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兵營
36°04′41″N 120°20′45″E / 36.07806°N 120.34583°E 毛奇兵營(德語:Moltke-Kasernen),又譯毛爾提克兵營,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登州路77號海軍大院內,是駐青德軍於1905-1909年間建設的一座兵營建築群,也是德軍繼伊爾蒂斯兵營和俾斯麥兵營之後在青島建設的第三座永久性兵營。整個建築群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但目前僅餘部分營房[1][2]。
毛奇兵營舊址 | |
---|---|
毛奇兵營全景,德占時期明信片 | |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登州路77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近代 |
編號 | 第七批 |
認定時間 | 2005年2月5日 |
建築歷史
編輯德軍兵營
編輯1897年11月14日,德軍占領青島。1898年1月26日,一批衛戍部隊乘達姆施塔特號蒸汽船到達青島,並於同年6月13日組成海軍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3]。海軍第三營到達青島不久,便先後派兵進駐膠州、即墨、高密、沙子口等青島周邊市鎮要地。義和團運動期間,第三營除赴京津地區參戰部隊外,其他部隊負責鎮壓山東部分地區的義和團、穩定局勢。至八國聯軍之役結束數年後,尚有一連駐紮膠州、五連(騎兵連)駐紮高密[4]。
1905年,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高撤兵善後條款》。駐紮在膠州、高密的德軍兩個連於此後撤回青島。為安置撤回的部隊,膠澳總督府於1905-1906年擴建了俾斯麥兵營,並在台東鎮西南側鄰近啤酒廠處修建了一座新的兵營,以安置自高密撤回青島的第三營五連(5. Kompagnie)。兵營西側鄰近以德國名將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命名的毛奇山(Moltke-Berg,今貯水山),因此被命名為毛奇兵營[5]。
兵營的建設工程由總督府建築師舒備德(Heinrich Schubart)負責監督指導[6]。根據1905-1906年度《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的記載,兵營內已經有一座馬廄和一所武器鞍具車間建成[7]。同時,跑馬場、一幢宿舍樓和一幢辦公樓也已經開工。1906-1907年度,馬場、宿舍樓、辦公樓、火炮庫及車庫相繼完成,I號營房已開工,II號營房也已著手備料的工作。至1908年10月,守衛室已建成,I號營房內部裝修接近完成,II號營房的屋頂也接近完成[8]。兵營各設施至下一年度已竣工,同時準備繼續擴建,建設隔離馬廄和第二座車間[9]。兵營建成後,除了第五騎兵連外,海軍第三營的機槍連和海軍野戰炮兵連(Feldbatterie)也相繼入駐該營[5][10]。
1914年至1938年
編輯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在德軍三大兵營中,毛奇兵營與德國守軍前線的五大步兵堡壘距離最近,便於戰時支援,因此成為兵員中轉站及前線士兵的休整場所。10月31日,日軍發起總攻,毛奇兵營遭到炮火轟炸,建築受損嚴重。11月7日,德軍投降,日軍於16日完全占領青島。該兵營於11月20日改名為若鶴兵營(毛奇山亦改名為若鶴山),為日軍所使用[2][10][11]。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山東各地士紳於1924年2月籌資開辦的私立膠澳中學(1950年代至今為青島一中)將該處作為校舍使用,同年10月,兵營為北洋陸軍所占用,膠澳中學遷往原德軍伊爾蒂斯兵營址[2][10][11]。
1933年,沈鴻烈就任青島市長。同年8月,沈鴻烈將其創辦的葫蘆島軍校遷到此地,改名青島海軍學校。1937年11月,青島海軍學校因抗戰內遷[2][10][11]。
1938年後
編輯1938年1月,日軍再次占領青島並占用兵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兵營曾先後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與國軍所使用[2][10][11]。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進駐青島,毛奇兵營舊址仍為部隊所使用。1950及1960年代,毛奇兵營曾先後成為多所海軍院校的校址。1952年6月8日,解放軍海軍聯合學校第二分校自南京遷至此處,後遷往湛山大路26號。1952年7月成立的海軍政治幹部學校亦曾設於此處。1953年3月20日,第四海軍學校(後改稱海軍潛水艇學校)在此處成立,1954年9月遷至浮山所附近的湛流幹路23號(今山東路10號)[12][13][註 1]。
該址現仍為海軍軍產,有時被稱為「登州路海軍大院」或「北航大院」,部分為北海艦隊航空兵後勤部隊所使用[14]。2005年,該建築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儘管如此,該建築群多次被使用單位破壞,多座主要營房已被拆除[14][15]。
建築特色及保護狀況
編輯初建時的毛奇兵營坐落於毛奇山(Moltke-Berg,今貯水山)東麓、伊爾蒂斯山(Iltis-Berg,今太平山)北麓,位於台東鎮與啤酒廠之間,大門朝向西北,臨穆勒上尉街(Hauptmann-Müller-Straße,今登州路)[7]。整個建築群由兩座營房、一座禮堂、兩座馬廄及若干輔助建築組成,大小建築共十餘棟,建築群規模相對於俾斯麥兵營與伊爾蒂斯兵營較小。各建築的外立面裝飾風格與前兩者具有極大不同,前兩者外立面裝飾性較強,毛奇兵營則大大簡化外立面裝飾,放大實用性。在前兩者出現的山花、塔樓、敞廊、壁柱等裝飾元素在此均未出現,而僅使用花崗岩窗套及磚拱作為裝飾[5]。
