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9月21日) |
《論語》是以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彙編,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論語》的「論」讀作「ㄌㄨㄣˊ」[3][4],為論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言辭的意思,如《國語》、《新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彙編。《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 | |
---|---|
作者 |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
編者 | 孔子門生[1] 註解者:鄭玄、何晏、孔安國、皇侃、朱熹、劉寶楠、錢穆等 |
類型 | 文學作品[*] |
語言 | 文言文 文字:漢字 |
成書年代 | 東周 |
發行資訊 | |
保存狀態 | 篇數:20/22篇 |
首次刊載處 | 無 |
出版地點 | 中國 |
論語 | |||||||||||||||||||||||||||||||
正體字 | 論語 | ||||||||||||||||||||||||||||||
---|---|---|---|---|---|---|---|---|---|---|---|---|---|---|---|---|---|---|---|---|---|---|---|---|---|---|---|---|---|---|---|
簡化字 | 论语 | ||||||||||||||||||||||||||||||
字面意思 | 彙編的話語[2] | ||||||||||||||||||||||||||||||
|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當中包括儒家治國理念、人倫關係、個人道德規範、先秦時期的社會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經歷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5],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論語》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的金科玉律。
流傳
編輯《論語》自戰國前期成書問世,因秦始皇下令「焚書」幾近湮滅不傳。到西漢初年廢焚書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號召百姓獻書。魯人和齊人各有師資傳習,形成不同的《論語》「師法」。魯人傳授〈魯論〉20篇;齊人傳授〈齊論〉22篇,多「問王」、「知道」二篇;另有魯恭王毀壞孔子舊宅發現〈古論〉21篇,從堯曰篇「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起分立出「從政」篇。
西漢末年,漢成帝帝師張禹先後學魯、齊論語,合二學為一,篇題以〈魯論〉二十篇為準,去「問王」、「知道」二篇,號《張侯論》;西元二世紀中期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參考〈齊論〉、〈古論〉,作《論語注》,定下《論語》今本,〈齊論〉、〈古論〉不久亡佚。不到百年後,三國時期何晏等人把鄭玄本及其反對派的觀點編成了《論語集解》。南北朝時代,皇侃受佛教影響編成《論語義疏》。宋代理學興起後,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成為《論語》義理闡釋的典範[6]。
2016年中國考古學家宣佈於江西省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內出土文物中發現〈齊論〉竹簡,其中包括以「智道」(即「知道」)爲題的篇章[8]。
結構
編輯現存的《論語》共20篇,508則 。每篇篇名取自正文開頭,或「子曰」、「子謂」後首句的前二、三字,與篇目中的內容無關。按照習慣,通常把前10篇稱為「上論」,後10篇稱為「下論」。《論語》以〈學而〉為首。
- 學而第一(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9]
- 為政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 八佾第三(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 里仁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 公冶長第五(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 雍也第六(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 述而第七(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 泰伯第八(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 子罕第九(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 鄉黨第十(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 先進第十一(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 顏淵第十二(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 子路第十三(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 憲問第十四(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 季氏第十六(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 陽貨第十七(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 微子第十八(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跡,以及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也記錄了週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 子張第十九(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 堯曰第二十(本篇較為短小,疑有錯漏。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齊論篇章〉
編輯- 知道第二十一
- 問王第二十二
慣用語
編輯俗語
編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學而優則仕
- 不以人廢言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巧言令色,鮮矣仁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 朽木不可雕也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成語
編輯著名注疏
編輯民國以前
編輯- 《論語鄭氏注》:鄭玄注釋,宋朝佚失,清以來有不少輯佚本,1900年後在敦煌和吐魯番發現唐寫本多種。
- 《論語集解》:何晏等人所撰。
-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之一,由清朝官員及學者阮元主持。版本來源於曹魏何晏作的註《論語集解》,以及北宋邢昺作的疏。
- 《論語義疏》:南朝皇侃
- 《論語集注》十卷: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數十年心血之作,影響之後數百年,既講義理,又重訓詁。
-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清朝儒生多不滿意唐宋人對於經典的註疏,此書徵引廣博,劉寶楠生前未完成,由其子劉恭冕完成。
民國後
編輯- 《論語集釋》:程樹德編撰,是論語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
- 《論語疏證》:楊樹達
- 《論語新解》:錢穆
-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之一,風行海外,影響數代大學生、中學生。
- 《論語今讀》:李澤厚
- 《論語講要》:李炳南
-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反右運動前寫定,1980年再版後頗受好評,為中華書局暢銷書。
- 《〈論語〉批註》:北京大學哲學系1970級工農兵學員編寫,為文革時期「批林批孔」的產物,內部發行。
- 《論語別裁》:南懷瑾
- 《論語注譯》:杜道生
- 《論語通釋》:王熙元
- 《論語通譯》:徐志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因其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新課標》指定必讀書目,所以有一定影響力。[11]
- 《論語新注新譯》:楊逢彬2016年著作。
評價
編輯黑格爾:「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從來未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12]
程頤:「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13]
影響
編輯考古發現
編輯1973年,河北定州西漢中山王劉修墓出土竹簡《論語》,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公佈,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論語》寫本。「定州漢簡」還包含一批不屬於《論語》,但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竹簡,整理者定名為《儒家者言》,該書共整理出二十七章,與今本《孔子家語》有密切關係。
2016年8月,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知道》篇,可能就是失傳了1800年的〈齊論〉[15][16][17][18][19]。在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居延漢簡中也有釋文相同的《論語》簡牘,並包含其他的孔子語錄,亦或為〈齊論〉的失傳章句[20]。
2015年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包括一批和《論語》相關的竹簡,整理者定名為為《仲尼曰》,其內容為孔子言論共25條,見於今本《論語》者有8條,另有一些可與《禮記》、《大戴禮記》、《孔叢子》等傳世文獻對照,但文字不盡相同[21]。
2021年荊州市的王家咀戰國楚墓出土包括一批和《論語》相關的竹簡,整理者定名為《孔子曰》,其內容為孔子言論,部分內容可與今本《論語》對讀,少量內容散見於《禮記》、《孟子》等傳世古籍中,一些內容則不見傳世文獻記載[22]。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論語集解.敘》: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漢書.藝文志》: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 ^ Knechtges & Shih (2010),第645頁.
