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觀承(1696年—1768年)宜田問亭安徽桐城人。

生平

編輯

康熙五十二年,祖父方登嶧、父方式濟均因南山案被流放至黑龍江。方觀承與兄方觀永年少,未曾同戍,寄身江寧緘西清涼寺。[1]稍長,隨兄步行至黑龍江探親。屢試不第,五十歲仍以私塾為業。他每次途經北京,都要揮筆街頭,賣字籌湊路費。他的字剛勁瀟灑,索求者眾,為平郡王福彭所賞識。雍正十年(1732年),福彭出征準噶爾汗國,招方觀承為記室。雍正十一年,事平,方觀承以功升為內閣中書乾隆二年(1737年)升軍機處章京,再升吏部郎中。乾隆七年(1742年)授直隸清河道(轄區在今內蒙太僕寺旗一帶),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太保,多次主持治水,聘請趙一清戴震編輯《直隸河渠書》130餘卷。方觀承很重視棉花的生產。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南巡時,觀承「條舉木棉事十六則繪圖以進」,乾隆為《棉花圖》題詩,觀承摹本付刻。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患瘧疾,是年八月卒於任上。著有《述本堂詩》、《宜田匯稿》、《問亭集》等書。

家族

編輯

祖父方登嶧。父方式濟

有子方維甸,官至閩浙總督

延伸閱讀

編輯

[]

 清史稿·卷32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書目

編輯
  1. ^ 袁枚《隨園詩話》云:「(方觀承)未遇時,南北奔走,備極流離。金陵清涼寺僧中州,知其為偉器也,時周恤之。……公勛位隆赫,而詩情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