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皇
無上皇,或無上皇帝,是中國古代及東亞國家在君主制度中的最高虛位,位在太上皇之上,近似於女性的太皇太后。不過相較之下,在各國歷史中無上皇出現的頻率比太皇太后更少。
中國
編輯河陰之變時,魏孝莊帝元子攸的嫡兄元劭被殺,爾朱榮進入洛陽城後,請求追尊元劭為無上皇帝,魏孝莊帝詔令同意[1]。
北齊後主高緯在承光元年(577年),因北齊軍隊無法抵擋北周的進攻,北齊即將亡國。高緯為避禍而將帝位內禪於太子高恆,是為北齊幼主。高緯成為太上皇。不久,太上皇高緯再命幼主讓位給高緯的叔父任城王高湝(即幼主之十叔祖),於是太上皇高緯成為無上皇,但不出四日,讓位的詔書還未抵達高湝處,北齊滅亡。[2][3][4]
日本
編輯日本平安時代以後,有多位天皇很早就退位成為上皇(稱院),並實行院政。由於這些天皇大多在英年或中年時退位,因此經常出現除今上天皇外,仍有一兩名上皇或法皇共存的情形,此時為了區別,會依照即位次序來稱之。兩位上皇(或法皇)時:
- 前前任天皇稱:一院(或本院)
- 前任天皇稱:新院
三位上皇(或法皇)時:
- 前前前任天皇稱:一院(或本院)
- 前前任天皇稱:中院
- 前任天皇稱:新院
朝鮮王朝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辛丑,榮奉帝入城。帝御太極殿,下詔大赦,改元建義。從太原王將士,普加五階,在京文官二階,武官三階,百姓復租役三年。時百官蕩盡,存者皆竄匿不出,唯散騎常侍山偉一人拜赦於闕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懷異慮,或雲榮欲縱兵大掠,或雲欲遷都晉陽。富者棄宅,貧者襁負,率皆逃竄,什不存一二,直衛空虛,官守曠廢。榮乃上書,稱:「大兵交際,難可齊壹,諸王朝貴,橫死者眾,臣今粉軀不足塞咎,乞追贈亡者,微申私責。無上王請追尊為無上皇帝,自余死於河陰者,諸王贈三司,三品贈令、仆,五品贈刺史,七品已下及白民贈郡、鎮;死者無後聽繼,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勞問。」詔從之。於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無上王之子韶為彭城王。
- ^ 《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其日,幼主禪位於大丞相、任城王湝,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禪文及璽紱於瀛州,孝卿乃以之歸周。又為任城王詔,尊太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守國天王。
- ^ 《北史·卷八·齊本紀下第八》:其日,幼主禪位於大丞相、任城王湝,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禪文及璽紱於瀛州。孝卿乃以之歸周。又為任城王詔,尊太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守國天王。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乙未,齊上皇渡河入濟州。是日,幼主禪位於大丞相任城王湝。又為湝詔:尊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宋國天王。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禪文及璽紱於瀛州,孝卿即詣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