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棧
將軍棧現今則稱棧療,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是一個規模甚小的聚落,同時也是一個單姓村(劉姓)。聚落的行政區為學甲區中洲里,雖此聚落戶數與人口數不多,然卻曾經出過一位臺南縣縣長劉博文。[1]
地理位置
編輯聚落位於臺17線將軍橋下的東側,即西邊以臺17線為界,是將軍溪進入學甲區的第一個聚落,西南方有將軍溪北岸景觀步道(防汛道路),步道由聚落延伸向西南東北東北兩方向。[2] 整個莊頭南至將軍溪的北岸,並與將軍區富里的溪墘寮仔相望,兩聚落隔著將軍溪僅5-6百公尺,北面緊鄰北門區的二重港。[3]
莊頭脈絡
編輯棧寮(Ts¢n-li¤u)地名的由來,乃是因為清代在臨將軍溪的溪畔,做為與澎湖貿易的一個港埠,同時有許多行郊紛紛在此建寮設立各自的貨棧,於是便將這裡叫做「棧寮」。[3] 而棧寮是一個由單姓(劉姓)所組成的聚落,最早入墾此地的劉氏祖先,其為來自學甲下溪洲彭城的劉雜(1853-1935),然而,一開始劉氏先是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渡海入臺,且來臺之初先居於西港區劉厝,其後移居到北門的三寮灣,大約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前後才西遷到棧寮定居。[4][3]
劉雜開墾此莊後因為經營貿易而富甲一方,早期在庄內更有一座油車間專門製造土豆油,並且也自鄰近莊頭請了相當多的長工,然因為油車間地處於將軍溪岸邊,不時會有海盜前來劫莊,為此當時還在岸邊(今古厝前10餘公尺處)搭建2層樓高的槍仔樓,同時隨時都有人持槍駐守在樓仔內,只是隨著行郊的沒落,槍仔樓也不再重要就荒廢並逐漸傾圮,於臺灣光復數年之後前被第6房後代拆除了。[2]
目前棧寮庄內住戶全部都是6房的子孫,也因為完全沒有外姓故而此聚落又有「劉家莊」的稱呼,因之後又有 1 房賣掉祖產搬移至他處,因此僅只剩5個房頭守著老祖公的開基地。遺留下的聚落居民多以老人居多,庄內尚有幾棟傳統的三合院古厝,其中以中洲190號大房的古厝保存的最完整,為此,中洲社區還在此立了1個「社區古厝」的標示 。[2][5]
交通
編輯棧寮聚落有一條主要道路臺17號線經過,臺17線146K+2M南下過了溪底寮之後,大抵已經進入學甲區的轄域,而本區僅只有棧寮1個莊頭聚落,坐落於將軍溪橋東側的小莊社,這裡也是屬古倒風內海的範圍。[2]
宗教
編輯南聖宮是棧寮劉姓族人所建立的宮廟,也是聚落中唯一的公廟,主祀為齊天大聖爺,其是一座祀奉單一神祇的廟,創建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七月,興建所有款項大多由庄內及旅外的劉姓子孫所捐獻。[6]
目前因地方沒落謀生不便,聚落人口外移十分嚴重,庄內只剩下幾戶人家,然大聖爺每年6月都有做「神明生」的習俗,因大房在莊頭西邊以飼養豬隻為業,故而南聖宮每年謝神所用的豬公,皆需由「公司」(廟方)向大房來租賃,而在謝神過後,大房也會將全豬置於小貨車的後車斗現場直接處理豬肉,並且半賣半相送的回 饋鄉親。現今庄內已經剩下沒幾戶,更談論有人願意出來跋爐主,這是棧寮莊南聖宮目前面臨的窘境。[2] [7]
產業
編輯棧寮聚落自開發以來,聚落居民宗親意識濃厚,從開莊至今十之八九仍然以務農維生,主要農產品以稻米、玉米、高梁、蔥、蒜為大宗,是個典型的農村型態聚落。[8]
名人軼事
編輯棧寮雖然是一個甚為迷你的小聚落,人口數也相當地稀少,然而,此莊頭卻曾經產生過一位的縣太爺(縣長),在未縣市合併前臺南縣第5、6屆的縣長,便是劉氏第2房的子孫劉博文,當選時其宅第位於棧寮的最東邊,也就是中洲191號 。[2]
參考資料
編輯-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13.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2).
- ^ 2.0 2.1 2.2 2.3 2.4 2.5 周 , 宗楊 .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105–110. ISBN 978-986-04-3025-7.
- ^ 3.0 3.1 3.2 黃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 ^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 ^ 陳 , 桂蘭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122. ISBN 978-986-04-3023-3.
- ^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台南市學甲區第五社區. cloud.culture.tw.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
- ^ 南聖宮簡介.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
- ^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台南市學甲區第五社區. cloud.culture.tw. [2024-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