- ^ 單周堯. 《論語》之「論」本讀為「侖」. [2019-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4).
「論纂」之意,當為編次、匯集……「論纂」、「論輯」、「具論」的「論」,都是借為「侖」。《說文》:「侖,思也。從亼從冊。」「從亼從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改為「從亼」,並云:「聚集簡冊,必依其次弟(次第),求其文理。」「聚集簡冊」,即編次義。《論語》之「論」,用的也是編次義。因此,章炳麟說《論語》之「論」「古但作侖」,章氏說:「論者,古但作侖,比竹成冊,各就次第,是之謂侖。……《論語》為師弟問荅,乃亦畧記舊聞,散為各條,編次成帙,斯曰『侖語』。」可見《論語》之「論」,是借為「侖」,其音亦當同「侖」。「侖」字《廣韻》「力迍切」,讀平聲。《論語》之「論」,普通話讀 lun2,正與「力迍切」一音相應。
- ^ 柳向春. 也談《論語》的得名. [2019-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3).
「論」作為名詞而讀為平聲在先秦典籍中並非偶見,如《禮記‧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鄭玄註:「論或為倫。」陸德明《釋文》:「論,音倫,理也。」又如《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且夫上正其治,下審其論,則貴賤不相踰越。」蘇輿校註:「論,讀為倫。倫,等也,言審其貴賤之等也。「再如《荀子‧解蔽》:「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郝懿行註:「論,讀為倫。倫者,理也。」這些前人的註釋,都可作為《論語》之「論」之所以讀為平聲的旁證。
- ^ 趙岐《孟子題辭》
- ^ 董平. 孔子與論語. [201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1).
- ^ 魏崧《壹是紀始》作「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提要》說:「鄭耕老作一萬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歐陽公作一萬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經註疏》本統計是一萬二千七百字,此和鄭耕老所說相同。」錢穆在《孔子與論語》一字說「其總字數,不出一萬六千四百多字。123」
- ^ 海昏侯墓出土竹书《论语》 或为失传1800年《齐论》.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 ^ 括號內的簡介來自於:徐志剛譯註《論語通譯》(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 ^ 溫故知新 - 成語意思、造句、出處和故事. guoxue3000.com. [2024-10-21].
- ^ 《論語通譯》(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 ^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19-120頁
- ^ 朱熹《論語集注.論語序說》卷一,乾隆御覽本四庫全書薈要·經部
- ^ 吳宏一人生三書:論語、老子、六祖壇經,活出積極、清靜、圓融的人生,2017年六月29日發行
- ^ 王楚寧,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知道》篇小考, 中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6-08-29 [2016-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或为失传1800年<齐论语>》, 觀察者網, 2016年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0)
- ^ 《论语》中失传1800年的一篇文章找到啦!, 新民網, 2016年 [2016-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1)
- ^ 肖從禮; 趙蘭香. 金关汉简“孔子知道之易”为《齐论知道》佚文蠡测. 卜憲群; 楊振紅 (編). 简帛研究(二〇一三).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2016-09-12]. ISBN 9787549555369. NLC 0073875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5) –透過愛思想網站.
- ^ 失落千年《論語・知道》篇重現 網民: 要考了, 香港: 巴士的報, 2016-09-10 [2016-09-12] (中文(香港))
- ^ 王楚寧; 張予正.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 中國文物報. 2017-08-11. 第6版 [2019-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1).
- ^ 安大戰國竹簡 揭密最早「論語」文本.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 ^ 重大發現!荊州戰國楚墓出土你沒讀過的“論語”.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參考文獻
編輯- Theodore de Bary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Knechtges, David R.; Shih, Hsiang-ling. Lunyu 論語. Knechtges, David R.; Chang, Taiping (編).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Part One. Leiden: Brill. 2010: 645–650 [2021-06-13]. ISBN 978-90-04-1912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0) (英語).
- 金穀治 譯注. 《論語》. 岩波文庫. 1999年. ISBN 4-00-332021-2.
- 楊伯峻. 《論語和孟子》. 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ISBN 7563339388.
- 譚家哲. 《論語與中國思想》. 唐山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986-7021-18-2.
延伸閱讀
編輯[編]
- 《論語 (四部叢刊本)》( 在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 《論語》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論語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 《論語(論語集解)》原文及譯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論語》全文在線閱讀(簡繁體註解翻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論語》全文在線閱讀(正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論語中英文全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論語全文(繁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原文與今譯
- 論語全文(簡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勞悅強:〈《論語》中的自我概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祝平次:〈權威、言行關係與仁:論《論語》中的問答形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杜維明:〈孔子的《論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傅熊:〈傾聽注者,了解聖人——《論語》注釋傳統之省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勇:〈正曲為直:《論語》「親親相隱章」新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柴田篤:〈「未知生,焉知死」再考——以《論語》之生死觀為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狄百瑞著,朱榮貴譯:〈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
- 淺野裕一:〈《論語》書名應叫《侖語》——為流傳兩千年的儒學經典正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張汝倫:〈《論語》對於現代教育的意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論語全文(日語)
-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