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大騙局(英語:Great Moon Hoax)指的是1835年8月25日《太陽報》刊登的,講述在月球上發現生命甚至文明的六篇連載文章。這一發現假託當時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之一—約翰·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爾爵士,而文章的真正作者通常被認定是《太陽報》記者「理察·亞當斯·洛克」(Richard Adams Locke),儘管他從未正面公開回應過。後來洛克的密友兼傳記作家「威廉·格里格斯」(William Griggs),在1852年出版的一本《戲弄者傳》中透露了洛克的作者身份,但這一問題最終仍懸而未決。

太陽報》刊登的大騙局中紅寶石露天競技場石版畫

該故事於1835年8月21日就開始公告,據說轉載自蘇格蘭《愛丁堡·庫蘭特報》[1]。四天後的8月25日,六篇中的第一篇被發表。

文章

編輯
 
男蝙蝠人像,來自那不勒斯出版的《月亮大騙局》。

從8月25日到31日,在《太陽報》版面中連續刊登了六篇同一標題的文章(其中有兩天休息,報紙未發行),標題內容:

頭一篇文章以極其嚴謹的口吻報道了約翰·赫歇爾採用全新原理建造的規模空前的反射望遠鏡。其原理,赫歇爾推測在望遠鏡目鏡上裝上顯微鏡,並將圖像顯示在牆上的畫布上,將能看清非常微小的圖像細節。用這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據稱赫歇爾最終實現了高達42000倍的放大效果,通過這一工具,使他「牢固確立了一種新的彗星理論、解決或糾正了幾乎所有數理天文學的前沿問題」,並能以相當於100碼遠的距離看清月表上的物體,最後,驚人地發現了與人類相似的月球居民。

該巨型望遠鏡的鏡頭重達七噸,一種基本沒有鏡筒的新式反射望遠鏡,藉助槓桿系統可進行旋轉。英國政府為建造這樣一具令人難以置信的裝置撥付了資金,並關照所有參與方均須嚴格保密,表面上是為了擔心不成功可能會帶來的恥辱,反之亦然,以便能一舉獲得展現「國家和皇冠顯赫榮耀 」的機會。《太陽報》獲得發布這一發現的消息,主要得益於它的一位記者與威廉·赫歇爾的學生及他兒子的「永久秘書」-「安德魯·格蘭特」博士(Andrew Grant)間的友情。後來證明,格蘭特博士根本就不存在[2]

 
月球上的大發現, 1835年8月25日«大陽報»。

英國天文學家理事會對新望遠鏡原理和發明家深邃構思給予了高度評價,政府決定請求他觀測發生在本年度11月7日的水星凌日,這對天文學和航海都非常重要。1934年9月4日,赫歇爾與安德魯·格蘭特博士、 皇家海軍上尉兼工程師德拉蒙德以及一大群最優秀的英國機械師一道從倫敦乘船起航,經過一段短暫而愉快的旅程,到達了位於開普敦東北約三十五英里的一處高海撥台地上,赫歇爾和他的助手們在短時間內成功修建了一座架設在二道同心鐵軌圈上的小型木製天文台,天文台的核心是一架巨型望遠鏡[3]

最後,赫歇爾博士把他的望遠鏡指向了月球,更確切地,文章作者說,「操縱」它看到了月球上的海面、大洋、河流和無數的火山,既有正在噴發的也有早已沉寂的,以及雲杉、落葉森林、棕櫚樹,最後還有各種水果和花卉。理察·亞當斯·洛克描繪了一幅奇異的美麗景象,如散布著各色碎水晶,被海灘環繞的水晶島,在陽光下折射出各種顏色的彩虹、斜映在月球湖面上的藍寶石山峰和透明的石英山巔[4]

從望遠鏡中他們也觀察到了無數的動物和鳥類,因此,月球上也有與地球相似的野牛綿羊,在豐富海酒海之間,有一種像藍山羊一樣,但前額長有獨角的可愛野獸,所以他們將最先看到這種野獸的山谷稱為「獨角獸谷」。此外,在恩底彌翁環形山周圍還有長角的、數種鹿和大量的鳥類,尤其是灰鵜鶘和野鴿。接下來,就在距離不遠處,赫歇爾博士發現到了首個居住在月球上的智慧生物痕跡,它們是雙足河狸,住在茅屋裡,會用火,其證據是飄浮在屋頂上像霧般的裊裊炊煙。這些河狸像人類一樣將它們的幼崽抱在懷中,輕快地行走著,數次持續出現在望遠鏡中,但最後,在朗倫湖附近的紅寶石競技場,從鏡頭裡又出現了另一種外形更像人類的生物[5]

