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兵營
36°03′55″N 120°19′58″E / 36.06528°N 120.33278°E 俾斯麥兵營(德語:Bismarck-Kaserne),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魚山路校區院內,靠近校園紅島路5號後門,是駐青德國海軍於1903-1909年間建設的一座大型兵營建築群。此後曾先後成為日軍、北洋政府軍兵營。1924年改為私立青島大學校舍。後為國立山東大學所使用,期間曾在原兵營基礎上擴建校舍。整個建築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青島德國建築群 | |
---|---|
俾斯麥兵營舊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5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03年 |
編號 | 6-0000-5-095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俾斯麥兵營建築現存的有:水產館1、2號樓、海洋館,地質館(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本體)、一多樓、檔案館樓。[1]
建築歷史
編輯清軍嵩武中營
編輯俾斯麥兵營舊址的原址是建於章高元駐防時期(1892-1897)的清軍「嵩武中營」[2]。該營房位於群山環繞的山谷中,東北側與東南側緊鄰今天的青島山和八關山,西側和西北側不遠處是今天的信號山和伏龍山,後來被部分學者稱為「青島河」的一條地表徑流流經兵營西側。營房平面呈矩形,營房和營門均朝向西南[註 1]。營房環繞以夯土圍牆,營門以石料砌成,門洞上方有一石匾,刻有陰文「嵩武中營」四字。營房全部為中式平房。
1897年11月14日,德軍占領青島,原嵩武中營繼續作為兵營使用,並改名為「東營」(Ostlager),營門石匾也以德文牌匾覆蓋。部分德國當局軍政官員(如華人事務專員單威廉)也在此處暫居。為改善居住條件,德國當局營房進行了臨時性的修繕,並設置排水系統、安裝路燈[3]。原有的夯土圍牆也被拆除。該營房後來為建設俾斯麥兵營而被拆除。
-
德軍占領後不久的嵩武中營,營門上方的牌匾尚未被覆蓋
-
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在營門前閱兵
-
天主教會在兵營內進行禮拜,為方便傳教,禮拜向中國人開放
-
夯土圍牆拆除後的東營
-
東營內的營房,照片中可見中式營房已由德國人加裝落水管、路燈等設施
德軍、日軍、北洋陸軍兵營時期
編輯1903年,膠澳總督府開始在嵩武中營的原址建設繼伊爾蒂斯兵營之後的第二座永久性兵營,由總督府建設局(Bauverwaltung)設計,廣包公司(Baufirma F. H. Schmidt)承建[註 2],洛塔爾·馬爾克斯(Lothar Marcks)監理,至1905年完工。首批完成的建築為設計相同的I號與II號營房以及兵營禮堂[2][4][5]。兵營鄰近俾斯麥山(Bismarck-Berg,今青島山),並因此與該山峰一同使用了「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的名字[6]。兩座營房北側的馬廄在營房與禮堂建成後不久也開始建造並建成投入使用,營房西南側的空地則用作操場。建築群初步建成後,海軍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指揮部及部分連隊自伊爾蒂斯兵營遷至此處駐紮。
1905年,膠澳總督府與清政府簽訂《膠高撤兵善後條款》,海軍第三營駐紮在膠州、高密的兩個連於此後撤回青島。為安置自膠州撤回的第三營一連(1. Kompagnie),總督府於1906年開始建設俾斯麥兵營III號營房,與之同時建設的是兵營禮堂西南側的士官公寓及I號營房西北側的軍官公寓(今「一多樓」)。III號營房東南側的IV號營房在前者建成一段時間後開始建設,同時建設的是禮堂與士官公寓之間的軍官公寓。所有工程最終在1909年結束,耗資75萬金馬克。[2][5]
1914年11月,日軍占領青島,該兵營改名為萬年兵營[註 3],為日軍所使用,在此駐紮的是青島守備軍步兵第二大隊、第三大隊、獨立步兵第七大隊[5][7]。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北洋陸軍第五師第十旅駐紮於此[8][9]。
作為校舍使用
編輯將俾斯麥兵營改為大學校舍的計劃1921年即已出現。1921年10月,日華實業協會向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司令部申請建立青島商科大學,具體負責此事的工藤鐵男向青島守備軍司令由比光衛提出無償轉讓萬年兵營作為大學校舍,並獲批准。但不久後中日雙方談判交接青島主權時,日方放棄將萬年兵營改作青島商科大學校舍的計劃,而青島商科大學計劃亦最終胎死腹中。[10]
