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高戰役
托爾高戰役(Battle of Torgau),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0年11月3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托爾高戰役 | |||||||
---|---|---|---|---|---|---|---|
七年戰爭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普魯士王國 | 奧地利大公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腓特烈大帝(負傷) | 利奧波德·道恩(負傷) | ||||||
兵力 | |||||||
48,500人 309門火砲[3] |
52,000人 275門火砲 | ||||||
傷亡與損失 | |||||||
13,120[4]-16,670人傷亡[5] | 11,260[4][2]-15,897人傷亡[5] |
戰前形勢
編輯李格尼茨戰役後,腓特烈大帝率軍指向西里西亞,道恩儘管仍然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還是謹慎地撤出西里西亞,採取守勢。整個8月份,道恩的8萬人和腓特烈、亨利親王兄弟會合後集結的5萬普軍對峙。但是整個戰略形勢對普魯士仍然嚴峻。10月,東線俄軍分出Totleben少將和切爾尼謝夫(Chernyshev)中將兩個軍共17,600人,突擊柏林,一開始被守軍擊退。但是10月7日,萊西將軍率從道恩主力分出的18,000奧軍,與俄國遠征分隊會合,再次進攻。10月9日,柏林投降。腓特烈急忙率軍來救柏林,俄奧聯軍遂放棄柏林,俄軍回到奧得河上的主力營地,奧軍萊西部南下,與道恩主力會師於薩克森境內,共53,000人,屯兵於奧得河以西,托爾高城下,面向南方擺開陣勢。11月3日,托爾高戰役開始。
兩軍交鋒
編輯腓特烈的兵力有48,000人,246門大炮,其中包括181門重炮。這次戰役,腓特烈的計畫有新的特點:他命令齊騰率18,000人(11,000步兵和7,000騎兵)在南方正面牽制奧軍主力,腓特烈本人率領主力3萬人,分3個縱隊行軍,悄悄從奧軍右翼外側繞到北面,奧軍的背後發起攻擊。普軍主力清晨6點半出發,中午時分腓特烈自己所在的第一縱隊繞到奧軍陣地背後,但是第二第三縱隊還有大部分重炮沒有跟上來。奧地利軍中的克羅埃西亞輕步兵偵察到這個動向,向道恩報告,道恩立即從南方正面分兵向北抵擋,形成一個空心大方陣。下午兩點,腓特烈為了抓緊時間,不顧迂迴部隊還沒有到齊,命令發動攻擊,由於奧軍開始有了準備,炮火猛烈,普魯士第一梯隊10個營擲彈兵,死傷2/3,退下來,緊接著,第二波攻擊也告失敗。一直到下午4點半,普軍北方戰線逐次投入兵力,始終未能突破奧軍防線 。腓特烈國王本人被一槍擊中,子彈穿透幾重棉衣,卻沒有透入身體。
在南方正面,奧軍萊西面對著普軍的齊騰。齊騰本來擔任的是佯攻任務,但是他充分發揮主動性,以一次接一次的衝鋒,緩慢地把萊西推向東北方向易北河邊。這樣,萊西和背後及右翼的道恩主力間拉開一段距離。下午4點,齊騰突然兵鋒一轉,向西北方向衝進這個缺口,以本身4個騎兵旅,加上薩爾登(Saldern)將軍的近衛騎兵旅,猛攻道恩主力。北方許森(Hulsen)將軍率領第二和第三縱隊最後趕到的兵力,也發動最後的突擊,正好與齊騰形成前後夾擊。奧軍總司令道恩元帥受傷,代司令奧唐納(O' Donnell,愛爾蘭人)看到陣地已不可守,下令總退卻。
戰後影響
編輯這一戰普魯士取得了勝利,但是代價高昂:奧地利損失15,000人,普魯士方面的損失,各種資料估計從16,600人到24,700人不等,大約總在2萬以上。後世的評價,拿破崙認為腓特烈在這次戰役中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理應遭受慘重的失敗才對。而克勞塞維茨則認為,腓特烈是在實驗現代戰爭中把部隊分為幾個部分,協同作戰的新方法,只不過這次不太成功而已,因為下一次戰役腓特烈就成功運用了這種手段。
參看
編輯註腳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顧劍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 Dennis Showalter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年英文版
- Christopher Duffy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1985年英文版
- Theodore Dodge "Great Captains" 1889年英文版
- 富勒 《西洋世界軍事史》 1981年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