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賡年
胡賡年(1907年4月22日—1989年4月25日),號令眉,瓜爾佳氏[1],滿族,瀋陽正紅旗人,生於大清奉天省奉天府,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瀋陽、旅順市長、立法委員。
胡賡年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光緒三十三年) 大清奉天省奉天府(今 中國遼寧省瀋陽市) | 1907年4月22日(
逝世 | 1989年4月25日 臺灣臺北市 | (82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
職業 | 政治人物 |
活躍時期 | 20世紀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配偶 | 潘玉璞(第一任) 璩詩方(第二任) |
兒女 | 胡茵夢(女) |
代表作
|
出生後不久父便驟然過世,性格剛烈的滿洲女子母親,在胡賡年2歲時,又因一樁小事遭人誤解想不開便吞服大量鴉片自殺。當時,祖父母又接續過世,抗戰時期的滿洲國大臣臧式毅是胡家遠房姻親,臧家有7個兒子,家裡人口眾多,需要一個女孩幫忙,大他4歲的姊姊便帶著胡賡年一同寄居臧家,至此胡賡年的血親只剩下一位伯父和姊姊。雖然後來隨伯父到吉林讀書,但胡賡年很少提及寄居期間待他不薄的伯父,但對於代替母職照顧他的姊姊,一直念念不忘。這段寄人籬下的生活對胡賡年性格的形成影響極大。早年考入金陵大學,五卅反帝運動爆發後從教會大學轉入國立東南大學就讀於政治系,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帝國大學。
抗戰爆發,自日返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九一八事變時,曾在東京向國際聯盟派出的李頓調查團調查遞交英文報告書,並先行闡述真相。回國後曾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官、陝西省韓城縣縣長、遼寧旅順市長等職。1940年在在甘肅平涼任三十八集團軍總部軍法處處長。
抗戰勝利後曾發表為奉天市市長,因東北國共關係惡化未克就任,返回瀋陽,擔任青年團主任,接著轉任《中蘇日報》社長(接余紀忠先生的職位),2年後《中蘇日報》改為《中央日報》,仍為社長。1948年當選瀋陽市立法委員。
1949年隨國民政府到臺灣。因不能苟同蔣中正獨裁作風,因此不得已轉而支持他也不十分欣賞的桂系將領李宗仁。那時有一群民主派學者準備在英屬香港支持李宗仁搞所謂的第三勢力,於是時常往返台、港。在香港住了一年半後,發現第三勢力尚不成氣候,鬱鬱不樂地返回臺北,參與政治的熱情從此低落不振,並轉向對園藝和圍棋的喜好。因曾留學日本,會說流利日語,因此當時和不會說中華民國國語的台灣人間搭起了可以交流的管道,因而結識日後還能維繫長久情誼的友人。
家庭
編輯胡賡年曾有三位夫人,第一任夫人潘玉璞於就讀東南大學結識,岳母對他頗滿意,受潘家溫情感動而結婚,但猜疑岳母視他為外人而疏遠妻子,甚至在東南大學學業未完成即轉往日本留學。因為璩詩方介入無法與胡復合而遠走美國,並攻讀至碩士,曾於聯合國擔任統計部主管,對胡茵夢視如親生女,胡去美國紐約時會拜訪潘阿姨。
第二任夫人璩詩方在抗戰期間於重慶結識,璩詩方於1910年出生於天津某位縣長家中,籍貫安徽桐城。母親是父親續娶填房,父親元配已育有2子,但璩詩方小學時,父親再納妾並生男嬰,猩紅熱奪走了璩詩方同父異母的三位兄弟,據璩回憶:「這幾個寶貝兒子一死,我父親也沒什麼活頭了,第二年就跟著走了。」經此大難,這個在天津堪稱富裕的官宦人家的生活一下子就墮入了谷底。璩家各房為財產和房產爭執不休。而身為小妾之女,璩詩方註定難脫「身份」的悲情,14歲便能為親戚具狀打官司爭房產,曾就讀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中文系,先後在校報上發表了《憶王孫》、《塞上吟》、《初夏晚晴》、《初冬雜感》4首詩詞。20歲時經人介紹熱衷政治、經濟能力不差但相貌令人遺憾的第一任丈夫,並被傳染淋病導致輸卵管堵塞。抗戰勝利後於上海友人家中同胡賡年重逢,同胡賡年在上海生活一年後,1949年隨同胡賡年私奔遷臺,1953年為胡誕下一女胡茵夢,但兩人個性不和,家庭不睦,關係漸行漸遠,胡很少回家,於胡茵夢初三時分居,但月薪仍交璩詩方作為家用。母女倆一直生活在一起,胡因夢所有收入,全交母親管理,由她負責投資。雖衣食無憂,但璩詩方的不安全感讓她仍省吃儉用,而且已到無法令人理解的程度,每個月只給胡因夢2萬元新臺幣零用,多年來都未調整過。
第三任夫人是一位曾經營餐館、信佛茹素、包容賢淑的華姓女子,胡賡年分居後沒幾年後就癱瘓在床,晚年亦由她照料。據胡茵夢自傳談及父親死後,立法院曾發下一筆200多萬的撫恤金,經向母親溝通,應交予竭盡心力照顧父親晚年而多年來日子難過的華阿姨,璩詩方於次日將撫卹金匯給她。按立法院撫卹金應發給配偶,即胡賡年身故時配偶仍為璩詩方。
參考資料
編輯- ^ 胡因夢. 死亡與童女之舞: 胡因夢自傳. 圓神出版社. 1999. ISBN 9787101007503.
- ^ 「胡賡年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0輯,第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