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團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陸軍組建了多支軍團。有些編制下轄多個,而這些軍又下轄多個。一個軍團還會配備額外的炮兵工程兵後勤部隊,用於根據需要支援下屬軍和師。每個軍團一般都受上級集團軍或指揮部指揮[1][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共組建了八個軍團,還曾嘗試組建第九個——第二英國遠征軍,即第二個總體意義上的遠征軍。此外還有一個地區指揮部曾被短暫地重新編組為軍團。同盟國各軍之間的合作促成了盟軍第1空降軍團的成立,而欺騙行動使得英國的軍事結構中又虛構了四支軍團。英軍在二戰期間總共創建了17支軍團(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但這些軍團都並非同時存在。[a]

第一支軍團級指揮部隊,即英國遠征軍(BEF)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39年9月成立,並被派往法國[4][5]。這支軍隊的指揮鏈較為複雜,指揮官戈特子爵約翰·維里克將軍指揮著英國遠征軍和所有駐法英軍。在負責向法國高層指揮部匯報的同時,他也成為法國一個集團軍的下屬單位,並同時接受位於倫敦的英軍總部指揮[6]。而第十四軍團的指揮鏈就相對簡單,該軍團只向第十一集團軍匯報[b]。戰爭期間組建的最後一支軍隊是第十二軍團,於1945年5月成立[8]

在英國軍隊中,軍團一般由中將指揮。但出於各種原因,一旦獲得任命,軍團指揮官就可晉升為上將[9]。但這一常規也有例外。約翰·維里克(John Vereker)被任命為英國遠征軍司令時已是上將[10]亨利·梅特蘭·威爾遜被任命為第九軍團司令時也已是上將。克勞德·奧金萊克將軍是駐紮在中東的所有部隊的總司令,但他決定親自指揮第八軍團[2]

軍團的規模、組成和實力可能會有很大差異。英國遠征軍是1940年英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截至1940年5月,這支部隊總兵力達13個師,約394,000人。這支部隊全部由英國軍人編隊組成[5][10]。其他幾支軍團,例如第八軍團,則由來自多個國家的部隊組成。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第八軍團有大約195,000名士兵,包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希臘、印度、紐西蘭和南非軍隊,分布在11個師和幾個額外的旅團中。1945年,第八軍團有632,980名士兵,分編8個師、數個旅和其他幾支小股部隊。此時,該軍團由來自英國、印度、義大利、紐西蘭和波蘭的軍隊以及猶太步兵旅的士兵組成[11][12]。在英屬印度和緬甸作戰的第十四軍團是英國在戰爭期間組建的規模最大的陸軍級軍團。這支部隊下轄大約一百萬來自英國、英屬印度和英屬非洲殖民地的士兵[13][14]

軍隊

編輯
軍隊
部隊番號 建編 撤番 徽章 服役地點 著名戰役
英國遠征軍 1939年9月 1940年5月 未知 法國、比利時 比利時戰役法國戰役敦刻爾克撤退
第二英國遠征軍 1940年6月 1940年6月 未知 法國 法國戰役
盟軍第一空降軍團 1944年8月 1945年5月   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 市場花園行動突出部之役中歐會戰
第一軍團 1942年7月 1943年5月   英國、阿爾及利亞、突尼斯 攻入法屬北非突尼斯戰役
第二軍團 1943年6月 1945年6月   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 諾曼第戰役盟軍由巴黎到萊茵的推進、中歐會戰
第四軍團 1943年6月
1944年3月
1943年11月
1945年2月
  英國(名義上) ——
第六軍團 1943年 1945年 未知 英國(名義上) ——
東南軍團 1941年12月 1942年 未知 英國 ——
第八軍團 1941年9月 1945年7月   埃及、意屬利比亞、突尼斯、義大利、奧地利 西部沙漠戰役、突尼斯戰役、西西里島戰役義大利戰役
第九軍團 1941年12月 1945年8月   賽普勒斯、巴勒斯坦、外約旦 未知
第十軍團 1942年2月 1943年4月   伊朗、伊拉克 未知
第十二軍團 1943年5月 1945年5月 一隻海豹用鼻子頂著一個顯示出東半球的地球儀。 埃及、英屬印度(名義上) ——
第十二軍團 1945年5月 1946年1月   緬甸 緬甸戰役
第十四軍團 1943年11月 1945年11月   英屬印度、緬甸 緬甸戰役

