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金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12月24日) |
三溴化金(又稱溴化金)是深紅色至黑色的晶體[2][3][4],化學式 AuBr3,主要以二聚體Au2Br6存在。[3][4][5]
溴化金 | |
---|---|
IUPAC名 Gold(III) bromide 三溴化金 | |
別名 | 溴化金 三溴化金 |
識別 | |
CAS號 | 10294-28-7 |
PubChem | 82525 |
ChemSpider | 9548892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OVWPJGBVJCTEBJ-DFZHHIFOAK |
ChEBI | 30079 |
性質 | |
化學式 | AuBr3 |
莫耳質量 | 436.69 g·mol⁻¹ |
外觀 | 深紅至黑色晶體 |
熔點 | 97.5 °C |
溶解性(水) | 微溶[1] |
危險性 | |
NFPA 704 | |
相關物質 | |
其他陰離子 | 三氟化金 三氯化金 |
其他陽離子 | 一溴化金 溴化銀 二溴化鉑 溴化汞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歷史
編輯對金的鹵化物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至19世紀中葉時期,當時的主要研究人員為Thomsen、Schottländer和Krüss。[6][7][8][9]
結構
編輯Au2Br6的結構與其它Au(III)的鹵化物(例如三氯化金)的二聚體相似,中心的金原子呈平面正方形分子構型,Br-Au-Br鍵角約為90°。[4][5]
對假想的三鹵化金分子計算指出其結構會因姜-泰勒效應而有所變化。譬如,三溴化金無論在三氟化金還是在三氯化金保持著兩長一短的金的鹵化物分子綁定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一個長和兩個短的金和溴分子身份綁定。[5]此外,金的三價化合物(特別是金的三價氯化合物和三價氟化合物)的金元素原子的周圍,並不展示出它的相同協調性。雖然在後者的配合物中展現出呈T字形的構造,但前者的化合物隨著越來越多的Y字形和T字形的動態平衡構造存在而不能展示出T字形的構造性。雖然這種構造性的不同之處可以歸結於姜泰勒效應的結果,但尤其如此,與在π後金原子的配合基綁定減少相比,這個π後金原子與氯原子和氟原子的配合基綁定是能找到的。也就是被解釋為這個π後配合基綁定的減少,是比金的三價氯化合物和三價氟化合物更不穩定。[5]
化學性質
編輯性質屬性 | 數值 |
---|---|
氫鍵(負離子) | 0 |
氫鍵(正離子) | 0 |
幾何分子結構 | 0 |
分配係數[10] (ALogP) | -7,3 |
溶解性[11] (logS, log(mol/L)) | 5,2 |
極性表面積[12] (PSA, Å2) | 163,7 |
製備
編輯三溴化金在通常的合成製備方法如下: 金在過量的溴混合,加熱至140°C的情況下進行化學反應:[2]
- 2 Au + 3 Br2 → Au2Br6
或者是 利用化學的複分解反應,用三氯化金和氫溴酸化合,也能成功製備三溴化金:
- Au2Cl6 + 6 HBr → 6 HCl + Au2Br6
化學反應
編輯中性單體的AuBr3,既在其它金的三價化合物種類呈現中性狀態,又不會在氣體場合下且配位數為3時,不會受到優待而孤立。[14][15]三價金展示出的方形平面占了一個主導地位,相當於配位了一個推薦的第四平面位置。[4]
具體來說,在金的三價化合物溶液中,都有添加第四個配合基的趨勢。[14][15]就拿三氯化金來說,這是常見的三溴化金的水合物——AuBr3⋅H2O,中間的金原子展示出一個第四平面位置,即使這個無水化合物,也能展示出一個三平面的狀態。
另一種情況的是,如果在第四平面沒有任何附加的原子情況,金的三溴化合物會事先與鹵素橋接二聚化並複雜寡聚體化[14]
- 2 AuBr3 → Au2Br6
例如三氯化金,三溴化金是用酸形成更多種複雜的形態。[15]例如,與氫溴酸反應的情況下,這個平面會溶解且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該金屬化合酸就會形成。[4]
- HBr (aq) + AuBr3 (aq) → H+AuBr4− (aq)
用途
編輯化學催化劑
編輯三溴化金是經常用於催化劑的用途,但其中一個最感興趣的用途是——它能在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內用到。具體地說,這個化合催化劑的在enynal單位的作用情況下,與羰基化合成一個六邊形化合的循環物。[16]
另外的催化劑用途是,一溴化金與炔丙基鹵醇產生親核取代反應而製備。在此反應中,AuBr3是充當著炔丙基鹵醇的催化劑。[17]
三溴化金可以用於測試氯胺酮的試劑用途。[18]
準備一些啡黃色的0.25% AuBr3 0.1mol的NaOH溶液,滴兩滴在碟子上,然後添加少量的氯胺酮。混合起來後等待大概1分鐘,溶液將會變成深紫色。當他轉暗時等待大概兩分鐘,這些混合溶液將會呈現出黑紫色的顏色狀態。
對乙醯氨基酚、抗壞血酸、海洛因、乳醣、甘露醇、嗎啡和蔗醣或其他含有苯酚和羥基、氫氧基組合的化合物這些東西都會使三溴化金試劑從原本的啡黃色溶液變成紫色溶液。通常發現,沒有在氯胺酮結合的同時,就有同一顏色的變化。從最初變為紫色的原因是由於在金和氯胺酮這兩種組合物的類型的性質關係,而導致這種(從紫色至暗紫色)顏色變化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確。但可能是由於氧化還原反應作用的關係,仍然能生產少量的膠狀金。[18]
毒性
編輯該物質與其他金屬和酸根離子結合的化合物一樣,如果長期接觸三溴化金的話,會出現特定性的過敏性皮炎和濕疹。而這些主要表現在手、前臂和臉中的常見丘疹現象。[19].
