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主義
福特主義(英語:Fordism)描述一套基於工業化和標準化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經濟和社會體系。這個(以亨利·福特來命名的)概念廣泛運用在,特別是有關20世紀的生產、工作條件、消費和其它相關現象的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中[1]。
概論
編輯福特主義是「一個同名的生產系統,其設計是生產出大量標準化且廉價的產品,並提供其工人體面足夠的工資來買這些產品」[2]。福特主義也被描述為「一個基於大量生產的經濟擴張和技術進步的模式,大量生產是利用專用機器和非熟練工人生產大批量的標準化產品」[3]。儘管福特主義是一套在汽車工業用來提高生產率的方法,但這個原則能夠運用到任何一種製造程序中。其成功之處來源於三個主要原則:
- 產品的標準化(非手工製作:一切都是由非熟練工人利用機器和模子來製作的)
- 生產流水線的採用,利用專用工具和設備讓非熟練工人能合作生產成品
- 付給工人高於一般生活開銷的工薪,以便讓他們有能力來買他們自己製造的產品。[3]
加上亨利·福特時代的技術革新,這些原則讓他的革命性的勞工形式興旺發達。確實他的生產流水線是革命性的,但並非是原創的。他給現代社會最原創的貢獻是在專用工具的幫助下把複雜的任務細分成更簡單的任務。簡單的任務生產出每次都可使用的通用零部件。這樣就帶來了適應性強的靈活度,流水線可根據最後裝配產品的需求來改變它的組成部件。流水線在福特之前就已出現,但還沒有福特創建的流水線那麼高效。他的真正成就在於認識到它的潛能,把它整個分解成能夠重新更高效組合生產的部件,這樣的話就給現實世界帶來了一套優化的模式。這樣一個改變帶來的優點是減少了經營工廠所需的勞動力,同時無需技能的勞力也減輕了生產成本。根據鮑博·傑索普的描述,福特主義有四個層次[4]。
背景
編輯福特汽車公司是在1890-1910年間新創立的幾百個小型汽車製造商之一。有過五年汽車製造的經驗後福特推出T型車,T型車簡單又輕巧,但足夠結實來適應崎嶇不平的路面[5]。這款車型的大量生產降低了它的單價,普通的消費者也承受得起。另外為了對付大量的曠工現象和一年超過400%的職工離職率,福特給他的工人大幅提高工資。這也間接地讓工人們也可成為汽車的消費者。這些因素導致了大量消費。事實上,T型車超越了所有的期望,因為它在高峰期達到了美國汽車生產總量的60%[6]。
福特所建立的生產系統涉及了公司內部之間的同步、精確和專業化。[6]
福特和他的高層管理並沒有使用「福特主義」(福特主義)這個詞來描述他們的動機和世界觀,他們也不認為這是某某主義。但是很多同時代的人用福特主義這個詞來表達福特的世界觀。[7]
歷史
編輯自安東尼奧·葛蘭西在他的《獄中札記》書中《美國主義和福特主義》(Americanism and Fordism)一文中使用後,「福特主義」一詞受到關注。自此很多主要但不光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經濟學和社會學作家開始使用該詞。
根據歷史學家查爾斯·麥爾的解釋,在歐洲福特主義之前流行的是泰勒制,這是一套勞動紀律和工作場所管理的方法,它是基於按說是關於人工效率和獎勵機制的科學研究。它在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尤其在德國和義大利吸引了很多歐洲的知識分子。[8]
但是在1918年後,在歐洲認為的泰勒制中勞動效率目標轉向為「福特主義」。也就是說用裝配線、標準化和大眾市場來重新組織整個生產過程。在歐洲福特主義最具吸引力的是它承諾把經濟、社會、甚至個人性格下轄於技術合理性的嚴格標準,以此去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之前所留下的過時的東西。大蕭條模糊了美國技術官僚的烏托邦式的目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又激活了這個理想。
很快泰勒制的原理被列寧接觸到並運用至蘇聯的工業化當中。
後來受到安東尼奧·葛蘭西的啟發,馬克思主義者在1930年代接觸到福特主義,並在1970年代拓展至「後福特主義」。在Antonio and Bonanno (2000)一文中介紹了在20世紀中福特主義的發展及其從全球化到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後續經濟發展階段,強調的是美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福特主義」對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意味著用以提高生產的程序化和密集型的勞力。Antonio and Bonanno (2000)一文辯論到福特主義在二戰後的美國稱雄和大量消費主義的年代中達到頂峰,但是在1970年代對民眾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打擊而凋零。科技的進步和冷戰的結束在1990年代引進了全球化中的一個新的「新自由主義」的階段。Antonio and Bonanno (2000)一文進一步暗示福特主義的一些如經濟上的不平等的負面因素還繼續存在,這導致一些抑制美國民主追求的文化問題和環境問題浮出表面。[9]
歷史學家托馬斯·休斯詳細介紹了蘇聯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熱情接受福特主義和泰勒制,並引進在這兩個領域的美國專家和一些美國工程公司來建立其部分工業基礎設施。五年計劃和中央計劃經濟的概念能夠直接追溯到泰勒制對蘇維埃想法的影響。休斯引用史達林的原話:[10]
“ | 美國效率就是那個頑強的力量,它既不知道也不認可障礙;它有始有終地完成一個任務,不論那個任務多小;沒有它嚴肅的建設工程是不可思議的……蘇聯革命範圍和美國效率的組合是列寧主義的核心。 | ” |