英國遠征軍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遠征軍被派往法國。最初計劃在英軍後續增援到達時分成兩支部隊。然而到1940年5月比利時和法國戰役開始時,這一情形還未達成。次月,這支部隊被迫撤回到英國,指揮部也被解散。[15][c]

英國第二遠征軍

編輯

1940年5月至6月英國遠征軍撤離後,仍有大批英國軍隊留在法國。英國政府決心增援法國軍隊,並準備在兵力到位後立即派遣第二英國遠征軍。這與法國提議在布列塔尼建立國境要塞英語national redoubt[d]的提議不謀而合,該堡壘將包括新的英國遠征軍,最初包含一個英國師和一個加拿大師,以及仍在法國的英軍部隊和法國軍隊的殘餘力量。然而,由於法國軍隊正在解體,這一計劃不切實際。因此,英軍通過天線行動英語Operation Aerial周波行動英語Operation Cycle從法國撤出了所有剩餘的部隊。[19]

盟軍第一空降軍團

編輯

盟軍第一空降軍團於1944年8月2日成立,最初名稱為聯合空降部隊。同年8月18日,被重新命名為第一空降軍團。這支部隊指揮美國和英國的空降軍。而軍又下轄美國、英國和波蘭的空降部隊。包括指揮官在內的軍隊大部分參謀人員都是美國人,而英國軍官則擔任副指揮官。這支軍隊負責監督市場花園行動中的英美空降部隊、指揮參加突出部之役的美國空降部隊以及指揮大學行動英語Operation Varsity[e]期間的英美登陸部隊。這支軍團於1945年5月20日被解散。[21][22][21]

第一軍團

編輯

第一軍團總部最初於1941年7月成立,名為第110部隊,隨後於1942年3月更名為「遠征軍」,並最終於1942年7月10日更名為第一軍團。這支部隊被派往北非作戰,突尼斯戰役結束後解散。一份同期第一軍團的文件將這支部隊的徽章描述為英國及其對抗邪惡的力量的象徵。[23]

第二軍團

編輯

第二軍團在入侵法國諾曼第期間整編了英國和加拿大的部隊,然後向東推進。這支部隊在歐洲戰事的最後階段攻入了德國。1945年6月24日至25日,隨著歐洲戰爭的結束,這支軍隊被解散,其下屬部隊成為德國英國占領區軍政府的一部分。[24][25][26]

第四軍團

編輯

蘇格蘭指揮部的創建主要是維持了第四軍團這一偽裝計劃,將其徽章上的獅子替換為中世紀風格的數字四。1943年,這支虛假的部隊主要用於在盟軍發動攻擊期間威懾德占挪威(汀達爾行動[f])。同樣為了執行欺騙任務(北方堅忍),第四軍團於1944年重建。在1944年7月,這支部隊加入了虛構起來的美國第一集團軍南方堅忍II)。同年晚些時候,這支部隊被用來向荷蘭和德國投射戰力威脅。1945年初,德國情報機構被告知該軍隊已被用作海外戰鬥編隊的增援來源,並且已與北方司令部合併。[28]

第六軍團

編輯

第六軍團由東部司令部為了欺騙目的而組建。它被用來對東北歐海岸構成威脅,但在1943年之後並未積極用於欺騙行動。德國情報部門一直將其保留在英國作戰序列中,直到戰爭結束。[29]

東南軍團

編輯

1941年12月,伯納德·蒙哥馬利接管東南軍區指揮部後將其改名為東南軍團。蒙哥馬利的繼任者接管後,這一編制恢復了原來的名字。[30][31][32]