相對於其他兩座兵營,毛奇兵營目前的保護狀況較差。原本十餘棟營房如今僅剩七棟,另有一棟殘缺不全。其中位於建築群南端的I號、II號營房外牆面均被貼上瓷磚,花崗岩石基被紅色油漆覆蓋,II號營房的正門也被改建,其南側已擴建出新的建築。北側臨登州路的一座馬廄被截成兩段,作為門房使用。原本作為門房的守衛室被平房包圍。臨登州路的禮堂南側已被改建,其北半部分被租給臨街小餐館使用[14][15]。
禮堂與I號、II號營房之間原本有三棟並排的營房,僅剩中間一棟。其中北側一棟已於2000年被拆除改建幼兒園,南側一棟於2011年10月30日上午被完全拆除以建造籃球場。後者被拆除時,毛奇兵營已成為市級文保單位,但年久失修。海軍負責人對此表示,文物部門將毛奇兵營列入文保單位並未經過軍方同意。由於涉及軍產,本地主流媒體均不敢報導此事[14][15]。
兵營東側的長營房(可能為馬廄)原為單層,現已擴建為雙層。西側長營房(可能為馬廄)北端已於1990年代拆除建居民樓,南端已面目全非。2015年9月10日,西側長營房中段被發現正在拆除,該址現殘留營房南端,中段僅剩一小段房屋、一側牆壁和碎磚瓦[15]。
毛奇營房
編輯毛奇營房(Moltke-Baracken)位於貯水山東坡,毛奇兵營及啤酒廠以西,原址在今登州路38號青島大學醫學院松山路校區及登州路44號青島市盲校。該建築群大部分為一些臨時平房,自1899年便已存在,但早期沒有特定名稱,在地圖上僅以「臨時棚屋」(Baracken)標註[16]。後亦冠以「毛奇」之稱。該營房曾為海軍第三營工兵連駐地。1914年11月10日,膠澳總督府末代總督麥維德與日軍司令官神尾光臣中將在此會面[10][11][17]。該營房後改名為「若鶴廠舍」,日軍臨時鐵道聯隊第三大隊駐紮於此,同時在此設立臨時俘虜收容所。1932年,青島市政府利用營房南端部分房屋開設青島盲童學校,即今青島市盲校的前身。1940年代,該建築群大部分建築拆除,原址建設青島第三日本國民學校。青島市盲校校舍內的部分德占時期營房建築保存至1949年後,現亦已不存。
相關條目及外部連結
編輯圖集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俾斯麦兵营和毛奇兵营一豪华一简陋. 城市信報. 2013-09-03 [2017-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3).
- ^ 2.0 2.1 2.2 2.3 2.4 魯海. 《人文青岛丛书:老楼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00447.
- ^ Aufstellung des III. Seebataillons. Geschichte der Marine-Infanterie (1675-1919).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 ^ Adress-Buch des deutschen Kiautschou-Gebiets 1902 (PDF). Verlag von Otto Rose, Tsingtau. 1902-09-08 [2017-07-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1-27).
- ^ 5.0 5.1 5.2 寻访德国三大兵营的前世今生. 2010-11-12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 ^ Schubart, J. Heinrich F. (1878-1955) – Dr.-Ing., Architekt und Ministerialdirigent. Dr. Helga Landau. 2017-05-01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9).
- ^ 7.0 7.1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5-1906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7-1908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8-1909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毛奇兵营:胶澳中学和青岛海军学校都曾在此办学. 青島日報. 2016-04-12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毛爾提克兵營:日德最後一戰. 張帆. 青島日報. 2016-12-27 [2017-07-23].[永久失效連結]
- ^ 上世纪50年代,潜水艇学校是这样在青岛从无到有的. 青島日報 齊魯網. 2017-07-22 [2018-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 ^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军事志·驻军与军事机构·人民军队·军事院校. 山東省情網.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14.0 14.1 14.2 14.3 毛奇兵营旧址一德式营房建筑近日被拆毁. 2011-11-01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 ^ 15.0 15.1 15.2 15.3 毛奇兵营发现百年老瓦. 2017-04-01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 ^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0-1901年度.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柏林國家圖書館. 1901-10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三船寫真館, 日独战役青岛名所写真帖,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