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習得裝置

人类心智的假想模块,用于解释儿童天生的语言习得倾向

語言習得裝置(英語: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是人類心智的假想模塊,用於解釋兒童天生的語言習得傾向。 [1]

最初由諾姆·杭士基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LAD概念是一種本能的心智能力,使嬰兒能夠獲得和產生語言。它是語言先天論的一部分。該理論斷言人類出生即具有「與生俱來的能力」或本能以習得語言。支持LAD的主要論點是來自刺激貧乏英語Poverty of the stimulus,該論證認為,因為兒童永遠無法接觸到否定證據英語Negative_evidence_in_language_acquisition,也很少接受第一語言的直接教學[2],除非兒童對文法具有重要的先天知識,否則他們無法這麼快速地學習語言。 [2]

杭士基在解釋LAD時指出,由於單詞形式(字符串)和文法順序的關係,語言是無限的。單詞形式會組成文法正確的單詞序列,而這些單詞序列會匯集到每種獨立語言的有限詞典中。因此,LAD的任務,就是從無限文法中選出正確的文法以對應於呈現給個體(例如孩子)的語言。然而,杭士基的觀點導致了一些問題,比如:「孩子如何選擇一種特定語言的正確文法?」,對此有負面證據缺乏(由布萊恩·馬威尼英語Brian_MacWhinney提出)、天生普遍文法(由杭士基提出),以及無差錯學習等觀點 。 [3]

馬威尼專注於負面證據的貧困,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無差錯學習以及普遍文法存在。如果建成這樣的系統,該系統則會是「有預測性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固有的LAD將會收錄設定好的普遍文法。[4]

批評

編輯

批評者認為,上述的語言習得裝置,以及相關的普遍文法和刺激貧乏的主張,在神經科學和語言習得研究中並無足夠證據支持。[5]也有人認為,喬姆斯基所聲稱的語言學證據是個錯誤解。[6]

由於這樣的原因,主流的語言習得界在21世紀初捨棄了生成文法[7]對語言習得裝置的探索仍在繼續,但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偽科學[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omsky 1965,第25頁.
  2. ^ 2.0 2.1 VanPatten & Benati 2010,第101頁.
  3. ^ Hausser, Roland. What if Chomsky were right?.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004, 31 (4): 919–922. doi:10.1017/S030500090400635X. 
  4. ^ Macwhinney, Brian. A multiple process solution to 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883–914. PMC 1876779 . doi:10.1017/S0305000904006336. 
  5. ^ Shatz, Marily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Hoff and Schatz (編). Blackwell Handbook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Wiley. 2007: 1–15. ISBN 9780470757833. 
  6. ^ Pullum, Geoffrey; Scholz, Barbara.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stimulus poverty arguments (PDF). The Linguistic Review. 2002, 18 (1—2): 9—50 [2020-02-28]. doi:10.1515/tlir.19.1-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2-03). 
  7. ^ de Bot, Kees. A Histo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Routledge. 2015. ISBN 9781138820654. 
  8. ^ Sampson, Geoffrey; Babarczy, Anna. Grammar Without Grammaticality: Growth and Limits of Grammatical Precision. de Gruyter. 2013. ISBN 9783110289770.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