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1123年—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饒州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人,洪皓第三子。南宋名臣,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以筆記容齋隨筆》、《夷堅志》聞名於世。

生平

編輯

宣和五年(1123年)生,南宋名臣洪皓第三子。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邁年僅七歲,隨兄洪适洪遵攻讀,「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趙與旹有言「知古者莫如洪景盧」[1]。十歲時,隨兄洪适避亂,嘗往返於秀州、饒州二州之間。紹興十五年(1145年)進士,授兩浙轉運司。受秦檜排擠,出京為福州教授。累遷吏部郎兼禮部郎。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左司員外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遣左監軍高忠建來告登位且議和,洪邁為接伴使,充賀登位使,出使金國,「自旦及暮,不給飲食,三日乃得見」,洪邁熬不過,屈節稱臣。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洪邁扣留,左丞相張浩以為不可,乃遣還。殿中御史張震彈劾邁「使金辱命」,罷歸家居[2]

隆興元年(1163年),知泉州乾道二年(1166年),知吉州,入京為起居舍人。乾道三年(1167年),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乾道六年(1170年),知贛州淳熙二年(1175年),知婺州,興修水利 。特遷敷文閣待制。淳熙三年(1176年),建議許浦開河三十六里,梅里築二大堰;又建議建造多槳底平船,召募瀕海富商入船予爵,招善操舟者以補水軍。同年以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拜翰林學士紹熙元年(1190年),進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紹熙二年(1191年),上章告老,進龍圖閣學士。不久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嘉泰二年(1202年)卒,年八十[3]。贈光祿大夫,諡文敏。

著作

編輯

洪邁二十歲即潛心於《夷堅志》之編撰,至死方休。其他著作包括《容齋隨筆》五集、《四朝國史記》、《欽宗紀》等。編有《萬首唐人絕句》。洪邁著作《經義考》,其中的觀點之一堅持看不起《逸周書》的偏見:「周書今七十篇,殊與尚書體不相類,所載事物亦多過實,無所質信。」

注釋

編輯
  1. ^ 謝三賓《容齋隨筆》二集自序
  2. ^ 羅大經《鶴林玉露》曰:「景盧素有風疾,頭常微掉,時人為之語曰:『一日之飢禁不得,蘇武當年十九秋。傳語天朝洪奉使,好掉頭時不掉頭』」。
  3. ^ 《宋史》未載卒年。錢大昕《洪文敏公年譜》載其八十歲卒。《容齋續筆》卷三《栽松》詩條言乾道五年年四十七。

參考

編輯
  • 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 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載《幼獅學報》第三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