1923年3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職員李貽燕在《調查青島教育報告書》提出在青島創辦一所大學,並認為俾斯麥兵營適合作為校址[11]。同年康有為在青島購宅居住後,亦曾有計劃在俾斯麥兵營創辦大學,但因有軍隊駐紮其中而作罷[8][11]。1924年5月29日,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成立私立青島大學籌備處,籌備建校事宜,並選定原俾斯麥兵營址作為大學校址[5]。該決定遭到第五師第十旅時任旅長王翰章反對,雙方爭執不下,並請時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吳佩孚裁定,吳佩孚下令將兵營改為校址[8]。9月20日,私立青島大學正式在俾斯麥兵營舊址開學[8][11][12]。
1925年10月,吳佩孚等直系軍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高恩洪於11月5日受牽連去職,學校運作出現困難[8][11]。新到任的膠澳督辦、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對教育事業淡漠,大學校方被迫將校舍部分空閒房屋借給軍方使用[12][13]。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後,時任青島接收專員陳中孚批示市政部門自5月起不再資助大學,私立青島大學遂停辦[11]。
1929年,蔡元培、何思源、蔣夢麟等人計劃在省立山東大學和私立青島大學的基礎上創辦國立青島大學,並於6月20日在濟南召開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4]。7月2日,私立青島大學一切校產交予國立青島大學籌辦委員會[11][13]。1930年9月21日,國立青島大學開學,沿用俾斯麥兵營作為校舍。1932年9月2日,國立青島大學改名國立山東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高等教育史、青島文化史、山東大學校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老舍、沈從文、王淦昌等文化名人、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13]。在此期間,校方在原兵營設施的基礎上建設了科學館、化學館、工學館等新校舍[2]。
1938年後
編輯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國立山大於11月遷往內陸地區,次年停辦[4]。1938年1月,日軍再次占領青島,原國立山大校舍被日本海軍占用,期間曾在此修築沿大學路的混凝土圍牆[4]。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於10月進駐青島,將原俾斯麥兵營連同其南側的原日本中學校舍一併作為兵營使用[15]。1946年,國立山大校長趙太侔籌備復校,與時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談判,接收原日本中學校舍等部分房屋作為臨時校舍[16]。10月25日,國立山大在青島復校[17],但原校舍仍為美軍所占用。國立山大師生就此向美軍抗議、施加輿論壓力,並向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請願[18]。經司徒雷登從中斡旋及山大師生的努力,美軍於1949年2月3日將國立山大原校舍交還[4][19]。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接管青島後,中國共產黨設立的華東大學於1951年在青島與山東大學合校[20]。1958年10月,山東大學大部分師生自青島遷往濟南[20],僅海洋、地質、水產三系留在青島,後於1959年調整成立山東海洋學院,校址仍設於原山大校舍[21]。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1],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22]。俾斯麥兵營舊址現為海大魚山校區的一部分,1999年12月30日列入第六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23]。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擴展名單[24]。
建築特色
編輯俾斯麥兵營營房
編輯俾斯麥兵營建築群總共有大小建築十餘棟,各建築的外立面風格互相保持一致。整個建築群圍繞矩形操場分布,四座「工」字形營房兩兩並列,分別位於操場東北側與西南側,西北側為並列的三座附屬建築,另有其他附屬建築分布於操場以北。該建築群建造前後歷時七年,建造時代正處於德國本土乃至歐洲建築風格自復古主義向實用主義過渡、轉化的時期。此種趨勢在俾斯麥兵營各建築即有體現,其外立面裝飾元素逐漸減少,裝飾逐漸趨於簡約、實用。與建於1899-1901年間的伊爾蒂斯兵營、建於1905-1909年間的毛奇兵營相比,俾斯麥兵營的過渡風格明顯。此外,出於衛生考慮,各營房均設有與廁所分開的盥洗間,並引入了在當時尚屬先進的抽水馬桶。[2][25]
I號、II號營房