 
«月球居民»,1836年英文重印版中的版畫,背景可看到雙足河狸和它們居住的小屋。

它們是一種長有蝙蝠翅膀的類人生物(「蝙蝠人」),平均身高四英尺、臉像猩猩,略顯黃瓤色,前額寬大,嘴巴非常突出,雖然下顎上留著厚厚的鬍鬚,但嘴唇遠比任何猿猴更像人類,遍體長滿短而光澤的紫銅色毛髮,從肩膀到小腿緊貼著一對薄膜翅膀,專吃水果,在河流中沐浴,從一地飛到另一地,其娛樂行為可能「與我們的世俗禮儀觀相牴觸」[6]

進一步的觀察表明,月球上還不止一種長翅膀的生物,在虹灣附近的一道溪谷中,還有另一種會飛的「蝙蝠人」,它們的身材更高大、膚色也更淺,屬於更加社會化的群落,主要吃一種葫蘆樣的黃色大水果,它們用手指挖出果肉,吃相稍顯粗魯,然後扔掉果皮。此外,有一種常見於垂掛在樹枝上的小紅果,形狀像黃瓜,帶有一片寬大的黑葉子,也被堆放在幾個圍坐圈的中央。但它們似乎只吮吸果子的汁液,然後在手掌中搓摩並啃掉果蒂。它們看上去好似興高彩烈,甚至彬彬有禮。我們看到很多場合下,坐在最靠近水果堆旁的一位,會將最大最艷的水果拋遞給對方或身邊的同伴,此種情況不在少數。當它們進行野外聚宴或聚會時,總是雙膝跪坐在草地上圍成一圈,雙腳呈三角狀交疊在一起 。出於某種神秘或其它的的原因,它們似乎特別鍾愛這種儀式,因為,我們發現,每個群落和聚會圈在散開前,都會圍成這種形狀,通常其中一位會步入圈中,雙肩舉過頭頂,雙掌合攏,然後聚會中的其它成員也跟著一起向前伸出雙臂,指尖合成一個銳角,這反映出它們屬於一種遵從秩序和從屬關係的生物。

 
虹灣和月亮神殿,1835年8月25日«大陽報»。

8月31日的文章描述這種月球生物:個體外觀「更勝於畫家筆下的天使[7],快樂地在樹林裡採集水果、進餐、飛翔、沐浴、遊蕩於懸崖之巔。儘管它們是這一富饒溪谷中最高等的動物,但也並非唯一的居住者,我們在非常遙遠地方所發現的大部分其他動物,也出現在這裡,至少有八到九種四足動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種高大的白色牡鹿,長著高聳烏黑的鹿角,我們曾見到這種優雅的動物多次蹓近到那些半人類生物的派對旁,瀏覽它們身旁的牧草,沒有出現絲毫恐懼或驚嚇的表現。月球上所有生物間普遍相處和睦,顯然不存在肉食猛獸,這使我們感到倍加欣慰,也更鍾愛我們地球這顆可愛的夜晚伴侶。

此外,月球飛人或至少其中的一部分,能夠進行複雜的建築任務,創造日常生活和藝術品。觀測到的皇冠物體是一座四壁鑲有發光藍寶石和屋頂的神殿[8]

…那是一座正方形的神殿,由發光藍寶石或其他類似的華麗藍石構成,像一顆藍寶石,閃耀著無數金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屋頂是由一種黃色金屬製成,由三部分組成,它根本不像塔狀,而是向中心匯聚,但又被進一步擠壓、扭曲和分裂,代表著始於一顆火星,而後向四面八方狂舞的一團熊熊火焰。它如此充分、完美地展現了自身決非為大自然所創造。透過那些金屬火舌間的縫隙,我們可以窺視到一顆深色的拉絲金屬球,顏色與銅相似,外面部分被火焰覆蓋和環繞,仿佛沒被燃燒和吸收盡的殘渣……。建造它的工匠們想要傳達什麼樣的靈感,描繪一顆被火焰包裹著的球體?是否它們想要訴說遠古曾經發生過的災難,抑或還是預示我們未來將要面臨的災禍?

