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級核潛艦

美国海军舰艇

俄亥俄級核潛艦Ohio-class submarine)是美國1976年開始建造的核子動力潛艦等級,與蘇聯的颱風級潛艦同為冷戰時期典型產物。美國海軍原本計劃建造24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蘇聯解體後,美國政府於1994年進行了核武勢態評估。報告認為18艘服役中的俄亥俄級只需保留14艘,已能滿足核威脅部署需求,建議首4艘提早退役。國防部後來建議把首4艘俄亥俄級改裝成巡弋飛彈核潛艦,並得到國會支持。

俄亥俄級潛艦
停泊在美國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Naval Submarine Base-Bangor,WA)內的俄亥俄級二號艦——密西根號(SSBN-727)。攝於尚未改裝為巡弋飛彈核潛艦的2002年時。
概觀
艦種彈道飛彈核潛艦
艦名出處俄亥俄
擁有國 美國[1]
前型班傑明·富蘭克林級核潛艦
次型哥倫比亞級
同型18艘(詳見同級列表)
完成於1997年全部完成
技術數據
排水量水上排水量:16,764噸[1][1][2]
潛航排水量:18,750噸[1]
潛航深度240公尺
全長170公尺[1]
全寬13公尺[1]
動力方式1具S8G壓水反應爐[1]
2具傳動渦輪發動機[1]
1具325馬力輔助發動機(6萬軸馬力)[1]
最高速度水上極速:12節[1]
潛行極速:20節(官方)[1]
25節(報道)[1]
自持力數十天[註 1]
乘員15名軍官[1][2]
140名船員[1][2]
武器裝備

每艘SSBN版的俄亥俄級潛艦均裝備有24枚三叉戟(Trident)潛射彈道飛彈,故這些潛艦也被稱為三叉戟級潛艦,提供美國貫徹「核三位一體」思想的戰略核子武器庫的海基力量。至於後期改造的SSGN版俄亥俄級則能夠攜帶多達154枚、攜帶常規彈頭的戰斧巡弋飛彈。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核潛艦於2010年開始建造,將逐步取代14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

簡介

編輯

依照同級艦中的首號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SSGN-726)而命名的俄亥俄級,是美國核子攻擊武力的主幹,目前仍作為彈道潛艦用途的14艘同級艦所攜帶的戰略核彈頭數量,約佔美國所擁有的核彈頭總數50%(具體數字為高度機密,無從得知);但是這一數字並未超過各類戰略核子武器限制條約的限定數量。儘管在巡航過程中其上的飛彈並未預定目標,但是如有需要,其作戰平台亦能通過安全而不間斷的海上通信鏈路快速鎖定目標。俄亥俄級潛艦是美國海軍建造過的最大型的潛艦,其排水量和體積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俄羅斯的颱風級核潛艦(俄羅斯最新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艦的潛航排水量大於俄亥俄級潛艦,但是水上排水量則較小)。

俄亥俄級潛艦是專門為範圍擴展後的戰略核威懾巡邏而設計的。每艘潛艦共有兩組工作人員輪值,代號為「藍色」和「金色」,替換時間為100天。為了減少在港口停泊用以船員更替和補給的時間,潛艦上裝備了3個大型的物流艙口,為補給和維修提供了大口徑的通道。通過這些艙口,工作人員能夠快速地運輸供給托盤、設備更新模塊和機械部件,顯著縮短了補給、維修所需的時間。按照設計,該級別潛艦可在無需大修的情況下運作15年。據稱,該級別潛艦在匿蹤狀況下的巡航速度為20節(37公里/小時)——以往的潛艦在該情況下的時速一般只能達到6節(11公里/小時),不過這一數據仍未得到確證。

除了為了紀念已逝華盛頓州參議員亨利·M·傑克森(Henry M. Jackson)而以人名作為艦名的SSBN-730之外,其他的俄亥俄級潛艦均承襲原本是戰艦所使用的命名原則,以美國各州命名。

歷史

編輯

首批8艘俄亥俄級潛艦最初均裝備了24枚三叉戟I型飛彈。而從第九艘「三叉戟」級核潛艦——田納西號潛艦 (SSBN-734)開始的各艘潛艦則裝備了升級後的三叉戟Ⅱ型飛彈。每一枚的三叉戟Ⅱ型飛彈均攜帶了8個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所具備的核威懾力比三叉戟I型飛彈大得多。從2000年的阿拉斯加號潛艦 (SSBN-732)開始,海軍開始將剩餘的三叉戟I型飛彈更換為三叉戟Ⅱ型,至2008年中期全部更換完畢。

