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音
社會福音(英語:Social Gospel)是一場流行於二十世紀初美國與加拿大的基督新教運動。社會福音運動主張人因生活在罪惡的社會而道德敗壞,要使人得救首先需要對社會進行改造。因此,社會福音運動的目標便是將基督教中的倫理用於解決收入不平等、貧窮、酗酒、種族衝突、童工、學校教育不足、工會體系存在缺陷等實際社會問題。從基督教神學角度來說,社會福音運動是對《聖經》中<瑪竇福音>6:10節「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的實踐[1][2]。社會福音運動的參與者一般持千禧年後論主張,認為只有當人類自身消除社會中存在的邪惡方可迎來耶穌的再臨。總體而言,神職人員比平信徒對社會福音運動抱持更高熱情[3]。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與進步運動有很強聯繫,大部分持自由主義神學觀點,但也有少部分參與者仍對社會議題持保守態度[4][5]。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領袖主要有理察·伊利、約西亞·斯特朗、華盛頓·格拉登,以及華特·饒申布士[6]。
緣起
編輯社會福音運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受自由主義神學影響很大。這一時期美國社會一方面經歷高速發展,一方面又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市政建設落後、政治腐敗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般民眾開始對教會失去信心。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形勢,部分教會人員開始關注美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並希望能用基督教的方法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他們認為道德墮落不是因為人性的敗壞,而是受到社會中邪惡事物的影響;要使人得救首先需要對社會進行改造、消除社會中存在的邪惡。這一思潮成為後來社會福音運動的開端[8][9][1][10]。
查爾斯·奧利弗·布朗受亨利·喬治1879年著作《貧困與社會》中的單一徵稅主張啟發,首先提出社會福音運動這一概念[11]。但社會福音運動一次更多在20世紀以後得到使用,在此之前這一運動常常稱為「社會基督教」[12]。
發展與影響
編輯社會福音派對參與社會改造有很高熱情,曾是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之一。較保守的社會福音派追求改善工資、住房與勞動條件,而立場較為激進的社會福音派反對當時聯邦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並主張對美國的企業體制進行徹底改革。為了踐行他們的主張,社會福音派積極在各地開辦慈善機構、參與社會運動。社會福音派致力於改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狀況。例如,社會福音派曾參與芝加哥的睦鄰中心建設。睦鄰中心是一種志願者與貧困居民混住的社區,睦鄰中心的志願者為貧困居民提供生活照料、醫療、教育等服務[9]。20世紀初丹佛在社會福音派的主導下建立起一套社會保障制度[1][13][14]。
社會福音運動的參與者之一馬克·A·馬修斯為了實踐自己的理念,於20世紀初在自己所屬的長老教會中陸續建立起夜校、幼兒園、抗結核病診所、電台,以及應對失業的機構[15] 。
美國南方的社會福音運動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幫助年輕的女性工人遠離性交易、禁止在公共場合講髒話等等[16]。受到社會福音運動影響,到1900年,即便是美國南方最保守的白人浸信會也開始增加對社會問題的關注[17]。
因社會福音運動的很大一部分訴求是改善工人的勞動狀況,社會福音派也曾參與美國的工人運動。美國勞工聯合會就深受社會福音運動影響[18]。
社會福音運動的許多籲求通過工會運動以及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的「新政」得到實現。20世紀20年代,社會福音運動的影響力開始衰落,其中的原因包括:許多主張已經得到實現、一戰後社會中出現的幻滅感、社會已對行善感到厭倦等等。不過社會福音運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的民權運動,現代的基督教左派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福音派的延續。部分社會福音運動產生的影響持續至今[19][20][21][22]。
在美國以外的影響
編輯19世紀80年代,社會福音運動傳播到加拿大。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社會福音運動在加拿大有很強影響力,並在這一時期的社會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現代加拿大的主要政黨之一新民主黨的前身之一合作社聯邦聯合會就有很深的社會福音運動背景[23][24]。
社會福音運動也曾對中國產生影響。中國基督教界的吳耀宗、趙紫宸,以及吳雷川等人都曾受社會福音運動影響。受社會福音運動影響的基督教人士曾積極參與掃除文盲、社會救濟等社會事業[7]。部分外國在華傳教士因受到社會福音運動影響,在傳教的同時將精力投入到社會事業中(例如受社會福音運動影響的加拿大傳教士曾參與華西協合大學的創辦)[25][26][27]。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王旭.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140. ISBN 978-7-302-12010-0.
