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异 (南朝)

南朝梁官员(483—549)

朱异(483年—549年2月16日),表字彥和吳郡錢唐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南朝梁時代大臣,他在梁武帝老年頗受信任。史家批評他貪腐奸詐,是梁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生平

編輯

朱异的父親朱巽之以義烈知名,官至南朝齊江夏王參軍、吳平縣令。朱异年輕時,涉獵文史,兼通雜藝博弈書算。503年,在他21歲的時候,被梁武帝的宰相沈約面試,給沈約很深的印象。當時年滿24歲才能為官,他21歲被破格提拔為揚州議曹從事史。那年,梁武帝召朱异入直西省,兼太學博士。梁武帝自講《孝經》,命朱异執讀。轉任尚書儀曹郎、中書通事舍人、鴻臚卿、太子右衛率、加員外常侍。524年,梁武帝北伐,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彭城降梁,梁武帝懷疑,朱异認為元法僧不是詐降,建議梁武帝接受。梁武帝參與機密的大臣周捨去世,朱异為梁武帝參掌機密。辦公不暫停筆,頃刻之間,諸事便了。535年,侍中徐勉去世,朱异雖無侍中之名,但有侍中之實。朱异雖有能力但非常貪婪,經常接受大量的禮物,將行賄的人推薦給梁武帝。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評價朱异:

徐勉周舍既卒,當權要者,外朝則何敬容,內省則朱异。敬容質愨無文,以綱維為己任;异文華敏洽,曲營世譽:二人行异而俱得幸於上。异善伺候人主意為阿諛,用事三十年,廣納貨賂,欺罔視聽,遠近莫不忿疾。園宅、玩好、飲膳、聲色窮一時之盛。每休下,車馬填門。

547年,東魏(在華北接替北魏)將領侯景,在高歡死後不願臣服高歡的兒子高澄,獻出他統領的淮河黃河之間的十三個州給梁朝。梁武帝對是否接受了侯景的投降猶豫不決,怕失去了與東魏長久和平的局面。朱异看出了梁武帝擴張領土之心,積極勸說梁武帝接受侯景。但侯景和梁武帝的侄子貞陽侯蕭淵明率領支援的軍隊,都被東魏將領慕容紹宗擊敗。蕭淵明被俘,侯景的領地也全屬東魏。梁武帝以侯景為南豫州(今安徽中部)刺史。朱异建議和東魏講和。侯景十分擔心,他向朱异送禮,請朱异停止議和建議。朱异收禮但是沒有代為請求。同時,梁武帝的侄子鄱陽王蕭範提醒朝廷侯景準備謀反,但是朱异不以為然。不久,侯景懷疑他被出賣了,他偽造了高澄給梁武帝以蕭淵明換侯景的書信。朱异認為侯景沒有异動,勸梁武帝接受高澄的條件。侯景得知大罵吳兒老翁薄心腸。於548年反梁,宣稱清除奸臣朱异、徐麟、陸驗、周石珍。這時,朱异也沒有意識到侯景的危險,將軍羊侃建議一定阻止侯景過長江,朱异不以為然,梁武帝什麼都沒有做,侯景很容易就渡過長江,兵圍梁都建康

圍城期間,侯景再次強調他是為討伐朱异而起兵。梁武帝問皇太子蕭綱,侯景所稱的朱异的罪責是否屬實,蕭綱說確實屬實,但不同意梁武帝問罪於朱异,因為這樣只會助長侯景的威勢。朱异因此被赦免,他又參與城防,寫信給侯景請他停止攻城,但無任何效果。侯景的將領范桃棒表示要殺死侯景降梁,朱异非常支持,蕭綱認為是詐降,沒有支持范桃棒。不久,侯景得知,殺死了范桃棒。

建康居民認為侯景之亂就是朱异的貪腐導致的。朱异又愧又懼,重病纏身,於549年去世。梁武帝贈侍中、尚書右僕射。不久後,建康陷落,南朝梁的朝政被侯景控制。

家庭

編輯

八世祖

編輯
  • 朱均,東漢鴻臚卿,逃避董卓之亂遷居江東,定居於吳郡錢唐縣[1]

父母

編輯

妻妾

編輯
  • 濟陽江氏,南梁奉朝請江法成姐妹,戎昭將軍、通直散騎侍郎、南津校尉、義子江子一姑姑[2][3]
  • 袁氏,朱干生母[1]

子女

編輯
  • 朱肅,長子,南梁國子博士
  • 朱閏,次子,南梁司徒掾
  • 朱干,第七子,袁氏所生,北周齊王宇文憲府屬,追贈司成大夫、楊州刺史[1]
  • 朱斐,第八子[1]
  • 朱氏,嫁隋朝儀同三司、太子內舍人、歷城侯明克讓[4]

評價

編輯
  • 《資治通鑑》評價朱异:「异善伺候人主意為阿諛,用事三十年,廣納貨賂,欺罔視聽,遠近莫不忿疾。園宅、玩好、飲膳、聲色窮一時之盛。每休下,車馬填門。」
  • 《梁書·朱异傳》評價朱异:「异居權要三十餘年,善窺人主意曲,能阿諛以承上旨,故特被寵任。曆官自員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自右衛率至領軍,四職並驅鹵簿,近代未之有也。异及諸子自潮溝列宅至青溪,其中有臺池翫好,每暇日與賓客遊焉。四方所饋,財貨充積。性吝嗇,未嘗有散施。」
  • 日本《平家物語》將趙高王莽、朱异、安祿山稱為中國歷史上誤國的四大奸臣。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流寓周隋的南朝士人交往图卷——新出隋开皇八年<朱干墓志>笺证》,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04期), 2014年, (04期): 83–92 
  2. ^ 《梁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七》:其姑夫右衛將軍朱异,權要當朝,休下之日,賓客輻湊,子一未嘗造門,其高潔如此。
  3. ^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其姑夫左衛將軍朱异權要當朝,休下之日,賓客輻湊。
  4. ^ 劉文編著. 《陕西新见隋朝墓志》.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8.01: 43–45. ISBN 978-7-5518-1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