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仲
王學仲(1925年9月23日—2013年10月8日),原名王
王學仲 | |
---|---|
字 | 黽子 |
號 | 滕固詞人、黽翁 |
出生 | 王黽 1925年9月23日 中華民國山東滕州 |
逝世 | 2013年10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 | (88歲)
筆名 | 夜泊、呼延夜泊 |
職業 | 畫家、書法家、詩人、文學家、文藝理論家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王學仲於1925年9月23日出生於山東滕縣(現為滕州)[9],其認定自己屬於琅琊王氏的後代的一個分支,與西晉的王羲之同祖[1]。其名「黽」源於《詩經》中的「黽勉從事」一句[10]。其曾祖王啟方是清末秀才,能詩善書;父親王安履是一位長期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平日裡喜歡詩詞書法,專攻魏碑[11][10]。王學仲五歲學寫字,六歲學畫,七歲入學,在十幾歲時常隨其父到曲阜、泰山、鄒縣等地訪碑問古,積累了大量的碑帖資料[10]。
求學與任教
編輯1942年考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隨邱石冥、吳鏡汀、容庚等學習山水畫,1949年應徐悲鴻之邀入北平國立藝專墨畫科,1950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年畫及油畫,曾受過徐悲鴻、李可染等畫家的傳授指點,被徐悲鴻譽為「詩書畫三怪」。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天津大學任教[11]。
1976年,王學仲參加了「中日書法作品展覽會」,並在會中提出了「世界美術思潮東移」的觀點[10]。1979年調入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從事美術創作,並為人民大會堂的廳館創作巨幅作品[12]。
1980年應聘為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數年,此後曾9次赴日講學及文化交流,又到歐洲寫生考察西方藝術。期間出版有《三隻眼睛看世界》並獲世界和平文化獎狀[12]。又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天津文史研究館名譽館員、九三學社成員、天津市文聯主席團成員、天津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天津大學教授。1986年天津大學接受日本友好人士捐資,建立王學仲藝術研究所「黽園」,王學仲任名譽所長[13][2][14]。2006年,王學仲獲得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12][13]。
去世
編輯2013年10月8日上午7時17分,王學仲在天津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病逝,享年88歲。王學仲臨終前稱「不要驚動領導、組織和弟子們,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不設靈堂,不要弔唁,不接受花籃,不搞孝子謝,隻在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設立接待站」。其去世後,其生前好友馮驥才等人前往祭拜[12][13]。
藝術特色
編輯藝術成就
編輯王學仲詩、文、書、畫四藝皆精[9][11][15]。其書法取法廣泛,真草、隸書、篆書等書體皆擅。王學仲在國立北平藝專求學時,其師徐悲鴻評價他的書法:「方在少年,其書得有如是造詣,稟賦不凡,蓋由天授,與之古人,在唐則近北海,宋則山谷,明則倪文正、王覺斯,而非趙、董世俗之姿可相併論。」[15]
繪畫上,其畫種多樣,融會中西,擅長中國畫與油畫[13]。其中國畫多作山水畫和人物畫,主張「重、拙、奇、曠」的藝術風格,亦偶為花鳥畫題材[10][16]。
其詩詞上擅長古體詩,創作上「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充斥著其強烈的思想感情。其詩以詠物、抒情、懷古為主,如《辭廬山》一詩[11]:
青雲步步出人寰,
朝夕蒼崖陡壁間。
肩上詩箋和畫稿,
擔回五嶽與三山。
又擅長題畫詩,因其亦擅畫,時常是自畫自題。如題《江鏡》畫詩句「乘舟忘卻臨江鏡,錯認青峰倒著生」。其一生共創作兩千餘首詩詞,曾出版過《王學仲詩詞選》[11][13],而他的詩集《三隻眼睛看世界》被認為「內容新、體裁新、語言新、意境新」[15]。
周汝昌評價王學仲:「世人皆賞學仲先生的丹青翰墨,我獨以為他的文才實居首位。他的文才,包括詩、詞、曲、賦諸多文體,這在當今尤其是可貴的罕例。」[15]王學仲文章擅長駢文,作品有《吊司馬遷墓文》《長城賦》《滕州懷古文》《采石磯吊李白》《吊李白墓文並序》等;又善作散文,出版有《王學仲散文選》[11]。2003年,王學仲出版長篇小說《吼哈》,描寫和反映了20世紀初期魯西南一帶的社會生活與風俗人情[11][17]。
王學仲還是一個文藝理論家,曾撰寫書論《碑·帖·經書分三派論》一文,對摩崖刻經進行了深入考究,於碑學、帖學二派之外,增列經派書法。其又提出「世界美術思潮中心東移」,主張「東學西漸,歐風漢骨」「西洋為風、東洋為鑑」「中學為骨」「西學為飾」,主張中西結合[9][11][15]。
此外,王學仲亦通篆刻,其曾自刻兩枚印章:「美院三度」、「刺股十年」[11]。