首批8艘俄亥俄級潛艦曾入駐基察普海軍基地取代當時計劃退役的數艘攜帶北極星彈道飛彈的潛艦。剩餘的10艘俄亥俄級潛艦最初入駐了美國海軍金斯灣潛艦基地,取代巡航大西洋的攜帶有海神彈道飛彈三叉戟彈道飛彈的潛艦。之後,其中的四艘潛艦進行了改裝,成為巡弋飛彈核潛艦(見下文);在此期間,共有五艘潛艦——賓夕法尼亞號潛艦 (SSBN-735)、肯塔基號潛艦 (SSBN-737)、內布拉斯加號潛艦 (SSBN-739)、緬因號潛艦 (SSBN-741)和路易斯安那號潛艦 (SSBN-743)從金斯灣潛艦基地轉移至基察普海軍基地。[3]進一步的潛艦換防則依據美國的戰略需要進行調整。

改裝為巡弋飛彈核潛艦

編輯
 
改裝中的俄亥俄號潛艦
 
飛彈射口

冷戰結束之後的2002年,最初以俄亥俄級潛艦為基礎的戰略計劃壽終正寢,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三個姐妹計劃。為此,俄亥俄號潛艦 (SSGN-726)、密西根號潛艦 (SSGN-727)、佛羅里達號潛艦 (SSGN-728)和喬治亞號潛艦 (SSGN-729)進行了改裝,成為攜帶常規制導飛彈的巡弋飛彈核潛艦。

從2002年開始,至2010年,每艘潛艦上24個88英寸(2.2公尺)直徑三叉戟彈道飛彈發射管中的22個將被改裝成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其中的每個系統均為包含7枚戰斧巡弋飛彈的發射簇。依次配置,每艘潛艦最多能夠攜帶154枚戰斧巡弋飛彈,相當於一個水面戰鬥集群的標準配備。這批潛艦的其他可能有效載荷還包括新一代的超音速和超高音速巡弋飛彈、中程潛射彈道飛彈[4]、無人航空載具、小型空射誘餌彈,以及針對反潛偵察和戰鬥、監視偵察任務、反水雷戰而設置的傳感器,如AN/BLQ-11長期水雷偵測系統、鑽孔式普遍浮力發射器、匿蹤擔負式膠囊系統等。

飛彈發射管中亦有空間儲存能夠延長特種兵前沿部署時間的補給容器。

剩餘的兩個三叉戟彈道飛彈發射管則被改裝成水流控制腔室。在特別行動中,潛艦能夠加裝先進海豹輸泳系統和外部干甲板掩體,艇內亦能多容納66名執行特別行動的海員或海軍陸戰隊——如海豹部隊的隊員。升級過程中加裝的通信系統使得這批巡弋飛彈核潛艦能夠成為布置在戰略前沿的秘密的小型聯合作戰指揮中心。[5]

2002年9月26日,美國海軍通用動力電船公司簽訂了一項4億4290萬美元的合同,後者開始了巡弋飛彈核潛艦改裝工程的第一期工作。而所涉及的4億多美元的款項僅為計劃表中首批兩艘潛艦的初期改裝工作的工程款。2002財年美國政府再次為此項目投入3億5500萬美元的採購費用,2003財年美國政府繼續投入8億2500萬美元;而依據公布的五年防務預算案,美國政府將在2004財年追加投入9億3600萬美元,2005財年則為5億500萬美元,2006財年為1億7000萬。就此,平均每艘潛艦的改裝花費了近7億美元。

2002年11月,俄亥俄號潛艦進入船塢開始為期36個月的燃料補給和大修。通用動力電船公司於2006年1月9日宣布該艇的改裝工作完成。改裝後的俄亥俄號潛艦於2006年2月重新加入其所屬艦隊。緊接著,佛羅里達號潛艦亦於2006年4月完成改裝重新歸隊。密西根號潛艦的改裝工作則於2006年11月完成。2007年10月,改裝後的俄亥俄號潛艦首次出海。2008年3月,喬治亞號潛艦完成改裝返回金斯灣。預計這4艘巡弋飛彈核潛艦將服役至2023-2026年。

 
俄亥俄級潛艦發射三叉戟彈道飛彈的藝術想像圖。
 
1979年12月,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艦鳳凰城號下水,首3艘俄亥俄級也出現在右側

新一代的彈道飛彈核潛艦

編輯

在可預計的將來,美國國防部將會持續依賴海基戰略核力量。[6]俄亥俄級潛艦的首艇預計將於2029年退役,[6]這意味著到那時新一代的作戰平台必須能夠投入使用。相比於俄亥俄級潛艦20億美元的單艇造價,[2]新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艦的單艇造價將增至40億美元。美國海軍現有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為維吉尼亞級核潛艦的變體;第二個方案為一種重新設計船體、或者從俄亥俄級潛艦升級的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艦。

2007年,美國海軍與通用動力電船公司以及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聯合展開該項目的成本控制研究。[6]至2008年12月,美國海軍與通用動力電船公司簽署一項合同,後者將展開新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艦的飛彈倉的設計工作,該項合同價值5億9200萬美元。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則預計能夠接收到占該工程款項總額接近4%的訂單。儘管美國海軍尚未對外確認該項目的存在,但是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於2009年4月指出海軍應該在2010年開始實施該項目。[2]新一代潛艦的設計工作預計將於2014年展開。如果需要使用新設計的船體,則該項目必須於2016年之前開始實施,否則至2029年將無法交付使用。[6]