參考
編輯- ^ Gold(III) bromide 99.999% trace metals. Sigma Aldrich. Sigma Aldrich. [27 Ma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 2.0 2.1 2.2 Macintyre, J. E. (ed.) Dictionary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hapman & Hall: London, 1992; vol. 1, pp. 121
- ^ 3.0 3.1 Greenwood, N.N.; Earnshaw, A.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Butterworth-Heineman: Oxford,1997; pp. 1183-1185
- ^ 4.0 4.1 4.2 4.3 4.4 4.5 Cotton, F.A.; Wilkinson, G.; Murillo, C.A.; Bochmann, M.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99; pp. 1101-1102
- ^ 5.0 5.1 5.2 5.3 Schulz, A.; Hargittai, M. Chem. Eur. J. 2001, vol. 7, pp. 3657-3670
- ^ Lengefield, F. American Chemical Journal 1901, vol. 26, pp. 324
- ^ Thomsen, J. J. prakt. Chem. 1876, vol. 13, pp. 337
- ^ Schottländer, Ann. Chem. (Liebig), vol. 217, pp. 312
- ^ Krüss, G. Ber. d. chem. Ges. 1887, vol. 20, pp. 2634
- ^ Arup K. Ghose, Vellarkad N. Viswanadhan, John J. Wendoloski. Prediction of Hydrophobic (Lipophilic) Properties of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Using Fragmental Methods: An Analysis of ALOGP and CLOGP Method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998-05, 102 (21): 3762–3772 [2019-06-25]. ISSN 1089-5639. doi:10.1021/jp980230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英語).
- ^ I. V. Tetko, V. Y. Tanchuk, T. N. Kasheva, A. E. Villa. Estimation of aqueous solubil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using E-state indices.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01-11, 41 (6): 1488–1493 [2019-06-25]. ISSN 0095-2338. PMID 117495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 ^ P. Ertl, B. Rohde, P. Selzer. Fast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polar surface area as a sum of fragment-based contribu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rediction of drug transport propertie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00-10-05, 43 (20): 3714–3717 [2019-06-25]. ISSN 0022-2623. PMID 11020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0).
- ^ Dell'Amico, D.B.; Calderazzo, F.; Morvillo, A.; Pelizzi, G; Robino, P.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1991, pp. 3009-3016
- ^ 14.0 14.1 14.2 Schwerdtfeger, P. J. Am. Chem. Soc. 1989, vol. 111, pp. 7261-7262
- ^ 15.0 15.1 15.2 Schwerdtfeger, P.; Boyd, P.D.W.; Brienne, S.; Burrell, K. Inorg. Chem. 1992, vol. 31, pp. 3411-3422
- ^ Asao, N.; Aikawa, H.; Yamamoto, Y. J. Am. Chem. Soc. 2004, vol. 126, pp. 7458-7459
- ^ Georgy, M.; Boucard, V.; Campagne, J. J. Am. Chem. Soc. 2005, vol. 127, pp. 14180-14181
- ^ 18.0 18.1 Sarwar, Mohammad. A New, Highly Specific Color Test for Ketamine. The Microgram.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201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7).
- ^ Лазарев Н. В. Вредные вещества в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Л., «Химия», 1977, т. III, с.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