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赤楊學名Alnus formosana)又稱臺灣榿木、臺北赤楊、水柳柯、水柯仔等,為樺木科赤楊屬下的植物。

臺灣赤楊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殼斗目 Fagales
科: 樺木科 Betulaceae
屬: 赤楊屬 Alnus
種:
臺灣赤楊 A. formosana
二名法
Alnus formosana
Makino, 1912

分布與生態

編輯

世界分布於琉球及臺灣,於臺灣廣泛分布於本島低海拔至 3000 公尺處,常會形成小塊的純林,多生於溪流兩旁、河谷、第二期森林,或有充足陽光照射之崩塌地開墾地,為森林演替先驅物種

於赤楊的根部可發現有固氮能力之根瘤,所以能夠於相對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而赤楊屬均為多倍體,繁殖策略為以量致勝,因此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以得健壯速生的後代[1]

形態及特徵

編輯

臺灣赤楊為落葉性喬木,樹高可達 20 公尺,徑可達 40 公分,樹皮暗灰褐色,小枝光滑無毛,或於幼時略被短柔毛。

 
臺灣赤楊之毬果狀果序

互生,為單葉,葉形橢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 6~12 公分,寬 2~5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葉緣細鋸齒狀,中肋及側脈於近軸面凹下而於遠軸面突起,側脈 6~7 對,部份側脈直達葉緣之鋸齒,其餘側脈則在抵達葉緣前朝先端彎曲;葉柄細,長約 1.5~2.5 公分。

為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著生於小枝先端,為下垂的葇荑花序,其苞片為菱形至圓形,內含 3 枚雄花,雄花含雄蕊 4 枚;雌花序著生於老枝先端,為短穗狀花序,苞片 5 裂,先端圓形,且木質化,長約 3~4 毫米,內有 2 枚雌花,沒有花被片,雌花有雌蕊 1 枚,花柱 2 枚,子房 2 室,每室含 1 枚胚珠。花期自秋天至隔年春天。

果序呈毬果狀,由雌花序發育而來,果梗(原雌花序花梗)長約 1.5 公分,1~3 個橢圓形果序著生於果枝上;木質苞片殘存,堅果小而扁平,有狹窄的翅,內含 1 枚種子,頂部有殘存的花柱。

價值及其他

編輯

於環境方面,赤楊的根部有根瘤菌固氮,所以能夠改善土壤品質[1];在種植方面,除了可作為庭植觀賞樹種或防風樹之外,也因為它是能夠於崩塌地生長的陽性先驅樹種,所以在造林和水土保持上也很重要;於經濟層面,其木材可供作紙漿,或作為栽培香菇或白木耳的段木[2]

除了上述功能,赤楊也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有所關聯。如泰雅族的祖先遺訓謂於墾殖三年後栽植赤楊(泰雅語ibuh[3]m'iboh[4]、萬大泰雅語:ivuh[5]:320),10~15 年後再耕,土壤便會再次肥沃[1][6]賽夏族矮靈祭所使用的送靈儀式所使用的木材[1][7]。赤楊亦為布農族祖先流傳的傳統造林樹種,布農語稱赤楊為 qainunan(巒群)或 hainunan(郡群),訓誡:「不種赤楊的人真是愚笨」;新開墾地種植小米、陸稻等主食作物2–3年,當地力衰退、收成漸少時,就會在田地上種植赤楊樹,從小就學習如何小心採集崩塌地的赤楊小苗移植到休耕的山田中,長到胸徑約10–20公分左右,就可以開始收穫赤楊,用於房屋搭建或水管架設,也可用於柴火,而保留最粗壯的赤楊,確保一直有品質優良的小苗;種過赤楊的土地再種小米會有較好的收成,也比較不會長雜草;赤楊也是所有權的標示,有種植赤楊的土地,別人就知道這塊地是有人開墾的而不去占用;赤楊用途廣,是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木材,如當有需要卻要向別人乞討,會被視為懶惰及愚笨的人;布農族最盛大的祭典是射耳祭,其中一個過火儀式稱為「火祭」,以往火祭中一定會使用赤楊,並教導子孫應該像赤楊一樣正直、對部落有貢獻;九至十月農閒期間會舉辦運動會,其中一項是拔赤楊比賽;家屋內住有年輕男丁的家庭會在開墾季將赤楊斜放在屋簷上,宣告家屋內居住著已經有力量的真正男人。[8][9][10]

而赤楊也有關於俗名的故事,如其中之一的水柯仔,早期來臺開墾的漢人以柯仔林為地名,因為赤楊能夠生長於崩塌地的特性,多少有警示崩塌可能於此處發生的意味[1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臺灣樹木解說第參冊. 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999: 20. 
  2. ^ 台灣赤楊. kplant.biodiv.tw.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3. ^ tay:ibuh [赤楊木]. 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 
  4. ^ tay:m'iboh [灰色;赤楊木]. 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5. ^ 啟明·拉瓦 [趙啟明]. 說自己的故事——一九三八年淺井惠倫鏡頭下萬大群泰雅人的生活與文化. 台灣文獻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7-09, 58 (3): 309–360 [調查2003-01–2005-07·完稿2006-05]. 
  6. ^ COA. 泰雅族傳統「農林混合作業」所蘊含的生態知識──論南澳鄉金洋村的赤楊木栽植(農委會). www.coa.gov.tw.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8). 
  7. ^ 矮靈祭. web.chu.edu.tw.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8. ^ 口述/耆老 Bisazu Nakaisulan [黃泰山]; 記述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王相華、沈恕忻、黃俐雯; 翻譯/共同作者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 Ibi Isqaqavut [田榮富]. 布農族人與台灣赤楊 (PDF). 林業研究專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17, 24 (3): 43–47. 
  9. ^ 「村長」全蔣清 講述;麥覺明 導演. 中央山脈大縱走 南一段 風雲變色 海諾南山. MIT台灣誌. 第609集. 2014-02-16. 中視. 
  10. ^ 109年度原住民族文化優良教案甄選:布農族小米開墾祭儀(masiduhlas) (報告).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2020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1. ^ 森態資料庫介紹 | 台灣山林悠遊網. recreation.forest.gov.tw.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