第八軍團

編輯

第八軍團最初於1941年9月10日組建,名為西部軍團,16天後改名為第八軍團帝國戰爭博物館指出,該軍團徽章以十字軍的盾牌為基礎,最初的設計可能包括一個紅十字。博物館也進一步指出,徽章初始設計的確存在多個版本,但尚不清楚它們的傳播範圍有多廣。由於擔心紅色可能與紅十字會的標誌混淆,因此最終用黃色代替了紅色。該支部隊參加了整個北非戰役,在義大利登陸並推進,戰爭結束時駐紮在奧地利。1945年7月29日這支部隊解散,其下隊伍被編入英國駐奧地利部隊指揮部。[33][34][g]

第九軍團

編輯

第九軍團的成立是為了控制英國領導的東地中海和中東部分地區的部隊。其任務是阻止軸心國通過土耳其向歐洲方向推進。[36][37][38]

第十軍團

編輯

第十軍團下轄駐紮在伊朗和伊拉克的部隊,並維持著從波斯灣到蘇聯的補給線。隨著德國在1942年攻入高加索地區,威脅到英國在中東的利益,這支部隊被用來應對敵方進一步的推進。部隊徽章以亞述風格的獅子為圖案。[39][40]

第十二軍團

編輯

最初的第十二軍團也是一支虛構軍隊,於1943年為了欺騙目的而組建。這支部隊被用來對克里特島和希臘南部的敵方戰線構成威脅,旨在分散軸心國對義大利和即將到來的盟軍入侵西西里島(「哈士奇」行動)的注意力。1944年,對敵威脅從希臘轉移到義大利的波拉省。之後,這支部隊名義上被轉移到英屬印度,並在1945年被用來協助盟軍入侵蘇門答臘島時的對敵威懾。這個騙局在真正的第十二軍團建立後就結束了。[41]

第十二軍團

編輯

真正的第十二軍團成立於1945年,負責處理緬甸戰役的最後階段。其部隊徽章以緬甸龍為圖案。[8]

第十四軍團

編輯

第十四軍團由英屬印度軍隊的東部軍組成,是二戰期間英國最大的軍團。帝國戰爭博物館寫道:「從孟加拉灣到印度和中國的邊界,這支部隊一度占據著最長的戰線」。從1943年到1945年,這支部隊在印度和緬甸作戰,後來撤回並由第十二軍團接替防務。第十四軍團原本打算進行登陸戰以解放馬來亞,但在發起行動之前二戰就結束了。因此這支部隊於1945年9月份和平進入馬來亞,並於同年11月1日解散。[13][42]

腳註

編輯
  1. ^ 由於情報錯誤,德國認為英國有另外兩個野戰軍:第三軍團第五軍團。前者被認為是由北部司令部英語Northern Command (United Kingdom)組建的,而後者被認為是由東部司令部英語Eastern Command (United Kingdom組建的。此外,除了英國陸軍組建的軍團外,英屬印度軍隊英語Indian Army during World War II還包含了三個軍隊;即東部軍團英語Eastern Command (India)(防禦阿薩姆邦、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西北軍團英語Northern Command (India)(保衛西北邊境),以及南部軍團英語Southern Command (India)(防禦南印度並控制各種行政、醫療、訓練和後勤設施)。這些軍隊都是在1942年4月21日以前司令部重組時成立的。[3]
  2. ^ 指揮鏈延伸到軍團級別之上。第11集團軍(在1944年11月12日重新命名為東南亞盟軍陸軍部隊)向東南亞司令部匯報,該司令部是協調該地區陸軍、皇家海軍皇家空軍資源的戰區級總部。該司令部隸屬於英國的政治軍事指揮部,該指揮部在英國協調所有英國武裝部隊的行動,並與盟軍最高指揮部聯合參謀長委員會英語Combined Chiefs of Staff合作。[7]
  3. ^ 最初的部署計劃是將本土陸軍的所有24個師派遣出去以增強英法聯軍。這些師將分批派往法國,隨著師訓練完成並裝備齊全。預計在戰爭開始一年後,最後一個本土師將被派往法國。[16]
  4. ^ 譯名參考自《最強防線的破滅 二戰馬奇諾防線》[17],另有來源譯作「民族堡壘」[18]
  5. ^ 譯名參考自《鋼鐵雄師 西線盟軍戰車 1939-1945》[20]
  6. ^ 譯名參考自《軍事情報學》[27]
  7. ^ 在被重新命名為第八軍團之前,它也被稱為尼羅河軍團。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還稱其為西部沙漠部隊英語Western Desert Force[35]