藝術思想
編輯王學仲曾提出「黽學」主張,以其原名「黽」命名,是一個包含其對哲學、美學、書學、畫學和文學等理解的立體式的學術體系[11][18][19][20]。
王學仲「黽學」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畫、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學、七藝」。「一畫」即文人畫,「二合」指意象合一,「三怪」即徐悲鴻對他「詩、書、畫」奇特性的評價,體現了其「藝必己出」的藝術思想,「四我」即「揚我國風,勵我民魂,求我時尚,寫我懷抱」,「五象」即「表象、意象、氣象、空象、色象」,「六學」即文學、美學、文藝學、宗教學、哲學、歷史學,「七藝」即「繪畫、書法、詩詞、治印、雕塑、散文、小說」,其認為諸門樣樣通曉、融會貫通後,可以「卓然成家」[11][1]。
主要作品
編輯書畫
編輯文學
編輯紀念
編輯天津市天津大學建有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山東省曲阜市建有王學仲繪畫館,其故鄉滕州市建有王學仲藝術館,江蘇省徐州市建有王學仲美術展覽館[12]。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校报特稿】肇基兰亭 北洋明珠 天津大学黾园释读记. 天津大學. 2019-08-29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2.0 2.1 左森. 恭送黾园主人 怀念王学仲先生. 天津美術網. 2013-10-16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劉波主編. 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3. ISBN 9787800493898.
- ^ 谷向陽, 王慶新主編. 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 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4.
- ^ 伍傑主編; 崔運璽, 王偉華, 周昌喜副主編.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05022938.
- ^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 ^ 中國名人研究院編; 異天, 戈德主編.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
- ^ 張品興, 殷登祥, 陳有進等主編.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4315137.
- ^ 9.0 9.1 9.2 当代“德艺双馨”的典范—艺术大师王学仲生平. 天津美術網. 2013-10-10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8).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从花鸟画看王学仲对“文人精神”的现代坚守. 愛尚美術. 2019, (1).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趙鐵信. 王学仲先生的艺术世界. 人民網. 2005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王学仲简介. 中國文化人物網. 2016-05-05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13.0 13.1 13.2 13.3 13.4 天津日報. 書畫藝術大師王學仲病逝 馮驥才吊唁追憶. 人民網. 2013-10-09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羅文華. 王学仲,中国书法的一面大旗. 天津美術網. 2013-10-21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5).
- ^ 15.0 15.1 15.2 15.3 15.4 張海. 灵魂若有在 凯歌唱未休——怀念王学仲教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11-10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馬亮. 王学仲山水画中的“重”“拙”“奇”“旷”.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S1).
- ^ 17.0 17.1 彭慶濤. 从《吼哈》看王学仲先生的艺术思维. 彭門工作室. 2018-06-17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人民日報海外版. “黾学学派”创始人——访著名书画家王学仲. 中國文明網. 2011-12-02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黾学”丹青——王学仲访谈. 中國書法. 2012, (5).
- ^ 王欣榮. 黾学论纲. 東嶽論叢. 2004, (6).
- ^ 景德镇首幅出口的陶瓷壁画-王学仲与《上野四季繁荣图》. 陶瓷研究. 2005-04-07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