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1][2]hemolytic-uremic syndrome,HUS)又稱溶血尿毒症候群[3][4],是一組由於溶血性貧血而引發的急性腎損傷血小板數量下降症候群。病因不明,發病者多見於但不僅限於嬰幼兒。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患者體中的Schizocyte
類型腎病變疾病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血液學
ICD-113A21.2
ICD-10D59.3
ICD-9-CM283.11
OMIM235400
DiseasesDB13052
MedlinePlus[1]
eMedicineped/960
MeSHD006463
Orphanet2134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這一症候群最早於1955年定義。2011年,此症候群由於大腸桿菌O157:H7型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德國爆發,並波及歐洲。截止至2011年6月3日已有53人因此死亡。

參考

編輯
  1. ^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2. ^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繁體中文)
  3. ^ 袁小鵬,焦偉華,高偉. 腎移植術後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國際泌尿系統雜誌,2006,26(01):80-83. DOI:10.3760/cma.j.issn.1673-4416.2006.01.025
  4. ^ 有關臨床醫師建議將所有溶血尿毒症候群列為法定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4-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