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社會學

網際網路社會學Sociology of the Internet)是社會學的子領域之一,以網際網路為主體,對網路如何成為資訊傳播和人際溝通工具的理論性、實務性與方法論研究。社會學家關切科技對社會連帶的影響,包括虛擬社群、新的社會網路社會關係之誕生,以及網路犯罪等等命題。

網際網路作為人類最新的溝通工具之一,是資訊革命的主要推手。社會學家關心網際網路能否作為研究方法實務上的工具?例如使用線上問卷調查,而非傳統紙本問卷。除此之外,網路也可當作溝通平台,或者是研究主題。嚴格意義上來說,網際網路社會學關切的命題是網路社群分析(例如新聞組)、虛擬社群虛擬世界新媒體導致的組織變遷,以及從工業社會邁入資訊社會的社會變遷研究。網路社群可以用量化研究方法做社會網路分析,也可以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虛擬社群做網路誌調查;網路造成之社會變遷可以用量化研究方法做人口統計學上的研究,也可以用針對網路溝通上的符號意義進行媒體研究

學科發展

編輯

網際網路是社會學領域中,最新的研究對象之一,如美國歷史學家羅伯·丹屯說:它為社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就像發生在昨天,或前天,完全看你怎樣計算這個時間距離」[1]。網際網路起源自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1969年開發的ARPANET,「網際網路」(Internet)一詞則誕生於1974年。1990年代中葉,全球資訊網(WWW)誕生,當圖形使用者介面和新功能如電子郵件出現後,網際網路也開始普及化了,出現非學術、軍事用途的商業網路[1][2]。1995年,微軟公司Internet Explorer網頁瀏覽器正式發布,Netscape瀏覽器則晚了一些。Google成立於1998年、維基百科在2001年上線,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群網站在2000年代中葉紛紛出現,當代資訊社會進入Web 2.0時代。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人口數正在持續上升中[2]

研究趨勢

編輯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保羅·狄馬喬英語Paul DiMaggio等人在2001年做的研究指出,網際網路社會學的研究涉及五大面向[2]

社會影響

編輯

網際網路不只創造新的人際互動方式(例如社群網站出現),也影響人們「下線」時的現實生活,例如旅行社群網站「CouchSurfing」旨在幫助網友建立現實互動等。虛擬社群可以創造緊密的社會聯帶,不只存在於虛擬關係中,也會影響人們現實中的人際互動[1][2] 。網路產生的人際紐帶英語Interpersonal ties究竟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讓人與人更疏離(社交孤立)?網路究竟是使人擁有更多社會資本,還是使人社會資本更少?網路有助於創造多樣化的社交平台,還是趨向單一化?這都是還在爭論中的問題[3][4][5]。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歷史教授理查·詹森英語Richard L. Jensen認為,網際網路拓展了人類社會的「邊界」,網友在網路上的互動、合作與衝突有時像是無政府式的,如美國舊西部[6]

政府與審查制度

編輯

網際網路正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工具。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恩利用網路作為宣傳工具,引起不少話題;2008年,巴拉克·歐巴馬同樣利用網路為選情加溫。當代已有許多社會運動是透過網路發起,被稱為網際網路行動主義英語Internet activism。這表示,政治力已經懂得利用網路作為工具,甚至懂得控制網路。許多國家如朝鮮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均實行嚴格的網路審查制度,而泰國俄羅斯澳洲等國家則對網路言論進行監控。絕大多數國家出於阻止犯罪、鼓動自殺或兒童色情等理由都有網路審查措施,僅有少數非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和蒙古國未實施網路審查。在某些國家,人民甚至只能連上治安單位許可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經濟

編輯

當人們發現網際網路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後,電子商務也跟著出現,卻也證明某些認為網路會帶來貧富差距與數位落差的觀點,例如線上地圖與位置感知(location-aware)服務的誕生。電子商務衝擊大量未跟上科技發展的中小型企業實體企業,並增長貧富差距[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Robert Darnton. The Library in the New Ag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08-06-12, 55 (10)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6) (英語). 
  2. ^ 2.0 2.1 2.2 2.3 Paul DiMaggio; Eszter Hargittai; W. Russell Neuman; John P. Robinson.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html).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 27: 307–336 [2013-05-26]. doi:10.1146/annurev.soc.27.1.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1) (英語). 
  3. ^ Lauren F. Sessions. How offline gatherings affect online community members: when virtual community members ‘meetup’.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2010, 13 (3): 375–395 (英語). 
  4. ^ Bo Xie, B. The mutual shaping of 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relationships. Information Research. 2008, 1 (3) (英語). 
  5. ^ Keith Hampton, Lauren Sessions Goulet, Eun Ja Her, Lee Rainie. Social Isol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Report.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英語). 
  6. ^ Richard Jensen. Military History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Wikipedia Fights the War of 1812 (pdf).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2012, 76 (4): 1165–82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2-03) (英語). 
  7. ^ E-commerce will make the shopping mall a retail wasteland. ZDNet. 2013-01-17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