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中國一種傳統茶壺,相傳源自宋代明武宗正德年間。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宜興紫砂礦土,泥礦屬沈積岩,每色礦岩相疊,由鱗片狀紫泥本山綠泥白泥黃泥紅泥構成,統稱紫砂泥。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紫砂壺因泥礦配合窯燒(還原燒)造成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充份透氣產生活性轉換水質,改變香茶味,因此茶壺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茶味雋永醇厚。老紫砂壺不同於電窯瓦斯窯燒製的新壺,壺的包漿光澤全由壺自身慢慢變化,不需茶水塗抹,當代大師的茶壺作品售價可動軏數百萬元人民幣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同造型、顏色的紫砂壺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宜興市
分類傳統技藝
序號351
編號項目Ⅷ—1
登錄2006年
清代楊彭年陳曼生題銘款曼生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清代楊彭年款紫砂膽包錫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天目湖的「天下第一壺」,截至2023年1月,是世界最大的紫砂提梁壺

紫砂壺以江蘇宜興出產的最好。茶水在紫砂茶壺中即使過夜也不腐敗,在普通茶壺中過夜茶水即不宜再喝;真正的紫砂茶壺只需接觸清,表面即會產生少量白色粉狀一氧化氮,這是包漿的過程,再經過刷洗擦拭,顏色慢慢變深,光澤油潤,很值得欣賞把玩。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這樣的壺在一些嗜茶人的眼裡是把好壺。

紫砂壺大體上屬於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歷史上許多著名製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顧景舟朱可心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

起源

編輯
 
清代陳鳴遠款紫砂蓮形銀配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紫砂茶壺的起源並未有一致說法。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的記載,文章指「創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該書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紫砂茶壺的專論,反映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期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日本明治時代奧玄寶茗壺圖錄》、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說法。

不過,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出土,被認為宜興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據。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並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自17世紀晚期,壺的外貌有了新的轉變,注重壺表的裝飾及創新。18世紀上旬,此風尚逐漸盛行;工匠不純粹著重器型,更試用不同技法製作紫砂壺,如用不同泥漿在壺身作畫、堆花、貼花、印花或雕玲瓏(鏤空)等裝飾方法。

其中明代正德及嘉靖年間龔春所造的茶壺,今天仍奉為上品,被稱作「供春壺」,當時茗茶者指它「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吳梅鼎的《陽羨瓷壺賦》記載:「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不過,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價格可達20萬港元。

原料

編輯

紫砂礦土產於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成礦年代為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位於江南古陸邊緣,海、陸、湖的三亞類地帶。藉助風力或者水力的搬遷,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他礦物形成的沉積型粘土頁岩。

江蘇宜興的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雲母赤鐵礦組成,其製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成為舉世聞名陶。這種天然泥礦在陶瓷產區十分罕見,中國廣西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區雖有類似陶土,燒成呈紫紅色的無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處,但其玻璃相重,工藝上也有諸多限制,無法與宜興紫砂泥相媲美。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鐵成分約占7%~12%。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

然而紫砂是多種不同顏色泥料的統稱,一般在天然環境中,可以開採出來紫泥、紅土、本山綠(淡黃色)、朱泥四種泥料。若單純只用一種泥料則稱之為清水泥,一般情況下常會用拼紫泥的手法,意指用特定的比例將這幾種原料充分混合,以達到不同顏色的目的,拿放大鏡看可以看到裡面有各種不同顏色泥料的小顆粒。而常聽到的段泥其實是由本山綠泥混合紫泥調製而成,原本是因本山綠泥成型不易,因此加入部分紫泥以利成型,稱之為「團泥」,後來因日久以訛傳訛,便成了「段泥」了。至於如綠泥、天青泥、大紅袍等特殊顏色則是以上述泥料添加化學原料染色而成,原本在高溫燒成之下應是無安全疑慮,但因化工技術日漸蓬勃,紫砂壺品質良莠不齊,於是開始有安全疑慮的紫砂壺出現了。而隨著紫砂礦的停採,也開始出現了以一般陶土加黑心化工顏料偽裝成紫砂土的紫砂壺,重金屬溶出量超出正常值幾百倍,造成身體危害。但市面上有很多人教如何辨別化工壺,但著實不易,有經驗者一看便知。

