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琴
大正琴,又稱名古屋豎琴(中國又稱「鳳凰琴」」、「大眾琴」,台灣稱「中山琴」),是日本自行發明的樂器,木製中空,有2~12條金屬弦,預備簡單的鍵盤,左手按鍵盤右手戴義甲撥弦彈奏,屬弦樂器的一種。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大正琴 |
假名 | たいしょうごと |
平文式羅馬字 | taishōgoto |
歷史
編輯相傳是日本名古屋大須森田屋旅館主人的長子森田吾郎(本名 川口仁三郎)於1912年(大正元年)創製。以二弦琴為基礎,加上打字機的鍵盤為靈感發名而成,其鍵序與鋼琴鍵盤類似。剛發明時的音域為2個倍音程,音色也不同於傳統的日本琴(因為傳統的日本琴弦是由絲綢製成的)。由於構造簡單、容易彈奏、音色清脆而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作為一種容易彈奏的家庭用樂器,在大正時代非常流行。在中國則為了紀念中華民國的誕辰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業,而定名為「中山琴」。
構造
編輯大正琴由琴身、切音板、鍵板、琴鍵、弦軸和琴弦等部分構成。
琴身是呈扁長方形的共鳴箱,它由面板、框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左為琴頭,右為琴尾。面板尾部中央開有一個圓形音孔,在琴身的頭部裡面膠有安裝弦軸的硬木,琴腔內膠有支撐框板和馬子的木條和木柱。琴身底部裝有4個琴腳。
切音板是橫膠於面板中央的木條,按下琴鍵後,能起到控制不同長度的琴弦振動的作用,在切音板的左端嵌有支弦的山口。有的琴在切音板上還鑲有金屬制的音品。
鍵板是按裝琴鍵的木板,表面多作琴的裝飾用,也有塗上美麗商標圖案的,它的底面裝有放鍵桿用的線槽板和勾住健桿的彈簧。
琴鍵包括鍵桿和鍵鈕,它們是用金屬片衝壓成型的,每個鍵鈕上鑲有音名,也有的鍵鈕是用塑膠制的。琴鍵一般有23或24個,分兩排並列,與鋼琴的黑白鍵相同,一排為基本音鍵,另一排為半音鍵。
弦軸與揚琴的弦釘相似,用細鐵棍經砸方和滾螺紋製成,裝於琴頭處,起好轉調音的作用。
琴弦有4~7根的不等,全部使用鋼絲弦,除裡面的一條採用纏弦(作低八度和聲弦)外,其餘各弦使用32號細鋼絲。在琴的尾部,有支弦的馬子和控弦的弦勾板。琴的附屬檔案有用於擰轉弦軸的琴匙和用以撥弦的撥片。
音域
編輯由於琴鍵的數量不定(音域寬度至少為12到34音),因此音域也是不定的。 然而,如上所述,它最初為兩個八度音階,僅限於在女高音或相對較高的聲域中演奏。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音域的大正琴則是在1970年代〜1980年代開發的,因此也可以在較低的音域進行演奏。
弦
編輯大正琴的聲音是因為以撥弦發出的,故稍為短暫,但所用的琴弦有細線(普通鋼線三條)、細卷弦、粗卷弦、共五條,所以可同時發二個八度,五條琴弦雖為同音,但在調律時,因琴線粗細不同,所以可發出倍音等效果,而互相共鳴。大正琴最初只有兩條音高相同的弦,後來創造了三到九個琴弦的大正琴,除了相同的音高,鍵盤也開始被延長。卷弦也被用來擴大音域,進而導致12和15弦被創造,但隨著弦的數量增加,演奏變得困難,最終大正琴也鮮少被演奏。
材質
編輯下面是主要使用的材質,並非總是如此。
大正琴的變體
編輯- 通過擴音器放大聲音、以及可以改變為各種音色的電子大正琴,無需調音即可演奏和弦。
- 由川島產業製造的弦樂和電子風琴的「昭和古琴」。
- 加了背帶可以像吉他一樣移動時演奏。
演奏方法
編輯- 通常用左手按住琴鍵,用右手撥弦彈奏琴弦。基本思想是將撥片從前面移動到另一側。
- 回彈——在那邊正常彈奏的反方向彈奏。
- 顫音演奏法——雖然基本上只能產生衰減的聲音,但撥片快速來回移動可以產生連續的聲音並發出長音。
- 弓演奏法——使用弓演奏。
- 滑奏法——一種特殊的彈奏方法,可以平滑連續地改變音高。但是現代的大正琴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大正琴的傳播和現狀
編輯- 音樂學家小泉文雄發表了他的理論,即「大正琴是日本人開發的唯一原創樂器」。村上龍、坂本龍一和淺田彰談「Eve Cafe 超進化論 金屬」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
- 1976年在《別津瑪格麗特》連載的河川明的《我聽不見故鄉的歌》中,大正琴被用作主角童年記憶的鑰匙。
- 除日本外,還可能在印度、東南亞等地演出。在印度,它們被稱為Bulbul Tarang(印地語:बुलबुल तरंग)和印度班卓琴[1],並於2016年製作了一部名為《班卓》的電影。