藍寶石立柱所圍成的神殿內是空的,沒有祭壇,既不祭祀,也不祈禱,可以假定,也許它們信仰的並不是宗教,而是科學,或許這是一座建造世代已久的紀念碑。

最終,作者宣布,由於太陽導致望遠鏡損壞,觀測現已停止[9]。具體起因是:在一整夜觀察後,望遠鏡未被降下放平,導致次日清晨,穿過鏡頭的陽光經透鏡聚焦,在天文台引發火災。通過近一周的搶修,設備被重新修復,但天氣已不利於再觀察月亮。據說約翰·弗里德里希·赫歇爾爵士將他的望遠鏡指向了土星,確定了環繞土星的雙是由兩顆被摧毀的行星碎片所構成,這二顆小天體以前屬於太陽系,在爆炸時被引力聚集到土星巨大的身體周圍,但由於其非凡的自轉速度產生的巨大離心力,使它們不會掉落到土星上。赫歇爾爵士很清楚地發現這些環是由岩石地層組成的,是以前星體的殘餘,處於荒蕪和可怖的混亂狀態,但不乏「山川海洋」痕跡。最後,文章在結尾時允諾,不久後,赫歇爾爵士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將會在下一份官方報告中公布更多驚人的細節[8]

作者身份

編輯
 
唯一一幅已知的理察·亞當斯·洛克肖像

該系列文章的作者被認定是「理察·亞當斯·洛克」(Richard Adams Locke)[10],一名在1835年8月曾為《太陽報》工作的記者。1840年洛克在寫給《新世界周報》的一封信中,講到過是文章的作者[11]。不過,謠言仍未平息,其他人也紛紛參與其中。另外兩位被注意到與此起惡作劇有牽連的人士是:當時在美國旅行的法國天文學家「讓-尼古拉·尼科萊」(Jean Nicolas Nicollet)[10](月球大騙局出現時,雖然他在密西西比州而不在紐約)和文學雜誌《紐約月刊》(The Knickerbocker)編輯「劉易斯·蓋洛德·克拉克」(Lewis Gaylord Clark)。但除洛克以外,沒有證據表明其他人也都是大騙局的作者。 如果洛克確實是這一故事的編造者,那麼其可能的意圖:一是製造一則聳人聽聞的故事,以提高《太陽報》的發售量;其二,嘲諷最近發表的不實天文理論,例如:1942年慕尼黑大學天文學教授弗朗茨·馮·格羅特胡森,曾發表過一篇題為《發現月球居民眾多獨特的痕跡,尤其是他們巨大的建築物》的論文。格羅特胡森稱觀察到月球表面的各種顏色,他認為這些與氣候和植被帶有關。他還注意到一些線條和幾何形狀,覺得這表明了存在牆壁、道路、防禦工事和城市。

但是,洛克諷刺的一個更直接對象,是出版過第一部書後就被封為「基督教哲學家」的「托馬斯·迪克」(Thomas Dick)[12]。迪克曾計算出太陽系包含有21891974404480(21兆9000億)名居民,事實上,據他統計,僅月球上就有42億居民[13]。他的著作在美國非常流行,崇拜者中不乏像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這樣的傑出知識分子[14]

反響與效應

編輯

據傳 ,《太陽報》的發行量因這一惡作劇而急劇上升,並且比以前永久性地擴大了,由此《太陽報》成為了一份成功的報紙。但這場惡作劇在報導過程中對太陽報發行量所起的作用事實上被誇大了。故事發表後的數個星期里,並沒有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甚至在更往後,報紙的發行量也沒有出現減少 [15]

起初,赫歇爾被這一惡作劇逗樂了,他指出自己真正的觀察永遠不會令人興奮,但後來在那些認為惡作劇問題很嚴重人的一再追問下,也變得十分惱怒。

埃德加·愛倫·坡聲稱該故事是抄襲他早先的《漢斯·普法爾無與倫比的冒險》,當時故事的編輯就是理察·亞當斯·洛克。後來,愛倫·坡在同一家報紙上發表過《氣球-騙局》 [16]