- ^ Tichi, Cecelia. Civic Passions: Seven Who Launched Progressive America (and What They Teach Us).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9: 206, 220–221. ISBN 978-0-8078-3300-1.
- ^ Gill, Jill K. Embattled Ecumenism: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Trials of the Protestant Left. DeKalb,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1: 33. ISBN 978-0-87580-443-9.
- ^ White, Ronald C.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Racial Reform and the Social Gospel (1877–1925). 1990.
- ^ Ahlstrom, Sydney E.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1974.
- ^ Muller, Dorothea R. The Social Philosophy of Josiah Strong: Social Christianity and American Progressivism. Church History. 1959, 28 (2): 183–201. ISSN 1755-2613. JSTOR 3161456. doi:10.2307/3161456.
- ^ 7.0 7.1 賴品超; 學愚. 天国、净土与人间: 耶佛对话与社会关怀. 中華書局. 2008: 3. ISBN 978-7-101-06319-6.
- ^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 基督教神學(卷三). 華神. 2002-12-01: 70. ISBN 978-957-0471-28-1.
- ^ 9.0 9.1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陝西師範大學. 1996: 133;136.
- ^ 季鳳梁. 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探析(1873-1908). 東北師範大學. [2019-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3).
- ^ Marty, Martin E. Modern American Religion. Volume 1: The Irony of It All, 1893–1919.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2861997. ISBN 978-0-226-50894-8.
- ^ 左芙蓉. 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 1906-1949.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13. ISBN 978-7-80123-673-9.
- ^ Bonner, Jeremy. Religion. Newby, Rick (編). The Rocky Mountain Regio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4: 370.
- ^ Lisa Marder. A Deep Dive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 Gospel Movement. Learn Religions.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 ^ Dale Soden. Reverend Mark (1867-1940). HistoryLink. 2007-01-13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5).
- ^ Tatum, Noreen Dunn. A Crown of Service: A story of women's work in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from 1878-1940. Nashville, TN: Parthenon Press. 1960.
- ^ Ayers, Edward L. The Promise of the New South: Life after Reconstruction. 1992: 170.
- ^ Kee, Howard Clark; Albu, Emily; Lindberg, Carter; Frost, Jerry W.; Robert, Dana L. Christianity: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2n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 479–480.
- ^ Social Gospel. Britannica.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 ^ John Russell Graham; John Coates; Barbara Swartzentruber; Brian Ouellette. Spirituality and Social Work: Select Canadian Readings. Canadian Scholars』 Press. 2007: 67. ISBN 978-1-55130-329-1.
- ^ Christopher H. Evans. How the social gospel movement explains the roots of today’s religious left. The Conversation.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7).
- ^ Ronald Cedric White; Charles Howard Hopkins; John Coleman Bennett. The Social Gospel: Religion and Reform in Changing Americ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1. ISBN 978-0-87722-084-8.
- ^ Bob Stewart. 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in British Columbia (PDF). 1983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06).
- ^ Richard Allen. Social Gospel.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中西文化与敎会大学: 首届中国敎会大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敎育出版社. 1991: 204.
- ^ 李巍. 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 東方出版社. 1995: 64. ISBN 978-7-5060-0520-3.
- ^ 梁家麟. 褔臨中華: 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 天道書樓. 1988-03-01: 122. ISBN 978-962-208-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