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想巴利語aloka-saññā),佛教術語,是四修定三摩地之一[1],在修行法門中,常用於對治五蓋中的睡眠蓋

概論

編輯

光明想,是以「明相」作為禪修的所緣。經由觀察日、月、星辰、寶石、燭火、火炬等會發出或反射光芒的對象[2],以此修光明心,可進入光明定中[3]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法蘊論》:「『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修定,何等為四?謂: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復有修定,……能令證得殊勝智見。復有修定,……能令證得勝分別慧。復有修定,……能令證得諸漏永盡。……云何修定,……能令證得殊勝智見?謂:有苾芻,於光明想,善攝受,善思惟,善修習,善通達。……』」
  2. ^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8:「云何光明定加行?修何加行,入光明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善取淨月輪相,或復善取淨日輪相,或復善取藥物、末尼、諸天宮殿、星宿光明,或復善取燈燭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城邑、川土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山澤、曠野光明,……隨取一種光明相已,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而分別之。……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如是諸光明相,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光明定加行,亦名入光明定。」
  3. ^ 中阿含經·念處經》:「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
    善無畏無畏三藏禪要》:「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