在洛克的故事發表前兩個月,即1835年6月下旬,愛倫·坡就在《南方文學信使》一篇題為《漢斯·普法爾-一個故事》(後又重改為《漢斯·普法爾無與倫比的冒險》)中就發表了自己的《月亮大騙局》。1835年9月2-5日《紐約紀錄》曾轉載過該則故事,標題為《月球發現,漢斯·普法爾男爵非凡的空中航行》。愛倫·坡描述了一趟乘坐熱氣球前往月球的航行,在那裡,普法爾在月球上與月球人生活了五年,並把一位月球人帶回了地球。由於文章敘述的諷刺和滑稽語調,愛倫·坡的《月亮大騙局》故事並不太成功,這就為洛克留下了機會並搶走他的風頭。1846年,愛倫·坡在發表於《戈迪夫人雜誌》的系列《紐約文人》中為洛克寫了一篇傳記略。

《月亮大騙局》以及愛倫·坡的「漢斯·普法爾」都在儒勒·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一書中被提及過。

「內森·迪梅奧」(Nate DiMeo')的歷史播客《記憶之宮》就專門為月亮大騙局出過一集名為《太陽下的月亮》專輯[17]

月球的爭論

編輯
 
1856年通過羅斯勳爵望遠鏡看到的月球

十九世紀末,有關宇宙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以及作為特例-月球生命的爭議,隨著觀測天文學的發展,似乎已不再僅僅是一種純推測性的假設。

事實上,具有信念的康德-拉普拉斯假說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恆星行星系的形成規律與我們相類似,化學成分的一致性也支持太陽系其他天體上存在類似地球生命的假設。如果說過去的天文學家是根據造物主的仁慈來這樣推定的[18],那麼在現代,行星表面可見的色澤變化、顯現和消失的斑塊,通常被解釋為是所假想月球居民智能活動的表現,最後在月球上觀察到的結構都是合理的形式。

例如,約翰內斯·克卜勒相信月球隕石坑是人為的,並且是月球居民的城市(「胞胎」)[19]

被假託為月球大發現的威廉·赫歇爾也認為月球上有人居住,1780年,他在寫給皇家天文學家內維爾·馬斯基林信中說:「毫無疑問,月球上的生命必須以這種或另一種形式存在……」 ;皮埃爾·伽桑狄認為,月球上的條件不適合地球生命,因此,居住在那裡的生物組織形式必然不同於地球,柏林天文台台長約翰·波得也持同樣的觀點[18]

但是,如果這些最初的假設純粹是推測性的,尤其是波德,他是以造物慈悲的前提出發的。約翰·希羅尼穆斯·施羅特則在他十八世紀晚期的著作中,報告了對月球大氣、道路、綠地、運河,甚至城市的觀測,並描述了月表顏色的變化,他認為這與植被和所出現的雲、霧以及代表有工業活動的煙有關[19]

1824年,慕尼黑大學天文學教授弗朗茨·馮·格羅特胡森發表了一篇論文,他把月表顏色變化與植被聯繫起來,並聲稱觀察到了道路和城市[20]

他的觀點完全或部分被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採信;維也納天文台台長約瑟夫·約翰·馮·利特羅(Johann Josef Litrov)以及海因里希·奧伯斯曾認真討論過與月球居民勾通的可能性。例如,有人提議在西伯利亞挖掘巨大的幾何圖形溝渠,在裡面注滿煤油後點著燃燒。這一討論曾發表在愛丁堡《新哲學期刊》上,可能引起了洛克的注意,並成為他靈感的主要來源[18]

然而,1834年的新觀察表明,月球上很可能沒有大氣,因此,它上面也不可能存在任何生物。這一觀點得到了支持,尤其是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的擁護。但《自然神論》的支持者們卻依據以下簡單結論來捍衛他們的主張,他們認為將地球視作被死星環繞的唯一一座生命孤島與上帝的意圖和憐憫相違背,此類事實沒有說服力。在認識到貝塞爾結論的真實性後,他們仍然堅信月球上存在生命,只是與地球生物截然不同。

