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英語:Socioeconomic status,縮寫作SES),是經濟學和社會學綜合衡量一個人的工作經驗及個人或家庭對資源的經濟獲取和與他人相關的社會地位的綜合衡量指標。[1][2] 在分析家庭的 SES 時,會檢查家庭收入、掙錢者的教育和職業以及綜合收入,而對於個人的 SES,僅評估其屬性。最近,研究揭示了 SES 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屬性,即感知的財務壓力,因為它定義了「收入和必要支出之間的平衡」。[3][4][2] 可以透過解讀一個人在每個月末是否擁有足夠、剛好或不夠的金錢或資源來測試感知到的財務壓力。[2][5] 然而,SES 更常用於描述整個社會的經濟差異。[6]
社會經濟地位通常分為三個級別(高、中和低),以描述一個家庭或個人可能落入的三個位置。將家庭或個人歸入這些類別之一時,可以評估三個變量(收入、教育和職業)中的任何一個或所有變量。
社會經濟水平較高的家庭的教育通常被強調的更為重要,無論是在家庭內部還是在當地社區。在貧困地區,食物、住所和安全是重中之重,教育可以退居次要位置。在美國,貧困社群中的青年尤其面臨許多健康和社會問題的風險,如意外懷孕、藥物濫用和肥胖等。[7]
此外,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已被證明是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的有力預測因素,包括呼吸道病毒、關節炎、冠心病和精神分裂症等。這些問題可能是由於他們工作場所的環境條件造成的,或者在殘疾或精神疾病的情況下,可能是該人開始陷入社會困境的全部原因。[8][9][10][11]
主要因素
編輯收入
編輯收入可以指月薪、報酬、利潤、租金和其他任何所得。收入還可以包括失業補償或工人補償、社會保障、養老金、利息或紅利、 版稅、 信託、 贍養費或其它來自政府、 公眾、 或家庭的財務援助。
收入可以包括兩種意思,相對收入和絕對收入。「相對收入」猜想認為,個人或家庭的儲蓄和消費與他(們)在社會上的相對收入有直接關係。即一個高收入的家庭一定有相對比較好的生活質量。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則提出「絕對收入猜想」,他認為,收入和消費有一定關係,但增長率不一定完全一樣。比如當一個家庭收入減少的時候,他們很可能用借債等方式維持生活質量,社會經濟地位不一定下降。[12]
吉尼係數常用來衡量世界各地「收入不平等」的情況。吉尼係數為零意味著完全平等,為一則意味著完全不平等。在不平等的社會中,低收入家庭忙於應付眼下的生活需要,無法為下一代積累財富,從而增加不平等。高收入家庭則可以再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享受奢侈品,並積累財富。[13]
教育
編輯教育程度對收入有直接影響。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口收入中位數也比較高。統計數據顯示,擁有專業訓練收入較高。較高的教育程度意味著更好的經濟和心理狀態(即: 更多收入、更有控制力,更好的社會支持和人際關係)。[14]
教育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可以把人從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提升到較高的地位。安妮特·拉赫(Annette Lareau)提出協力培養的概念,指中產階級的父母在子女教育和成長中採取主動的角色,他們給孩子提供系統的教育活動,通過親子交流,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拉赫認為,較低收入的家庭不會有這麼多時間用於交流,導致這些家庭的孩子有被強制管教的感覺。教育方式的不同使這兩種家庭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大。最終結果是,比較富有的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權利,更敢於爭取,成人後獲得的資源也更多,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15]
職業
編輯作為社會經濟地位的考量標準之一,職業聲望體現了個體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和崗位常常要求個體有一定教育程度,這些比較好的工作也能帶來相應的收入。此外,工作內容體現出個體必備的技能。當職業被用來作為社會地位的衡量標準時,我們需要描述工作性質,看個體的決策能力和控制力,以及他對這個工作的心理依賴度。
通過分析人口普查、民意調查和各種機構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給職業排名。最負盛名的職業是外科醫生、電腦工程師, 律師, 銀行家。這些工作一般富有挑戰性,從業者需要更高的工作技能和控制現場的能力,因此被視為高社會經濟地位。一般被視為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工作包括:工人、 服務員、 傭人。[14][16]
對職業的分析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不同的職業也很難被比較,因此這是最難控制的衡量標準。有些機構用不同職業所需的工作技能含量來給工作排名,例如產業工人可以被分成非技術工人、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工人。每個職業所需的最低教育水平和所得收入也是衡量職業地位的標準。
其他因素
編輯財富
編輯財富可以指經濟儲備或固定資產。一套安全的後備資源可以衡量一個家庭應付緊急情況,或提供舒適生活的能力。財富是兩代人之間的過渡,也是家庭的積累收入和儲蓄。[14][17]
收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規模、宗教、職業和教育程度都與財產息息相關。
貧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一樣,都是重要的社會問題。
參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Oakes JM, Rossi PH. The measurement of SES in health research: current practice and steps toward a new approa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c Sci Med. Feb; 2003 56(4):769–784. [PubMed: 12560010]
