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戰役發生於1937年10月11日至11月2日,屬太原會戰的一部分,是抗日戰爭主要戰鬥之一。該戰鬥攻擊部隊為日本板垣征四郎率領的日軍第5師團察哈爾派遣兵團等;守軍為衛立煌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十個師以上兵力,人數達十萬左右。交戰地點是在中國山西北部雁門關內的軍事重鎮,太原的北部屏障。起始時間為10月2日,總攻擊則發動於10月11日。中方守軍於11月2日退守太原

忻口戰鬥
中國抗日戰爭太原會戰的一部分

前往忻口山區佈防的中國軍隊
日期1937年10月11日-11月5日
地點
 中國山西省北部邊境
結果 日軍勝利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閻錫山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衛立煌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朱德
大日本帝國 板垣征四郎
兵力
10萬人[1] 31,900人[2]
傷亡與損失
傷亡失蹤共33,264人[3] 可確認傷亡6,245人,根據日方1988年發行的《山口步兵第42聯隊史》提供之資料,很可能不僅6,245人[4]

該戰役使閻錫山所屬軍隊受到重挫。何應欽蔣中正對戰役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雁門關戰鬥和夜襲陽明堡戰鬥中取得的戰果予以肯定和表彰。[5]

背景

編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平津失守。在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華北派遣軍第一軍軍長香月清司指揮下,從8月中旬開始,以關東軍和朝鮮軍為主力,進攻山西。8月11日,日軍沿平綏線進攻南口,並於25日和27日占領南口與張家口。攻陷大同後開始攻打平型關。蔣介石集中了晉軍的10多個師布防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帶,抗擊日軍。晉軍堅持到9月30日夜,開始撤往五台山代縣一帶。華北抗戰的重心轉為保衛太原。為阻止日軍從北面進攻太原,第二戰區確定了忻口會戰方針。忻口位於崞縣忻縣之間,東依雲中河,西側丘陵是同蒲鐵路和晉北通往太原公路的交通要衝,是日軍進攻太原的必經之路。[6]

忻口會戰的總指揮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是閻錫山衛立煌是前敵總司令,具體指揮各軍(中共十八集團軍除外)。10月8日和11日,崞縣與原平分別失守。10月13日,板垣征四郎指揮第五師團及關東軍第一、第十二師團等5萬餘人以中央突破的方法進攻忻口。[6]

經過

編輯

會戰13日打響,雙方交戰激烈。自15日起,板垣又投入第五師團主力七八千人向永興村、安家莊一帶進攻。10月19日,日軍兵力增至十個聯隊,衛立煌急電蔣介石請求援助。25日,衛立煌給蔣介石發密電稱:「劇戰半月,傷亡奇重:八五師僅剩一營余,第十、廿一、五四、八三各師可編三、四、五營不等,獨五旅編兩營,晉、綏軍參戰各旅各僅餘二三百人。」26日,娘子關失守,陽泉壽陽相繼陷落。10月31日,衛立煌電報蔣介石稱:晉北各師戰鬥員傷亡三分之二以上,每師所剩由一營余至一團余不等,火力不能維持,援兵無法趕往,補充兵短期不能送到。」11月2日,蔣介石令晉北各軍向太原以北青龍鎮陣地轉進,與晉東軍協同作戰。[6]

部署

編輯

守平型關之部隊包括:151師、第17軍、第71師、第72師、第73師、新編第二師,第111師、第218旅、獨立第2旅,第8旅,守雁門關以東之地區,第9軍之第101師,196旅與第34軍餘部分向五台山之神廟堂、東場山、葫蘆嘴、峨口、代縣、雁門關之線變換陣地,連結我楊方口獨立第7旅之原守陣地繼續抗戰,第一軍三個師另二個團、步兵第120師、新編第6旅由石匣子溝等處分別活動。 兵團部署,第十八集團軍(欠120師)第73師附砲兵一營,第101師附砲兵一營,新編第二師為右翼軍歸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在五臺山,羅圈溝,軍馬場,翠巖峰,掛月峰,及峨口路之線佔領陣地。第一集團軍第9軍(欠47師)第15軍,第17軍,第19軍,第196旅砲兵第27團(欠兩連)為中央軍,歸第14集團軍司令衛立煌指揮,在靈山界至1482高低之線佔領陣地。一部在中解村陽明堡虎頭山黑絡村之線佔領陣地。第68師,第71師,第120師獨立第7旅砲兵第23第28各團之第三營為左翼歸第34(欠196旅)第35,第61軍第66師及獨立第三旅為總後備隊。第7集團軍傅作義指揮位於定襄一帶策應各方。 [7]