製作時,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泥,俗稱生泥,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製]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製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素。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 為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工匠會將幾種泥料混合相配及變換燒製的位置,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著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紫砂壺不一定是紫色,亦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

宜興紫砂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價格與類型

編輯

價格可能從幾十到幾千元不等。[1] 2010年,一個壺拍賣出了1232萬元人民幣。[2]通常,宜興茶壺的價格取決於年齡,泥料,藝術家,風格和製作方法等因素。較昂貴的壺是使用木製和竹製工具手工成型以將黏土加工成形狀的,而較便宜的宜興壺是通過壓鑄生產的。

宜興紫砂茶壺可分為五種等級:

  1. 「化學茶壺」:是由紫砂和添加的化學物質製成的。這些茶壺通常顏色鮮艷。
  2. 「舊日用品紫砂茶壺」:純用宜興紫砂製成,但工藝可能不高。
  3. 「美術作品」
  4. 「傑作」
  5. 「絕世珍寶」[3]這種分類對收藏家和發燒友可能非常有用。

天青泥

編輯

紫砂壺最重要的部分是它的泥料。天清泥是所有類型中最昂貴和最受歡迎的泥料。但是,自清末以來,天清泥料極少見並消失。據報道,最近才在美國發現宜興的清代天清泥茶壺。[4]

天青泥紫砂壺的特點特徵

編輯
  • 清代晚期消失(小心受騙如果是新造的天青泥壺)
  • 燒制後呈暗肝色,或青里透綠
  • 砂性大,透氣好,易泡養 (砂性非常大,透氣特別強以至於使用時外壁是濕的,極易泡養,用幾次就有變化,很快會變得像翡翠樣)
  • 經泡養會青里透綠,而且越養越綠,被譽為"紫砂之翡翠" [5]。這種使用中顏色的急劇變化是天青泥的特徵(所有的泥料燒制後顏色都會變化)。
  • 燒制後可能會有特殊效果 [6]

請注意鈷料藍是化工壺而絕不是天青泥壺。

幾把清代可能的天青泥壺比較

編輯
圖片 名字 製作年代 主要顏色 砂感與極透氣 光亮與金屬感 燒制後特殊效果
 
清邵亨裕款天青泥楊桃壺 清代 青或深灰,水沁泡一周或時用後透綠 未見
 
清道光 楊彭年造天青泥泥繪合斗壺 清代 (道光) 暗肝色 未見
 
清康熙靜遠齋繼長制天青泥竹段壺 清代 (康熙) 綠色,多處不軌則紫色區
 
清清泉美玉天青泥壺 清代 暗肝色, 薄的松葉呈綠色 (水中沁泡一周後) 砂感不突出 綠色初閃光明顯 暗肝色, 薄的松葉呈綠色
 
清陳鳴遠天青泥東陵南瓜壺 清代 暗肝色, 青色, 綠色細小顆粒 三種顏色同時存在

參考

編輯
  • 韓其樓、夏俊偉。中國紫砂茗壺珍賞。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8頁;381-382頁.ISBN 7-5323-6081-4
  1. ^ Antique Yixing Teapots. MingWrecks.com. 2011-09-17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2. ^ 北京紫砂壶拍卖创出1232万世界纪录(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Sina Corp. 2010-06-09 [201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中文). 
  3. ^ Introduction to Yixing Zisha Clay Teapots. 2021-01-27 [202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4. ^ Qing Yixing Zisha Teapot of TianQing Clay Found in US 清代天青泥紫砂壶首次被发现. yixing-teapot.org. 2021-02-02 [202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5. ^ 劉玉林,戴銀法 《陽羨茗砂土》,四川美術出版社, 2013:84-88
  6. ^ 陽羨茗壺系 by 周高起, M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