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63年—121年),敬仲,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東漢宦官。蔡倫改良了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

蔡倫
國家漢朝
時代東漢
主君漢和帝
敬仲
封爵龍亭侯..
封地陝西省洋縣
籍貫桂陽郡耒陽
出生63年
桂陽郡耒陽
(今湖南省耒陽市)
逝世121年(58—59歲)
墓葬位於今天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龍亭鎮
祠廟蔡侯祠
改良造紙術

史書記載

編輯

關於蔡倫的資料主要來自於南朝劉宋時期范曄所著的後漢書卷七十八中的三百字,史學家錢存訓認爲即使范曄的記載最完盡,在蔡倫死後三百餘年才完成的後漢書或許有不準確的記載。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蔡倫出生於63年,於漢明帝永平末年(75年)被朝廷派來家鄉的人選中成為小太監,閹割後入宮,年僅12歲。事實上,蔡倫被閹割入宮的年齡在蔡倫所在的東漢並不算早。據史學界分析,東漢時期的太監平均淨身年齡在9.6歲。東漢也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淨身入宮時平均年齡第二小的年代,僅次於明朝的9.2歲。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後漢書·宦者列傳》稱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做事謹慎老實(有才學,盡心敦慎),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朝廷施政的得失(數犯嚴顏,匡弼得失)。

改良技術

編輯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所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後來任職長樂太僕。元初四年(117年),漢安帝選調學者整理文獻,並令蔡倫監管負責。

同時蔡倫還有設計弩和劍,當時稱之為蔡太僕之弩,龍亭之劍,聞名天下[1]

服毒自殺

編輯

蔡倫在任小黃門時,由於掌權的竇太后的授意,參與誣陷漢安帝的祖母宋貴人及其子太子劉慶(漢安帝之父),導致劉慶被廢為清河王,宋貴人及其妹妹服毒自殺。之後蔡倫又成為竇太后媳婦鄧太后的得力助手。後鄧太后駕崩,漢安帝得以親政,於是蔡倫被命令到廷尉那裡去自首。蔡倫為了避免受辱,在洗浴全身並換上整潔的衣冠服毒自殺。蔡倫死後,其封地也被收回(位於現在的陝西省漢中市洋縣)。

紀念

編輯

後世研究

編輯

關於蔡倫造紙,參考凌純聲先生的著作認為:蔡倫改良造紙技法的創新源流,受有南島語族樹皮布文化的影響。蔡倫將古代造絲紙(漢族本身傳統)和造樹皮布紙(南島外來文化)的兩種工藝整合起來,以造絲紙工藝的製紙工法,結合造樹皮布紙工藝的材料學知識,從動物性材料(蠶絲)改為轉用植物纖維(漁網、木料)來造紙,遂得到便宜、好用的「真紙」,時人名之曰「蔡侯紙」。[2]

參見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後漢書·卷78》,出自范曄後漢書
 東觀漢記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

編輯
  1. ^ 《太平御覽》卷339崔寔《政論》:兵器精利,有蔡太僕之弩,龍亭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2. ^ 凌純聲,〈中國古代的樹皮布文化與造紙術發明〉,《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樹發明》(台北南港: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63),p1-p28 ;同書〈華南與東亞及中美洲的樹皮布石打棒〉,p185-p191
  • 蔡倫生平考,見《歷史與文化論集》,劉光裕著,中國文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 後漢書·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清河孝王慶傳》
  •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蔡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