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臺灣)
李松林(1907年1月28日—1998年7月13日),又被稱為松林師。出生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為臺灣民族工藝木雕藝師。李松林長年從事臺灣傳統廟宇木雕工藝,並曾受邀為臺灣各地教堂製作西洋宗教主題儀式用具,晚年走向藝術創作並培育藝生,致力於臺灣木雕工藝傳承。他於1985年獲頒首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9年獲教育部評定為「重要民族藝術藝師」。[1]
生平
編輯李松林出生木雕世家,曾祖父李克鳩於清道光年間(1829-1831)應邀參加鹿港龍山寺重修,自福建永春家鄉渡海來臺,從此定居鹿港。在家族傳統子承父業耳濡目染的影響下,12歲正式隨二伯父李世順學習木雕;至14歲時已經集小木作、木雕刻花兩門技藝於一身;16歲參與家族承攬鹿港辜家的家具案桌雕刻製作,成為李松林藝業起始。[2]:1003-100418歲時即與堂兄李煥美以「師傅頭」的身份,領修鹿港天后宮木雕工事,先後持續四年,奠定日後「松林師」在臺灣木雕界的名聲。[3]
李氏木雕手藝精微細緻,多受廟宇請託,曾先後在彰化員林福南宮、彰化鹿港龍山寺、雲林元長鄉鰲峰宮、苗栗通霄媽祖廟、新北巿三峽祖師廟、彰化鹿港威靈廟、臺中巿南區醒修宮、臺中孔廟、彰化埔鹽四聖宮等留下相關木雕作品。[4]李氏作為傳統民間工藝匠師,木雕創作主題的特點多與常民生活想望相符,多數取材自民間戲曲、小說故事等來源,常以「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形式,達成祈求平安、趨吉避凶、社會教化等功能。[5]:87
在李松林的木雕生涯中,亦曾受邀為臺灣各地教堂製作案桌及耶穌基督像的特殊經歷,例如:承製臺灣天主教友呈獻羅馬教宗若望廿三世加冕禮物祭臺及聖體龕、臺北萬華天主教堂祭臺及聖體龕、彰化鹿港天主教堂祭臺及聖體龕、彰化溪州天主教堂祭臺神龕、彰化田中修女院祭臺、南投鹿谷天主堂祭臺、耶穌十四苦路浮雕像等,一方面顯示李氏的木雕創作能力,不以傳統臺灣民間藝術主題為限;另一方面亦見證1960年代天主教在臺灣的興盛發展,教堂宗教器物採取與臺灣傳統結合的裝飾設計為特色。[2]:1006-1007[6]
李松林晚年,約70歲以後逐漸走向純藝術家雕刻創作,作品多以圓雕為主,參酌傳統匠師流傳的造型,再加上個人的創意,著重實際人體比例,或是日常生活趣味,由傳統功能實用性走向藝術欣賞,成為李氏木雕藝術風格的代表。[4]李松林於1998年逝世,他的作品從傳統寺廟到西式教堂,不論小木作、雕花、裝飾物、藝術品,皆體現出其紮實的工藝技術與創作能力。[1][4]
傳承
編輯李松林於1985年獲教育部頒發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9年再獲教育部評定為「重要民族藝術藝師」。[7]:171991年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受教育部委託開課傳徒,以傳習李氏雕刻傳統技藝。自1991年7月至1994年6月為時三年,招收藝生四名包括:黃椿樣(1955-)、黃國書(1958-)、陳銘松、施明旺,為民族藝術傳承貢獻心力。此外,李氏幼子李秉圭(1949-)傳承家族雕刻事業,並在父親指導下創作,促使李氏嚴密華麗風格的木雕技藝,得以傳徒授業與家族承襲並行。其子李秉圭的木雕創作融合「傳統」與「創新」,作品中可見父輩技藝的傳承與其個人轉化,使作品具個人特色。[7]:19-20[8]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李松林.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3-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中文).
- ^ 2.0 2.1 李, 昭容. 從工匠到藝師:探究傳統藝師李松林之成就歷程. 興大人文學報. 2004-06, (34): 997-1034.
- ^ 國立歷史博物館. 《民族藝師: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 臺北巿: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5.
- ^ 4.0 4.1 4.2 王耀庭. 《木雕:李松林藝師》. 臺北巿: 教育部. 1995.
- ^ 李, 秉嶽; 李, 秉業; 王, 耀庭 (編). 李松林木雕選集. 彰化縣: 松林藝術雕刻中心. 1989.
- ^ 邱士華. 《木雕•暢意•李松林》. 臺北巿: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5.
- ^ 7.0 7.1 王, 耀庭. 李松林、李秉圭木雕家族的傳承與時代. 傳藝雙月刊. 2013-04-01, (105): 16-25.
- ^ 藝術家專區-李秉圭. 彰化縣文化局. [2023-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