編輯I號、II號營房建於1903-1905年,是兩座出自同一張圖紙的營房,外觀、規模、結構基本相同。其面積均為5865.17平方米,主體建築兩層,設有地下室及閣樓。正立面朝向西南,為橫三段縱五段布局,中央及兩端突出,檐口起階梯形山花,兩層均設有敞廊。立面裝飾具有哥德式復興建築特點,敞廊拱券以花崗岩石雕圓柱支撐,山花以花崗岩砌成,牆基、牆角、檐口等處以花崗岩裝飾。屋頂敷設紅瓦。內部層高約4米。[2][4][22]
I號、II號營房在國立山大時期為第二、第四校舍[26],現分別為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館2號樓、1號樓,為海大水產學院所使用。2013年8月至9月,校方在未申報文物修繕、無合法施工手續的情況下,對II號營房舊址內部進行違規施工,媒體曝出後,文物部門有所回應,並要求其停工[27],但施工方並未整改,後不了了之。
III號、IV號營房
編輯III號營房始建於1906年,外觀、布局與先前建成的兩座營房相似,建築面積為6425.67平方米,但外立面的花崗岩裝飾大大減少[2]。該建築後為國立山大第一校舍[26],為國立山大文學院所在地,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館,為海大醫藥學院所使用。
IV號營房建於III號營房建成後,1909年完工,建築面積5921.23平方米。外觀、布局與其他營房相似,而外立面裝飾大大簡化,且完全摒棄了此前所建營房中出現的敞廊[2]。該建築後為國立山大第三校舍[26]。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地質館,為海大海洋發展研究院所使用。
禮堂、軍官公寓與士官公寓
編輯兵營操場西北側、I號營房與III號營房之間有三棟附屬建築,由東北向西南分別為禮堂、軍官公寓與士官公寓。
禮堂(即士兵活動中心)建於1903-1905年間,與I號、II號營房同期建造,為一單層建築,紅瓦坡屋頂,外立面裝飾使用了與兩座大營房相似的風格,而其具有哥特復興風格的窗戶獨具特色[2]。該建築後來沿用為大學禮堂[25][26],1983年拆除[2],原址現為海大魚山校區圖書館與海洋法學、海事、海商研究所。
軍官公寓的建造時代與IV號營房相同,是一棟兩層四坡屋頂的小型樓房,建築規模與布局與同期建成的軍官公寓(聞一多故居)相似,但外立面裝飾較為簡約[2]。該建築於1924年私立青島大學籌辦後作為女生宿舍使用。1929年6月至1930年9月,蔡元培在青島籌辦國立青島大學時,曾與家眷在此暫居[12][28]。國立青島大學成立後,該樓一樓為女生宿舍,二樓為女教職員宿舍。作家方令孺任中文系講師時曾居住於此[28]。1949年國立山大收回校舍後改為圖書館[28]。該建築於1990年拆除[2],原址現為海大魚山校區圖書館。
士官公寓建於1906年後,與III號營房建造時代相同。建築共三層加坡屋頂閣樓,一樓外牆全部以花崗岩砌成,設有車庫。正立面(朝向東南)中央偏北的檐口處起山花,其外立面的裝飾特點被視為向簡潔風格的過渡。該建築後來被用作大學圖書館,作家梁實秋曾在此任圖書館館長兼外國文學系主任[29]。後曾為海洋大學檔案館。現為海大水產學院所使用。
聞一多故居
編輯聞一多故居,又稱「一多樓」,位於I號營房舊址北側,鄰近今海大學術交流中心及大學路、紅島路路口,約建於1906-1909年間,與IV號營房屬於同一批建造的建築物,最初為軍官公寓,為一座兩層坡屋頂建築。國立山大時期名為「第八校舍」,為教職員宿舍。
1930年夏,近代著名詩人聞一多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1年遷居至此,次年離開青島。與此同時,數學家黃際遇自1930年9月至1936年2月任理學院院長(1935年前兼任數學系主任)時居住在該樓一樓[29]。1978年,該樓闢為聞一多故居展覽室,並在樓前設立聞一多雕像,刻有其學生臧克家所撰碑文。1984年12月14日,該建築列入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22][30][31]
馬廄及其他附屬建築
編輯除上述建築外,兵營還建有若干附屬建築、臨時建築,均為平房。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兵營馬廄,位於I號營房北側,其原址與今聞一多故居隔紅島路相望。馬廄約建於1905年,外立面以紅磚、階梯形山花等裝飾[2]。1909年曾擴建[32]。該建築後曾為海洋大學印刷廠及汽修廠,1999年拆除[2]。
海軍第三營陣亡官兵紀念碑
編輯1900年5月28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向膠澳總督府發電報稱北京周邊發生騷亂,要求派出特遣隊保護使館。總督府於第二天派出由1名軍官、5名軍士和40名海軍士兵組成的特遣隊乘軍艦前往大沽。6月8日,應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的要求,海軍第三營又派出25人前往天津。6月19日,海軍第三營營長約翰內斯·克里斯特(Johannes Christ)率領兩個連共256名官兵乘軍艦前往大沽。6月23日,俄軍將領命令德軍占領北洋機器局東局及天津火車站,海軍第三營在戰鬥中有1名中尉軍官及8名士兵陣亡,多人受傷。與此同時,總督葉世克還曾派軍進駐膠州、高密。