引用

編輯
  1. ^ Dear & Foot (2001),第303–306頁.
  2. ^ 2.0 2.1 Playfair et al. (2004),第285, 402頁.
  3. ^ Kirby et al. (1958),第193頁.
  4. ^ Ellis (1954),第358頁.
  5. ^ 5.0 5.1 Dear & Foot (2001),第130頁.
  6. ^ Fraser (1999),第26–27頁.
  7. ^ Kirby et al. (1965),第437, 473頁.
  8. ^ 8.0 8.1 Badge, Formation, 12th Army. Imperial War Museum.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February 2022). 
  9. ^ Playfair et al. (2004),第402頁; Playfair et al. (2004),第464–465頁; Kirby et al. (1969),第2頁; Kirby et al. (1965),第xiii頁.
  10. ^ 10.0 10.1 Ellis (1954),第357–368頁.
  11. ^ Playfair et al. (2004),第7–8, 30頁.
  12. ^ Jackson & Gleave (2004),第222–223頁.
  13. ^ 13.0 13.1 Badge, Formation, British 14th Army. Imperial War Museum.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February 2022). 
  14. ^ Kirby et al. (1962),第466頁.
  15. ^ Fraser (1999),第26頁; Dear & Foot (2001),第130頁.
  16. ^ Gibbs (1976),第455, 507, 514–515頁.
  17. ^ 翁偉力 (2015),第225頁.
  18. ^ 鈕先鍾 (2021),第932頁.
  19. ^ Fraser (1999),第72, 76–77頁; Ellis (1954),第276, 299–301頁.
  20. ^ 秋夜星河 (2011),第156頁.
  21. ^ 21.0 21.1 Army Almanac (1950),第503頁; Beevor (2019),第24頁.
  22. ^ Badge, Formation, 1st Allied Airborne Army. Imperial War Museum.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February 2022). 
  23. ^ Badge, Formation, 1st Army. Imperial War Museum.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February 2022). 
  24. ^ Badge, Formation, 2nd Army. Imperial War Museum.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February 2022). 
  25. ^ Occupation of Germany: British Zone Taking Shape. The Times (50167). 13 June 1945. 
  26. ^ Brayley & Chappell (2001),第16頁; Crew (1962),第535頁.
  27. ^ 高金虎 (2017),第85頁.
  28. ^ Hesketh (2000),第2–3, 37, 64–65, 242–245, 305–306, 327–329, 334–335頁; Holt (2004),第486, 912, 915頁.
  29. ^ Hesketh (2000),第2–3頁; Holt (2004),第912–913頁.
  30. ^ Dear & Foot (2001),第895頁.
  31. ^ 第35397號憲報.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26 December 1941. 
  32. ^ Swayne, Sir John George des Reaux (1890–1964), Lieutenant General. King's College London: Liddell Hart Centre for Military Archives.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September 2012). 
  33. ^ Badge, Formation, 8th Army. Imperial War Museum. [13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February 2022). 
  34. ^ The Eighth Army Disbanded: From Alamein to the Alps. The Times (50207). 30 July 1945. 
  35. ^ Warner (2006),第99頁.
  36. ^ Badge, HQ Palestine and Transjordan & British Troops Palestine and Transjordan. Imperial War Museum. [16 Sept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September 2021). 
  37. ^ New Ninth Army in Middle East. The Times (49101). 5 December 1941.  and New Army Command in Persia-Iraq. The Times (49322). 24 August 1942. 
  38. ^ Cole (1973),第24頁.
  39. ^ Cole (1973),第25頁; Gould & Proud (1983),第163頁.
  40. ^ Commander of Tenth Army. The Times (49162). 17 February 1942.  and Tenth Army's New Importance: The Caucasus Threat. The Times (49323). 25 August 1942. 
  41. ^ Holt (2004),第368–369, 597, 601, 809, 816, 819–820, 913頁.
  42. ^ Dear & Foot (2001),第137頁; Kirby et al. (1969),第276頁.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