休斯寫到:當蘇聯發展和成為強國後,蘇美兩方面都選擇忽視或否認美國的觀念和專業技術所做的貢獻。蘇聯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想要把自己描述為自己命運的創造者,而不是感激於他們的對手。美國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不願承認他們在創建一個強大對手蘇聯中所起的作用。[10]
後福特主義
編輯福特主義之後的時期被定為後福特主義或者新福特主義。前者認為全球資本主義已經同福特主義徹底劃清界限(包括戰勝它的一些不協調性),而後者則認為福特主義中的資本積累體制(Regime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的一些元素還繼續存在。調節學派則喜歡用「後-福特主義」(英語:After-Fordism,法語:Après-Fordisme)來表示福特主義過後的內容還不太清楚。[11]
在後福特主義的經濟體中:[11]
文化引用
編輯卡雷爾·恰佩克的劇本《R.U.R.羅梭的萬能工人》中的批量生產出的機器人被形容是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福特主義裝配線對現代社會做出的創傷性轉變」。
一個基於對亨利·福特崇拜的宗教是奧爾德斯·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書中技術官僚的主要特點,其中大量生產被運用到工業和人類繁殖中。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FORDISM, POST-FORDISM AND THE FLEXIBLE SYSTEM OF PRODUCTION. willamette.edu.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2) (英語).
- ^ De Grazia, Victoria. Irresistible Empire: 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20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4. ISBN 0-674-01672-6 (英語).
- ^ 3.0 3.1 Tolliday, Steven & Zeitlin, Jonatha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its Workers: Between Fordism and Flexibility.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87: pp. 1–2 (英語).
- ^ Jessop, Bob. Fordism and post-fordism: A critical reformulation, in Storper, M; Scott, A J, 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1992: pp. 42–62 (英語).
- ^ Foner, Eric. 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591–592 (英語).
- ^ 6.0 6.1 Rae, John B. Henry For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9: pp. 36,45 (英語).
- ^ Hounshell, David A. From the American System to Mass Production, 1800-1932: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263,376. ISBN 978-0-8018-2975-8 (英語).
- ^ Maier, Charles S., Between Taylorism and Technocracy: European Ideologies and the Vis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the 1920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Sage Publications), 1970, 5 (2): 27–61, JSTOR 259743, doi:10.1177/002200947000500202 (英語)
- ^ Antonio, Robert J. and Bonanno, Alessandro. "A New Global Capitalism? From 'Americanism and Fordism' to 'Americanization-globalization.'" American Studies 2000 41(2-3): 33-77. ISSN 0026-3079 (英文)
- ^ 10.0 10.1 Hughes, Thomas P. American Genesis: A Century of Invention and Technological Enthusiasm 1870-1970 2nd 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英語).
- ^ 11.0 11.1 Hall, S. Brave new world. Marxism Today. October 1988: p. 2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