- 隨著2002年課程的修訂,將「日本樂器」課程作為綜合學習時間的一部分的小學、國中和高中的數量有所增加,其中有時會選擇音樂課程。
- 自從電影辯士山崎雅美使用大正琴之後,媒體的曝光度就增加了。2006年,山崎還以學生身份出現在NHK教育頻道的「和大正琴一起玩」中。
主要流派
編輯由於大正琴是一種歷史不長的樂器,樂器的造型和演奏方法都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有很多流派和團體,甚至還有多個聯合各個流派的協會。以下是被認為是主要學校的列表,但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和組織不限於此。
- 大正琴協會 - 1993年成立。
- 日本大正琴協會 - 作為與上述完全不同的組織於1976年成立,在2000年成為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
- しらゆき會(北海道)
- 秋和流織音會(秋田縣)
- 華の會(茨城縣)
- 琴睦會(茨城縣)
- 絃靖會(千葉縣)
- 新大正琴絃の會(埼玉縣)
- 大正琴緑會(埼玉縣)
- 所沢琴友會(埼玉縣)
- 絃容會(東京都)
- 織勝會(東京都)
- 橫浜琴春會(神奈川縣)
- 大正琴アンサンブル七和會(岡山縣)
- 琴瞳流・琴鶴會(山口縣)
- 其他
- 錦正流 - 1923年設立。從大正時代開始存在的流派。
- 琴生流菊八重會 - 1981年設立。
廣播節目
編輯- 大正琴心的旋律(CBC電台製作,琴傳流提供)- 2002年開始作為第一個專門針對大正琴的節目。如上所述,大正琴生於名古屋,名古屋的CBC電台正在製作該節目。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同一程序的項目。
- 琴伝流ハートミュージアム(由文化放送製作,琴傳流提供)- 播出時間為2013年4月7日至2014年3月30日。
- グッチ裕三 きょうも琴伝流(由文化放送製作,由琴傳流提供)- 用輕鬆的談話傳遞大正琴的新魅力。除了《心的旋律》的製作台CBC電台之外,該節目還將在大正琴本部所在地長野縣信越放送中播出。這將是兩年來的首次。自2011年12月25日《旋律》網停播起半年。2014年3月31日開始播出(CBC廣播、信越4月6日),2016年9月26日結束(CBC廣播、信越9月25日)。
- 文化放送(關東、製作局)每週一20:00~20:30「グッチ裕三 今夜はうまいぞぉ!」節目中的10分鐘
- CBC廣播(東海)每週日12:50~13:00
- 信越放送(長野)每週日8:35~8:45
- 愛加あゆ 琴伝流 音楽のコト(日本文化廣播,由 Kotodenryu 提供) - 扮演前寶塚女兒的頂級明星女演員 Ayu Manaka 挑戰大照五的表演,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初學者傳達其魅力。做。與之前的節目不同的是,該節目沒有在CBC Radio播出,僅在日本文化廣播和信越廣播兩個電台播出。2016年10月1日(信越10月2日)開始播出,2017年9月30日(信越10月1日)結束。在本節目結束時,大正五和琴電龍提供的廣播節目將不再製作。
- 文化放送(關東、製作局)每週六6:35~6:45
- 信越放送(長野)每週日8:35~8:45
腳註
編輯- ^ 田中多佳子. カッワーリー:南アジアのスーフィーの歌. 儀禮と音楽 I. 民族音楽叢書 (東京書籍). 1990. ISBN 978-4-487-75254-6.p.67,87
- ^ 『モンバサのターラブ黃金時代 1965-1975』2006年 AFPCD-36308。
參考文獻
編輯- 平野健次編 『日本音楽大事典』 平凡社、1989年3月23日、p.268、p.271、ISBN 978-4-582-10911-5
- 松田明編 『楽器の事典 <箏(琴)>』 東京音楽社、1992年7月10日、 pp.75-77、p.142、ISBN 978-4-885-64216-6
- 金子敦子監修 『大正琴図鑑』 全音楽譜出版社、2003年7月31日、ISBN 978-4-117-63200-2
- 金子敦子監修 社団法人大正琴協會調査・編集 『大正琴資料図録 博物館・資料館等の所蔵品による』 社団法人大正琴協會、2011年8月
相關條目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公益社団法人 大正琴協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PO法人 日本大正琴協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