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相
張作相(1881年3月8日—1949年5月7日)[1],字輔臣(又作輔忱)。原籍直隸省深州花盆鎮(今屬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生於盛京將軍轄區錦州府義州南雜木村(今凌海市班吉塔鎮雜木林子村)。中華民國軍事將領。為有「吉林抗日第一人」之稱的馮占海之姨夫。
張作相 | |
---|---|
吉林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29年2月1日—1931年10月12日 | |
前任 | 自己( 吉林省督軍) |
繼任 | 丁超 |
吉林省督軍 | |
任期 1924年4月28日—1928年12月29日 | |
前任 | 孫烈臣 |
繼任 | 自己( 吉林省政府主席) |
個人資料 | |
字 | 輔臣、輔忱 |
出生 | 光緒七年二月初九 大清盛京將軍轄區錦州府義縣南雜木村(今屬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鎮) | 1881年3月8日
逝世 | 1949年5月7日 華北大區天津市(今天津市) | (68歲)
墓地 |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東北義園 |
籍貫 | 直隸省 深州 花盆鎮 |
國籍 | 大清(1881-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49) |
政黨 | 奉系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奉天講武堂 |
獲獎 | 輔威將軍(1927年授予) |
軍事背景 | |
服役 | 清末新軍(1901—1912) 北洋陸軍(1912—1928) 國民革命軍(1928—1933) |
軍階 | 陸軍少將(1912年授予) 陸軍中將(1919年授予) 陸軍上將(1925年授予) 陸軍上將(1936年授予) |
參戰 |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 反奉戰爭(1925年) 東北易幟(1928年) 中東路事件(1929年) 長城抗戰(1933年) |
經歷
|
生平
編輯早年事跡
編輯光緒七年農曆二月初九(1881年3月8日),他出生在盛京將軍轄區錦州府義州南雜木村(雜木林子)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2]少年時,他曾入私塾學習3年。他和張作霖同姓,遂結義為兄弟,投身綠林。他們募集兵馬,共同組織「保險隊」,向商旅收取保護費。
1902年他們受清朝政府招安,他任奉天巡防營哨官(排長)。1907年,他因討伐馬賊有功,升任管帶(營長)。翌年,他又升任騎兵第三營統帶(團長)。此後,他成為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創設的奉天講武堂第一期學生。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民國元年)他任張作霖的第二十七師砲兵團長、騎兵團長。1917年8月,他升任第二十七師第五十四旅旅長。同年,張作相和孫烈臣鎮壓了宗社黨清朝復辟起義。他還阻止了馮德麟、湯玉麟的反張作霖陰謀。
奉天派要人
編輯1918年9月,張作霖升任東三省巡閱使,張作相任奉天講武堂堂長兼奉天衛隊旅(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3]:106-1071919年8月,任第二十七師師長。[3]:1061920年秋,升任駐關內奉軍總司令。於任內提拔自己在東北講武堂培養起來的張學良。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相任東路軍第一梯團司令。此後,領導西路的張景惠被直系大敗,張作相遂率東路軍支援西路軍。回到東三省後,張作相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總參議兼第二十七師師長,主導奉軍的整備,為報復直系做準備。
1924年4月,接替剛病逝的孫烈臣任吉林督軍兼省長。同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相任鎮威軍第四軍軍長,率部參戰,擊敗了直軍。1925年12月郭松齡叛亂被鎮壓後,吳俊陞、楊宇霆主張對參加叛亂的士卒實行嚴懲,張作相與韓麟春則主張寛大處理。結果,張作霖聽從了後者的意見。1927年6月,任安國軍第五方面軍軍團長、9月兼東省鐵路護路軍總司令,守備東北後方。
吉林省政
編輯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後,張作相擁立張作霖之子張學良繼位,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易幟後的同年12月31日,張作相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在任內,建設吉海鐵路,創辦吉林省立大學,為人民修建了自來水廠等民生設施。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後辭職。1933年,寓居天津英租界。
此後,日本方面曾經籠絡張作相出任「滿洲國」要職,但都被張作相拒絕。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1948年10月,蔣介石建議張作相逃往江寧,但未聽從。同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張作相落入解放軍之手,但中國共產黨將他釋放,並派汽車將他禮送到天津。此後,蔣介石曾邀請他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但被拒絕。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丘琴、姜克夫「張作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瀋陽市志(十七). 瀋陽出版社.
中國(北京政府)
| ||||||
---|---|---|---|---|---|---|
中國(國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