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魯厄號小巡洋艦 (1916年)

卡爾斯魯厄號(德語:SMS Karlsruh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的二號艦,得名於1914年11在加勒比海意外自爆的第一代卡爾斯魯厄號。新艦於1914年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6年1月下水,至1916年11月交付公海艦隊使用。卡爾斯魯厄號的主艦砲為八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5 cm SK L/45,最高速度為27.5節。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卡爾斯魯厄號
艦名出處 卡爾斯魯厄第一代卡爾斯魯厄號
下訂日 1913年
建造方 基爾帝國船廠
鋪設龍骨 1915年5月4日
下水日期 1916年1月31日
入役日期 1916年11月15日
技術數據
船級 柯尼斯堡級
船型 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5440噸
  • 滿載:7125噸
船長 151.4公尺
型寬 14.2公尺
吃水 5.96公尺
動力輸出 31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齒輪降速渦輪機英語Geared turbine
船速 27.5節
續航力 4850海里以12節
定員 475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由於是在一戰後期入役,卡爾斯魯厄號在戰爭期間的運用相對有限。它曾參與1917年8月與英國輕型部隊的短暫衝突,但並未積極出戰。同年10月,它還加入了被委派至阿爾比恩行動的大型特編部隊,但在行動中同樣沒有執行重大任務。至戰爭最後的日子裡,她本將參加整個公海艦隊襲擊英國大艦隊出擊英語Sortie行動,但爆發的叛亂迫使該計劃被取消。艦隻在於戰爭結束後被扣押在斯卡帕灣,並於1919年6月21日在當地自沉。與沉沒在那裡的大多數艦隻不同,卡爾斯魯厄號的殘骸從未進行打撈。

設計

編輯

卡爾斯魯厄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尼俄伯號而以「尼俄伯代艦(Ersatz Niobe)」[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5年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6年1月31日在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的情況下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至1916年11月15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2]

卡爾斯魯厄號的全長為151.4公尺(496英尺9英寸),有14.2公尺(46英尺7英寸)的舷寬和5.96公尺(19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7,125公噸(7,012長噸)。與其三艘姊妹艦不同,卡爾斯魯厄號的推進系統是由兩套高壓齒輪降速渦輪機英語Geared turbine組成,以驅動兩副直徑為3.5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31,000匹軸馬力(23,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它由十台燃煤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兩台燃油雙頭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卡爾斯魯厄號能夠攜帶1,340公噸(1,320長噸)煤和額外500公噸(490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850海里(8,98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7名軍官和458名水兵。[2]

卡爾斯魯厄號配備有八門單座安裝的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5 cm SK L/45。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兩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3]它們共提供1040發彈藥,其中每砲130發。艦隻的防空武器由兩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它還標配搭載有四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浸沒舷側船體內、兩具被安裝在甲板上的旋轉發射器內。艦隻同樣可攜帶多達200枚水雷。在裝甲方面,卡爾斯魯厄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也為60公釐。[2]

服役歷史

編輯

1917年8月16日,卡爾斯魯厄號參加了在北海進行的掃雷行動。當時掃雷艦正在清理黃色路線,這是U艇在雷區中用來離開和返回港口的一條通道。而卡爾斯魯厄號與小巡洋艦法蘭克福號和三艘魚雷艇則共同提供護航。在12:55,一艘掃雷艦上的瞭望手發現了一支由三艘輕巡洋艦和十六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分艦隊正在逼近。[4]掃雷艦在煙幕的掩護下向南逃逸,之後英國人停止進攻。然而,卡爾斯魯厄號和其他護航艦隻未能趕來支援,行動指揮官隨後被解除了指揮權。[5]

1917年9月上旬,繼德國攻克俄國港口里加後,德國海軍決定肅清仍然控制著里加灣俄國海軍力量。為此目的,海軍參謀本部的行動計劃是奪取波羅的海島嶼薩雷馬島,以及特別是部署在瑟爾韋半島上的俄國岸基砲台[6]9月18日,聯合陸軍兩棲作戰行動受命出發,以占領薩雷馬島及穆胡島;海軍的主力是由一個特編部隊組成,其中包括旗艦毛奇號,以及公海艦隊的第三第四戰列分艦隊。共計約24600名官兵參與此次入侵。[7]卡爾斯魯厄號隨第二偵察集群餘部則負責為特編部隊提供巡洋艦屏護。[8]行動於10月12日上午開始,當時毛奇號與第三分艦隊的艦隻在塔加灣英語Tagalaht與俄國陣地交戰,而第四分艦隊則在薩雷馬島的瑟爾韋半島轟擊俄國岸基砲台。[9]在10月18-19日,卡爾斯魯厄號與第二偵察集群餘部本將對在達戈島附近作業的掃雷艦提供掩護,但由於掃雷艦不足和天氣惡劣,行動被迫推遲。[10]至10月20日,里加灣諸島已受到德國人控制,俄國海軍部隊均已被殲滅或是被迫撤離。海軍參謀本部遂下令海軍部隊返回北海。[11]

1918年10月,卡爾斯魯厄號及第二偵察集群餘部計劃將主導針對英國皇家海軍終極決戰。其中卡爾斯魯厄號、紐倫堡號格勞登茨號將砲擊法蘭德斯的目標,而柯尼斯堡號皮勞號科隆號德勒斯登號則要攻擊泰晤士河口的商船航運,以引出英國大艦隊[12]時任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大將賴因哈德·舍爾與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計劃不惜以艦隊一切代價儘可能重創英國海軍,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13]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當天夜晚開始,圖林根號戰艦及其它幾艘戰艦的水兵發生叛變[14]動盪最終迫使舍爾和希佩爾取消了行動。[15]

 
卡爾斯魯厄號於斯卡帕灣

隨著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的大部分艦隻於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15]卡爾斯魯厄號也是被扣押的艦隻之一。[2]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拘禁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16]卡爾斯魯厄號終於15:50沉沒。它從未被打撈拆解。[2]其殘骸的打撈權於1962年出售。2017年,奧克尼考古研究中心(Orkney Research Center for Archaeology)的海洋考古學家對卡爾斯魯厄號和該地區的其它九艘沉船展開了廣泛調查,其中包括另外六艘德國軍艦和三艘英國軍艦。考古學家用聲納繪製了這些沉船的地圖,並利用遙控潛水器對它們進行檢查,以確定這些殘骸是如何惡化的。[17]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2.0 2.1 2.2 2.3 2.4 Gröner,第113頁.
  3. ^ Gardiner & Gray,第162頁.
  4. ^ Staff,第193頁.
  5. ^ Staff,第194頁.
  6. ^ Halpern,第213頁.
  7. ^ Halpern,第214–215頁.
  8. ^ Barrett,第127頁.
  9. ^ Halpern,第215頁.
  10. ^ Barrett,第128頁.
  11. ^ Halpern,第219頁.
  12. ^ Woodward,第116頁.
  13. ^ Tarrant,第280–281頁.
  14. ^ Tarrant,第281–282頁.
  15. ^ 15.0 15.1 Tarrant,第282頁.
  16. ^ Herwig,第256頁.
  17. ^ Gannon.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