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五代十國)
燕(895年—913年),是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的半獨立政權,屬於原河朔三鎮的幽州鎮之地,由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開創,故地位於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區北部至遼西一帶。傳劉仁恭、劉守光兩代。911年劉守光稱帝後改國號為大燕,部分史家貶稱桀燕。
國家歷史
編輯興起
編輯劉仁恭本為深州樂壽人,後隨父劉晟客居范陽從軍。在河東鎮晉王李克用幫助下,895年劉仁恭成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但他掌權後便開始著手擺脫李克用在幽州的勢力。燕、晉雙方矛盾的總暴發便是897年的安塞之戰(地處今河北蔚縣東),李克用兵敗撤軍。安塞大捷後,燕、晉已成大敵,劉仁恭聯手控制中原的朱全忠,與晉相抗。
強盛
編輯劉仁恭統治時期的燕地,因處於梁、晉兩大勢力的爭奪之下,為了延續燕地的獨立性,劉仁恭強化燕軍的實力,並與契丹來往密切,契丹騎兵為其軍隊的精銳。當時諸多燕人遷居燕山以北的奚與契丹人游牧之地。劉仁恭原本控制著燕地十三州約三十五縣的地域,十三州包括幽(治在今北京城西南)、順(治在今北京順義)、檀(治在今北京密雲)、薊(治在今天津薊州)、平(治在今河北盧龍)、營(治所本在今遼寧朝陽,唐末僑置於今河北昌黎)、涿(治在今河北涿州)、儒(治在今北京延慶)、新(治在今河北涿鹿)、媯(治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武(治在今河北宣化)、莫(治在今河北任丘北)、瀛(治在今河北河間),898年劉守文襲取滄州義昌軍滄(治在今河北滄縣東南)、景(治在今河北景縣)、德(治在今山東德州)三州,約十八個縣,至劉守光立國時,大致轄有十六州地,約五十四個縣。
898年,劉仁恭敗義昌節度使盧彥威,併吞其轄區,並以其子劉守文為義昌節度使,開始企圖統一河朔三鎮。899年,劉仁恭父子率幽滄兵十萬征魏博,屠貝州(治在今河北南宮東南),後兵敗,傷亡三萬人,至此劉仁恭不再對外擴張;900年四月,朱溫攻滄州(治在今河北滄縣東南),在乾寧軍(在滄州西)老鴉堤(在乾寧軍東南)大破劉仁恭,斬首三萬。906年朱全忠攻滄州,劉仁恭悉取男子十五以上為兵,得眾十萬,稱為「定霸都」,使得朱全忠撤退。同年朱溫又大舉攻范陽,晉王李克用因擔心燕軍兵敗以後朱溫勢力強過晉軍,因此主動救援,使得燕軍獲勝。907年,宣武將領李思安攻幽州,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叛變,劉仁恭兵敗被擒遭囚禁。
立國
編輯911年(後梁乾化元年)八月,劉仁恭之子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在幽州稱帝,效仿此前建立燕國的安祿山,也將國號定為大燕,改元應天,以幽州子城為宮城。當時的燕地十分富庶,劉守光曾言:「我大燕地方二千里,帶甲三十萬,東有魚鹽之饒,北有塞馬之利。」
滅亡
編輯913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以征討叛軍的名義入侵幽州,劉守光出逃,後被擒,至此,燕國滅亡,劉氏的大燕成為迄今為止最後一個獨立存在的燕國政權。
後世
編輯914年,劉氏父子被李存勗殺害於晉國太廟。燕王劉守光被殺以後,劉氏家族的後人直到元末仍然是燕地大族,有劉繼顒、劉廷讓、劉瑋等人存於正史。
由於獨立的燕國政權不被中原王朝所認可,因此劉氏的燕國又被一些後人蔑稱為「桀燕」(歐氏《新五代史》)。
行政區劃
編輯治幽州。
治滄州。
參考文獻
編輯古籍:
- 《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資治通鑑》、《遼史》、《全唐文》
論文:
- 孫鈺紅:《五代政區地理研究——燕晉地區部分》
- 趙滿:《唐五代河北地方社會的變遷與新興文士階層的興起》
- 陳磊:《唐代後期河北地區的文化分區與社會分群》
- 馬旭輝:《唐末五代幽州劉仁恭政權及其與契丹關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