依然與鄂圖曼帝國中東維持著數量龐大的販奴貿易[10]。在1800-1909年間,約有200,000斯拉夫人(主要是切爾克斯人),被送或賣至鄂圖曼帝國。[14]被捕的俄羅斯和波斯奴隸被送往位於中亞中心的希瓦汗國奴隸市場。[15]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早期,布哈拉烏茲別克國有約900,000名奴隸。[14]直到1908年,女奴依然被賣往鄂圖曼帝國。[16]

1960年代,阿拉伯國家才正式禁止販奴和蓄奴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The Arabian Nights – Richard F. Burton, Sir Richard Burton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04-01-01 [2013-03-12]. ISBN 9781420902044. [失效連結]
  2. ^ Gordon 1989,第108-110頁.
  3. ^ "Medieval Sourcebook: Ibn Battuta: Travels in Asia and Africa 1325–135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Bernard Lewis. Race and Slavery in the Middle East: An Historical Enqui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04-30: 53– [2012-05-31]. ISBN 978-0-19-50532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5. ^ Historical survey: The international slave tra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6. ^ slave-tra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ewishEncyclopedia. com
  7. ^ Muslim Slave System in Medieval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 S. Lal, Aditya Prakashan, New Delhi
  8. ^ David Nicolle, The Janissaries (Osprey Publishing, 1995)
  9. ^ Famous Battles in History The Turks and Christians at Lepanto. Trivia-library.com.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9). 
  10. ^ 10.0 10.1 Mikhail Kizilov. Slave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Crim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Muslim, and Jewish Sources. Oxford University. [2017-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11. ^ Davies, Brian.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Black Sea Steppe,1500–1700. 2007: 17. ISBN 0-415-23986-9. 
  12. ^ Darjusz Kołodziejczyk, as reported by Mikhail Kizilov. Slaves, Money Lenders, and Prisoner Guards:The Jews and the Trade in Slaves and Captivesin the Crimean Khanate. The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 2. 2007 [2017-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0). 
  13. ^ Darrel P. Kaiser. Origin & Ancestors Families Karle & Kaiser Of the German-Russian Volga Colonies. Darrel P. Kaiser. 2006 [2012-05-31]. ISBN 978-1-4116-989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14. ^ 14.0 14.1 W. G. Clarence-Smith (2006). "Islam And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6. ISBN 978-0-19-522151-0
  15. ^ The Freeing of the Slaves. Khiva.info.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16. ^ Sexual slavery – the hare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 Religion & Ethics.

來源

編輯
  • 北宋歐陽修宋祁 等 纂《新唐書·南蠻傳下》:「室利佛逝,一曰屍利佛誓。…咸亨至開元間,數遣使者朝…又獻侏儒、僧祗女各二及歌舞。」
  • 冊府元龜》巻九七:「開元十二年……七月、屍利佛逝國王遣使俱摩羅、獻侏儒二人、價耆女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