- ^ 2.0 2.1 2.2 Palta P, Szanton SL, Semba RD, et al. Financial strai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ies. Geriatric Nursing (New York, N.Y.). 2015 Mar-Apr;36(2 Suppl):S33-7. doi:10.1016/j.gerinurse.2015.02.020. PMID 25784083; PMCID: PMC6053071.
- ^ Szanton SL, Allen JK, Thorpe RJ Jr, Seeman T, Bandeen-Roche K, Fried LP. Effect of financial strain on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wom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Nov; 2008 63(6):S369–374. [PubMed: 19092046]
- ^ Sun F, Hilgeman MM, Durkin DW, Allen RS, Burgio LD. Perceived income inadequacy as a predictor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lzheimer’s caregivers. Psychol Aging. Mar; 2009 24(1):177– 183. [PubMed: 19290749]
- ^ Szanton SL, Thorpe RJ, Whitfield K. Life-course financial strain and health in African-Americans. Soc Sci Med. Jul; 2010 71(2):259–265. [PubMed: 20452712]
- ^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31 March 2008. http://nces.ed.gov/programs/coe/glossary/s.asp. Archived.
- ^ Hunt, J. McV.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social class.. Canadian Psychologist. 1972, 13 (4): 305–328. doi:10.1037/h0082195.
- ^ Goode, Erica (1 June 1999) "For Good Health, it Helps to be Rich and importa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 ^ Marmot, Michael. 2004. The Status Syndrome: How Social Standing Affects Our Health and Longevity. New York: Owl Books.
- ^ Werner, Shirli, Malaspina, Dolores, and Rabinowitz, Jonathan. Socioeconomic Status at Birth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Schizophrenia: Population-Based Multilevel Stud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8 April 2007.
- ^ Disability & Socioeconomic Stat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8).
- ^ Economy professor. 6 April 2008. http://www.economyprofessor.com/economictheories/absolute-income-hypothesis.ph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Boushey, Heather and Weller, Christian. (2005). Inequality Matters: The Growing Economic Divide in America and its Poisonous Consequences.. 「What the Numbers Tell Us.」 Pp 27-40. Demos.
- ^ 14.0 14.1 14.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Socioeconomic Status. Report of the APA Task Force on Socioeconomic Statu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http://www2.apa.org/pi/SES_task_force_report.pdf
- ^ Lareau, Annette. (2003). Unequal Childhoods: Race, Class, and Famil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 Scott, Janny and Leonhardt, David. 「Class Matters: A Special Edition.」 New York Times 14 May 2005. http://www.nytimes.com/2005/05/14/national/class/15MOBILITY-WEB.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acArthur Research Network on SES and Health. 31 March 2008. 存档副本. [2008-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