雁門關戰鬥

編輯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120師,358旅第716團[8] [9],10月19日,129師385旅第769團,奇襲南陽明堡日軍機場,摧毀日戰機24架,打擊了日軍空中優勢力量[10]從9月至11初,八路軍與敵大小戰鬥百餘次,殲敵數千人,[11] 擊毀汽車和坦克六百多輛,有力地打擊了敵人。並在雁門關以南伏擊日軍,即雁門關伏擊戰;[來源請求]

夜襲陽明堡

編輯

晉軍第六十一軍軍長陳長捷發給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的電報中稱:「通報據派赴蘇龍口以外之便探於真日(11日)回報:泊水村與小寨間,陽明堡南四里有敵機架約廿余架之著陸場。」

夜襲陽明堡戰鬥中,八路軍以一營兵力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毀傷敵機24架。日軍北支方面軍向陸軍省陸軍航空本部第二部(主管補給、修理、調査等事項)只承認:北支臨時航空兵團儀峨第一飛行團第五飛行大隊輕爆機中隊「10月18日,93雙輕一架(番號不明)於陽明堡機場遭到敵襲擊,大破」,(摘要欄)「投彈瞄準鏡一台同時損壞」。守備部隊為第七師團後備步兵第三大隊一部。

傷亡

編輯

中方

編輯

陣亡將軍:經過將近1個月會戰,第九軍上將軍長郝夢齡,第26路軍少將旅長鄭廷珍和第85師少將團長劉眉生陣亡,第54師中將師長劉家麒率部苦戰7晝夜,全師最後不剩100人,最後陣亡。根據國軍第二戰區傷亡統計表,此役國軍戰死12,397人、受傷19,327人、失蹤1,540人,共計傷亡失蹤33,264人[12]

日方

編輯

根據投入本次戰鬥的日軍步兵第42聯隊戰鬥詳報,10月11日至10月29日僅該聯隊就總計至少戰死520人,戰傷901人,足見戰鬥之慘烈[13]。另根據日軍步兵第21聯隊戰鬥詳報,該聯隊至11月2日至少戰死333人、戰傷735人,而同樣參戰的第15混成旅團在11月3日調查顯示該旅團至少戰死235人、戰傷714人,加上其他參戰日軍單位之傷亡,日軍總共至少戰死1,651人、戰傷4594人,共計至少傷亡6,245人,但根據1988年發行的《山口步兵第42聯隊史》記載,僅步兵第42聯隊就戰死1,421人,所以日軍於此役之實際傷亡人數很可能比6,245名高出許多[14]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童屹立,《晉北爭鋒:忻口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市,2015年11月,p225。
  2. ^ 童屹立,《晉北爭鋒:忻口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市,2015年11月,p226。
  3. ^ 童屹立,《晉北爭鋒:忻口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市,2015年11月,p226。
  4. ^ 童屹立,《晉北爭鋒:忻口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市,2015年11月,p226-228。
  5. ^ 朱德率領第十八集團軍雖曾配備參戰,但115師林彪部在懷台為預備隊,第一二九師劉伯承部在陝北尚未到來,楊支隊、劉支隊在晉冀察邊區建立根據地。《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何應欽日後的對1937年對日作戰的總結中,也對忻口會戰中給予了很好的評價:「陣線穩固,且迭次出擊,殲敵三四萬人,造成華北各戰鬥中最有利的戰局……我朱德部在敵後方襲擊,迭次子敵重創。」此外,蔣介石在1937年10月17日也致電朱德、彭德懷:「貴部林師及張旅,屢建奇功,強寇迭遭重創,深堪嘉慰。」
  6. ^ 6.0 6.1 6.2 楊樹標; 楊菁.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二小节:比较努力的抗战. 蒋介石传(1887-1949) (PDF).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01-18 [2021-03-18]. ISBN 730805756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9). 
  7. ^ 《忻口會戰》Pg 2-4,陸軍大學校出版,1943年
  8. ^ 《李默庵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頁,第182頁,第184頁,第185—186頁,第186頁。
  9.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原八路軍)同國軍部在敵側翼和背後勇敢出擊...。《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王健民.1965年》
  10.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鳳凰出版社1987年版,第543頁。
  11. ^ 《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王健民.1965年》
  12. ^ 童屹立,《晉北爭鋒:忻口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市,2015年11月,p226。
  13. ^ 「太原附近の戦闘」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30000、歩兵第42連隊 南懐化 石嶺頭 太原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1日~昭和12年11月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4. ^ 童屹立,《晉北爭鋒:忻口會戰》,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市,2015年11月,p226-229。

書目

編輯
  •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編,《中國現代軍事史主要戰役表》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陳錫聯 著 《陳錫聯回憶錄》 解放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