未來取代

編輯

2010年美國的超音速無人戰機(飛彈)獵鷹HTV-2試飛成功後,美軍表示未來獵鷹HTV-2服役後,可能將取代現有的彈道飛彈。屆時俄亥俄級潛艦也將會退役。2011年8月11日上午「獵鷹」HTV-2飛機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在獨自飛行並返回地球時失去聯繫。

大眾文化中的俄亥俄級

編輯

作為一類彈道飛彈核潛艦,俄亥俄級潛艦經常成為小說和電影中的重要角色。

其中,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SSBN-731)是電影《赤色風暴》(Crimson Tide)的主要背景,電影講述了該潛艦由於受到攻擊而無法順利接收到總部傳遞的是否發射潛射彈道飛彈的命令,最終導致一場發生於艦長和副艦長之間的兵變的故事。[7]

詹姆斯·卡麥隆於1989年執導的電影《無底洞》(The Abyss)中,虛構的蒙大拿號潛艦的沉沒引發了之後的一連串故事。美國海軍海豹部隊試圖展開營救,但是發現蒙大拿號潛艦中的船員已於沉沒過程中死亡。在營救任務中,一名海豹部隊隊員曾經透露了蒙大拿號潛艦的飛彈配備,她說道:「共有24枚三叉戟飛彈,每枚飛彈中包含了8個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你眼前的這個載具就是一枚戰術核子武器,標稱當量為5萬噸,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5倍。」另一位角色則回應道:「上帝啊!這足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了……」其後,海豹部隊移除了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上的核彈頭,並通過「熱啟動」法觸發了核彈,摧毀了在該海域航行的蘇聯潛艦。

美國廣播公司於2012年時播放的電視劇《核艦風雲》(Last Resort),是以一艘虛構的俄亥俄級彈道潛艦科羅拉多號(USS Colorado SSBN-753)作為主要場景。但現實世界中唯一以科羅拉多號為名的潛艦,其實是一艘維吉尼亞級核子攻擊潛艦,USS Colorado SSN-788英語USS Colorado (SSN-788)

湯姆·克蘭西的小說中,這些彈道飛彈核潛艦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級艦艇列表

編輯
 舷號   艇名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母港   現狀 
已改裝為巡弋飛彈核潛艦
SSGN-726 俄亥俄號 USS Ohio 1979年4月7日 1981年11月11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GN-727 密西根號 USS Michigan 1980年4月26日 1982年9月11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GN-728 佛羅里達號 USS Florida 1981年11月14日 1983年6月18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GN-729 喬治亞號 USS Georgia 1982年11月6日 1984年2月11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彈道飛彈核潛艦
SSBN-730 亨利·M·傑克遜號 USS Henry M Jackson 1983年10月15日 1984年10月16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31 阿拉巴馬號 USS Alabama 1984年5月19日 1985年5月25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32 阿拉斯加號 USS Alaska 1985年1月12日 1986年1月25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BN-733 內華達號 USS Nevada 1985年9月14日 1986年8月16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34 田納西號 USS Tennessee 1986年12月13日 1988年12月17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BN-735 賓夕法尼亞號 USS Pennsylvania 1988年4月23日 1989年9月9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36 西維吉尼亞號 USS West Virginia 1989年10月14日 1990年10月20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BN-737 肯塔基號 USS Kentucky 1990年8月11日 1991年7月13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38 馬里蘭號 USS Maryland 1991年8月10日 1992年6月13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BN-739 內布拉斯加號 USS Nebraska 1992年8月15日 1993年7月10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40 羅德島號 USS Rhode Island 1993年7月17日 1994年7月9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BN-741 緬因號 USS Maine 1994年7月16日 1995年7月29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SSBN-742 懷俄明號 USS Wyoming 1995年7月15日 1996年7月13日 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 服役中
SSBN-743 路易斯安那號 USS Louisiana 1996年7月27日 1997年9月6日 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潛艦基地 服役中

注釋

編輯
  1. ^ 由於核子潛艦沒有續航力限制,其返港或浮上水面進行補給的頻率僅受到艦上糧食存量的限制。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FAS Information. [200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5). 
  2. ^ 2.0 2.1 2.2 2.3 2.4 Newport News contract awarded: Daily Press - Peter Frost. [200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6). 
  3. ^ Navy Marks USS Georgia's Return To Service. CBS 4 News Jacksonville. [200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5). 
  4. ^ GlobalSecurity: Submarine Launched Intermediate Range Ballistic Missile. [200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1). 
  5. ^ Electric Boat News (PDF). 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 February 2006 [2009-08-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7-31). 
  6. ^ 6.0 6.1 6.2 6.3 Global Security information on Ohio class replacement. [200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1). 
  7. ^ Crimson Tide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來源

編輯
  •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by Tom Clancy (1984)
  • Submarines, War Beneath The Waves, From 1776 To The Present Day, by Robert Hutchinson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