後來有人提出為海軍第三營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陣亡士兵建立紀念碑,海軍第三營為此還設立一個紀念碑籌委會,負責預算、設計和施工工作。紀念碑落成於1911年6月23日,位於I號營房與II號營房前方的台階上。這座紀念碑體量較小,設計卻極為講究。整個紀念碑沿中軸對稱,碑體採用黑色大理石。兩側的大理石小圓柱柱頭採用了花崗岩。三角形的碑首還有一隻展翅雄鷹的浮雕。碑的正面鐫刻著「為紀念在1900-1901年的戰鬥中陣亡的海軍第三營的同事們」(Zum Gedächtniss der während der Kämpfe 1900-1901 für das Vaterland gefallen u. verstorbenen Kameraden des III Seebataillons.),碑的背面是陣亡官兵的姓名。前方踏步兩側人面獅身像雕塑,顯得極為引人注目[33][34]。
該紀念碑於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後拆除。紀念碑原址附近於1940年代還曾有一棟小型神社,後來同樣被拆除,現僅存兩座石燈基座。
國立山東大學教學樓
編輯俾斯麥兵營作為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校舍期間,校方在原兵營建築群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新的教學樓,包括科學館、化學館、工學館、體育館等。
科學館
編輯國立山東大學科學館位於原I號、II號營房南側,八關山及齊河路[註 4]北側。1931年夏,國立青島大學校務會議決議建造科學館,以供理學院的生物、化學、物理三系使用[25]。科學館由著名建築師董大酉設計,申泰營造廠承建,1932年3月奠基,1933年1月完工,4月1日舉行開幕典禮[註 5][25]。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青島其他學術機構、公共團體領袖,以及北京、杭州等地科學界名流都到場參加。沈鴻烈在致辭中稱該建築為青島回歸以來市內落成的第一棟偉大建築物,並稱「科學為救亡根本要圖,斯館之建成,實有重大意義與使命」[25]。該建築抗戰期間曾為日本海軍青島方面根據地隊司令部。該樓現為海洋生命學院所使用。2013年9月,該建築曾經歷翻修,許多舊建築構件被拆卸。
該建築高三層,平屋頂,平面呈「工」字形,外牆全部以花崗岩石板覆蓋,立面裝飾具有哥德式復興風格。內部一樓為物理系,二樓為生物系,三樓為化學系,中廳以帶有哥德式紋路的木雕護牆板裝飾,連接中央走廊,後側為半圓形講堂,各房間分布於走廊兩側。建築中段房間為教室及辦公室,實驗室設於四角。[25]
化學館
編輯國立山東大學化學館位於科學館西南側、IV號營房東北側、八關山及齊河路路北側。國立山大化學系原使用科學館三樓,但原有空間逐漸不敷使用。1936年11月14日的校務會議決定新建化學館。1937年1月19日,國立山大向青島市工務局呈送建築圖樣並獲批准。同年3月,化學館奠基,奠基石上刻有時任教育部部長王世傑題寫的「實學淵泉」四字[註 6],同年7月竣工[25]。化學館建成僅數月後,國立山大因抗戰內遷,日軍占用校舍作為兵營時將加建一層[25]。該樓現為海洋生命學院所使用。
該建築高三層(原高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整體造型及平面布局與科學館相似,但化學館中央部分更為突出,高四層,兩側三層。基座及主入口以花崗岩砌成,外牆其他部分為粉刷牆面。立面具有裝飾藝術風格,傾向於實用,除窗戶之間的縱向影線及大門、四層檐口處的裝飾紋路外,幾無其他裝飾。樓內一層後側為方形講堂,較科學館講堂規模略小,樓內兩端為實驗室,中央三層為圖書館。[25]
體育館
編輯1934年,國立山大向青島市工務局申請計劃在校園靠近大學路一帶建設體育館、員工宿舍及女生宿舍各一棟,由建築師王枚生設計。但僅有位於國立山大圖書館(士官公寓舊址)北側體育館於1936年建成[25]。宋君復任國立山東大學體育部主任時曾將這裡作為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訓練場地[35]。該建築1946年被毀[35]。
工學館
編輯國立山東大學工學館位於第八校舍(聞一多故居)與大禮堂之間,I號、II號營房舊址西側,其基址原計劃建造宿舍[25]。工學館1935年11月建成。樓高二層,採用國際風格[25],與包浩斯建築類似。後來曾改為美軍野戰醫院。該建築於大約2002年至2003年間被拆除,原址現為海大學術交流中心。
相關條目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校史回眸:从兵营到大学. 中國海洋大學校友會. 2014-08-14 [2021-06-10].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伊尔蒂斯兵营:沉默的见证者. 青島晚報. 2008-09-21 [2017-05-08].[永久失效連結]
- ^ 4.0 4.1 4.2 4.3 4.4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 ^ 5.0 5.1 5.2 5.3 俾斯麦兵营:德国人百年前修建 校园与兵营的更迭. 青島日報. 2016-05-03 [2017-05-08].