參見

編輯

備註

編輯
  1. ^ Maliszewski, Paul. "Paper Moon," Wilson Quarterly. Winter 2005. p. 26
  2. ^ Locke J. GREA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LATELY MADE BY SIR JOHN HERSCHEL, L.L.D. F.R.S. &c.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From Supplement to the Edinburgh Journal of Science). Sun (New York). 1835, (8月25日,星期二,早晨)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5). 
  3. ^ Locke J. GREA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LATELY MADE BY SIR JOHN HERSCHEL, L.L.D. F.R.S. &c.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From Supplement to the Edinburgh Journal of Science) (newspaper) (Wednesday Morning August 26) Sun. New York. 1835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5). 
  4. ^ Locke J. GREA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LATELY MADE BY SIR JOHN HERSCHEL, L.L.D. F.R.S. &c.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From Supplement to the Edinburgh Journal of Science) (newspaper) (Thursday Morning August 27) Sun. New York. 1835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9). 
  5. ^ Locke J. GREA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LATELY MADE BY SIR JOHN HERSCHEL, L.L.D. F.R.S. &c.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From Supplement to the Edinburgh Journal of Science) (newspaper) (Friday Morning August 28) Sun. New York. 1835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9). 
  6. ^ Cosmic Err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Smithsonian magazine, December 2010
  7. ^ Locke J. GREA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LATELY MADE BY SIR JOHN HERSCHEL, L.L.D. F.R.S. &c.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From Supplement to the Edinburgh Journal of Science) (newspaper) (Saturday Morning August 29) Sun. New York. 1835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9). 
  8. ^ 8.0 8.1 Locke J. GREA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LATELY MADE BY SIR JOHN HERSCHEL, L.L.D. F.R.S. &c.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From Supplement to the Edinburgh Journal of Science) (newspaper) (Monday Morning August 31) Sun. New York. 1835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9). 
  9. ^ Gunn, James E.; Asimov, Isaac. Alternate world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5: 51. ISBN 0-89104-049-8. 
  10. ^ 10.0 10.1 They Formed A Pair. The Deseret Weekly (Salt Lake City, UT: Deseret News Publishing Company). May 13, 1893: 665 [June 2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11. ^ Goodman, Matthew. The Sun and the Mo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8: 274. ISBN 978-0-465-00257-3. 
  12. ^ The Christian Philosoph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 ^ Dick, Thomas. Celestial Scenery; or, The Wonders of the Planetary System Displayed: Illustrating the Perfections of Deity and a Plurality of Worlds (PDF). Philadelphia: Edward C. Biddle. 1845: 276–277 [First published London 1837; New York 1838] [August 18, 2013]. 
  14. ^ The Day in History: New York Sun Publishes "The Great Moon Hoax" (1835). [2010-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7) (英語). 
  15. ^ Falk, Doris V. "Thomas Low Nichols, Poe, and the 'Balloon Hoa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lected in Poe Studies, vol. V, no. 2. December 1972. p. 48
  16. ^ The Great Moon Hoax – History in the Headlines. [201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17. ^ DiMeo, Nate. Episode 24: The Moon in the Sun. The Memory Palace (Podcast). WordPress. January 13, 2010 [Ma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9). 
  18. ^ 18.0 18.1 18.2 Michael J. Crowe. The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bate, 1750 - 199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18-08-04]. ISBN 0-486-4067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4). 
  19. ^ 19.0 19.1 Arkhipov, Alexey Viktorovich. I. Kepler describes the lunar settlements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Secrets of the Moon».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1). 
  20. ^ Franz von Gruithuisen. 2- Über einige neu entdeckte reguläre Bildungen auf der Mond-Oberfläche etc. vom Herrn Prof. Dr. Gruithuisen in München (Journal) Berliner astronomisches Jahrbuch. Berlin: 236. 1825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4). 

參考文獻

編輯
  • Evans, David S. "The Great Moon Hoax," Sky & Telescope, 196 (September 1981) and 308 (October 1981).
  • Goodman, Matthew, The Sun and the Moon: The Remarkable True Account of Hoaxers, Showmen, Dueling Journalists, and Lunar Man-Bats in Nineteenth-Century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8) ISBN 978-0-465-00257-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