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鍔
劉寶鍔(1883年—1952年6月2日),字夢錫,陝西省洋縣(屬漢中市所轄)謝村鎮東韓人[1]。主責中山陵監理工程師,負責全部工程。
劉寶鍔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 | 1883年12月0日
逝世 | 1952年6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 (69歲)
國籍 | 大清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別名 | 夢錫 |
職業 | 土木工程師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代表作
| |
榮譽
|
生平及業績
編輯- 自幼隨祖父劉定榮(曾任蘇州知府、上海知縣、候補道)在蘇州、上海等地讀書,[2]
- 清光緒二十九(1903)年畢業於南洋公學(後為上海交通大學),以舉人敘用,被陝西師範學堂聘為教習,主講英語、數學。
- 次年經西潼鐵路籌備處選派赴美留學,先後於美國鐵道專門學校學習和康奈爾大學就讀。
- 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1913)回國寄居南京。
- 次年返陝,被任命為陝西鐵道局長兼造幣廠主任,後因戰亂頻繁,修建西潼鐵路無望,又辭職返回南京,主持華北海河、永定河水利工程和南京大型工程。
- 民國四年(1916)秋,北洋政府水利總裁張季直在南京創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前身),聘他為教授,後任教務長。
- 民國十五年(1926),劉被「孫總理治喪委員會」聘為監修中山陵園的監理工程師,負責全部工程,他住在工地監督施工,直至民國十八(1929)年陵園完成,此後又用工程節餘款在陵園內 建成「光化亭」、「中山陵水榭」、「音樂池」及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內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
從此他聲名大噪於海內外各界,經他主持的工程尚有「北伐烈士紀念塔」(國民革命軍北伐)、「譚延闓墓」(譚延闓)、「廖仲愷墓」(廖仲愷)、「胡景翼墓」(胡景翼)和南京中央體育場、金陵女子大學、南京大影院、陝西武功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
劉與近代知名科學家李四光、李儀祉、竺可楨、丁文江、翁文灝等同屬中國科學社成員。邵力子任陝西省政府主席時,曾邀他回陝任建築廳長他婉言謝絕。
後續
編輯- 1951年,劉回陝擔任西北財務委員會專門委員、新華建築公司工程師。
- 1952年6月2日病逝,年六十九周歲。
位於故鄉洋縣謝村鎮東韓村的宅院在中國大陸「文革」期間被作為「階級矛盾教育的生動課堂」基地,故而較完整的保留下來,直至公元2000年後,陝西省文物局將其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洋縣謝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