- ^ 俾斯麦兵营和毛奇兵营一豪华一简陋. 城市信報. 2013-09-03 [2017-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3).
- ^ 三船寫真館, 日独战役青岛名所写真帖, 1914
- ^ 8.0 8.1 8.2 8.3 8.4 田野. 老山大选址俾斯麦兵营 军阀赖着不走惹恼吴佩孚. 半島都市報. 2012-07-03 [2017-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3).
- ^ 青岛市志·军事志·驻军与军事机构·北洋政府军·直系军阀部队.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
- ^ 周兆利 楊柳. 青岛商科大学:迟到的日本文化渗透. 青島檔案信息網. 2012-03-31.[失效連結]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劉宗偉. 私立青岛大学创建始末. 青島日報. 2019-10-28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12.0 12.1 12.2 時桂山, 私立青岛大学创办始末, 史鑑 (青島市史志辦), 2006-12, (2006年第4期)[失效連結]
- ^ 13.0 13.1 13.2 賀偉. 《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552-4728-9.
- ^ 劉逸忱. 国立青岛大学筹建往事.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 (編). 《青岛城市化的早期步履》.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6019.
- ^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军事志·驻军与军事机构·附录·美国侵略军. 青島市情網.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4).
- ^ 孫祥輝. 赵太侔两任国立山大校长 一直干到青岛解放. 城市信報. 2014-11-11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4).
- ^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大事记·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9~1949.6). 青島市情網.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 ^ 劉宗偉. 司徒雷登的青岛之行:山大演讲学生递抗议书. 青島日報. 2015-03-02.
- ^ 劉增人、王煥良等 (編).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01-007206-7.
- ^ 20.0 20.1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教育志·普通高等教育·山东大学. 青島市情網.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 ^ 21.0 21.1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教育志·普通高等教育·青岛海洋大学. 青島市情網.[失效連結]
- ^ 22.0 22.1 22.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建築委員會.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 ^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島政務網. 2006-06-10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金山. 《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08-6665-9.
- ^ 26.0 26.1 26.2 26.3 國立山東大學, 国立山东大学一览, 1935
- ^ 俾斯麦兵营旧址遭违法施工 文物局称改造未申报. 王法艷. 半島都市報. [2013-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3).
- ^ 28.0 28.1 28.2 魯海. 俾斯麦兵营7号楼. 青島新聞網 新浪新聞. 2003-11-14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1-23).
- ^ 29.0 29.1 黃小安, 爷爷居住了六年的小楼, 市南人文歷史研究 (第20期)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人文歷史研究會), 2016-06-15, (第20期)
- ^ 青岛市志·旅游志·旅游资源·市区资源·名人故居. 青島市史志辦. 山東省情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 ^ 青岛市志·人物志·传记·闻一多. 青島市史志辦. 山東省情網.
- ^ 青島市檔案館編. 《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66-920-9.
- ^ 鈞甯. 第三海军营是德皇下令组建的 是德军在青岛的主力部队. 城市信報. 2017-02-09 [2020-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 ^ 王棟. 三座消亡的殖民纪念碑. 青島晚報. 2008-04-27 [201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35.0 35.1 馮文波. 海大体育史话:追忆先贤事迹,弘扬体育精神——杨振声、宋君复、郝更生、高梓与海大的体育情缘. 中國海洋大學. 2014 [201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