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級通報艦
閃電級通報艦(Blitz-Klasse)[a]是19世紀80年代早期德意志帝國海軍設計製造的兩艘通報艦。「閃電」號[a]和「箭」號[a]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款鋼殼戰艦,作為世界上第一種魚雷巡洋艦,也是後來的瞪羚級[b]輕巡洋艦的鼻祖。兩艦都裝備了一門12.5公分(4.9英寸)艦砲和一具35 cm(13.8英寸)魚雷發射管作為主要裝備,並且能夠以超過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航行。這兩艘都是非常成功的軍艦,服役超過三十年。
1899年的「箭」號通報艦
| |
概況 | |
---|---|
使用者 | 德意志帝國海軍 |
前級 | 「齊騰」號通報艦 |
次級 | 「獅鷲」號通報艦 |
完成數 | 2 |
退役數 | 2 |
技術數據 | |
排水量 | |
船長 | 78.43公尺(257英尺4英寸) o/a |
型寬 | 9.90公尺(32英尺6英寸) |
吃水 | 4.22公尺(13英尺10英寸)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15.7節(29.1公里每小時;18.1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9 kn(17 km/h;10 mph)航速下達到2,440海里(4,520公里;2,810英里) |
乘員 |
|
武器裝備 |
|
「閃電」號和「箭」號在整個服役生涯中曾廣泛地擔任各種角色。「閃電」號服役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魚雷艇隊先頭艦[c],而「箭」號則在訓練中隊和主力艦隊中服役。1889年「箭」號被派往德屬東非鎮壓阿布希里起義[d],並在1890年返回德國。在整個19世紀90年代,兩艦與大艦隊一起行動,並參加了每年例行的演習和訓練巡航。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艦擔任了各種額外的角色,包括供應艦[e]、漁業保護船和訓練船。1900年代中期,兩艦作為公海艦隊戰艦分隊的專用供應艦,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充當這一角色。1917年末,「閃電」號參加了波羅的海阿爾比恩行動,「箭」號後來被用作U艇船員的訓練船。兩艦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被廢棄,並被拆解出售。
設計
編輯設計於1879年的閃電級通報艦的設計規範要求其最高時速為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輸出功率為2,500匹公制馬力(2,500匹指示馬力)。作為第一批鋼製外殼並且拋棄傳統帆桅的巡洋艦型船隻,本艦級標誌著德國海軍技術的重大進步。在輕型砲台外加魚雷發射管的武裝組合反映出魚雷作為武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中魚雷管是主要的攻擊性武器,而艦載砲則被用於防禦當時日益強大的魚雷艇。[8]
建成時,閃電級兩艦是德國海軍最早的鋼製軍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魚雷巡洋艦之一[1][9]。閃電級通報艦是創造現代鋼殼輕巡洋艦的第一步,其現代的外觀預示著之後軍艦設計的發展趨勢。本級的相關研製成果最終被運用在十年後建造的瞪羚級輕型巡洋艦上。事實證明,閃電級通報艦的設計是十分成功的,兩艦前後服役了約35年時間。[8]
常規參數
編輯閃電級艦體水線長75.30公尺(247英尺1英寸),總長78.43米(257英尺4英寸),舷寬9.90米(32英尺6英寸),艦首吃水深4.07米(13英尺4英寸),艦尾吃水4.40米(14英尺5英寸)。按照設計,該級艦隻標準排水量為1,381公噸(1,359長噸),作戰時滿載排水量為1,486公噸(1,463長噸)。兩艦的艦體由橫向和縱向鋼架構成,包括11個水密艙室。艦體內機艙[f]下部採用雙層底[g]設計。[9]
「閃電」號和「箭」號常規配有7名軍官和127名士兵,不過這個數字後來被修改為6名軍官和135名水手。在擔任魚雷艇艦隊先頭艦時,艦上又增加了3名軍官和16名士兵。建成時,艦上原載有幾艘較小的船隻,包括一艘巡邏艇[h]、一艘高低桅小帆船和一艘小艇[i]。服役後又增加了一艘獨桅快船、一艘高低桅小帆船和一艘小艇。[9]
動力
編輯船舶的推進系統由兩台水平的2缸雙脹蒸汽機組成。每台蒸汽機驅動一具三葉螺旋槳。蒸汽由八台燃煤機車鍋爐[j]提供。19世紀90年代初的改裝作業中,艦上原有的鍋爐被更新、更高效的型號所取代。其中「箭」號換裝為8座圓形鍋爐,而「閃電」號換裝為8座臥式圓筒鍋爐。艦載一台10千瓦特(13匹馬力)發電機提供67V電力。在建成時,為補充艦載蒸汽機動力,艦上配備了一具面積為591平方公尺(6,360平方英尺)的縱帆裝置,但後來減少為282平方公尺(3,040平方英尺)的輔助帆,到1900年前後,帆具被完全移除。[9][15]
艦載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2,700匹公制馬力(2,700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然而在海試中,「閃電」號和「箭」號的實際功率分別為2,808匹公制馬力(2,770匹指示馬力)和2,377匹公制馬力(2,344匹指示馬力),但航速僅為15.7節(29.1公里每小時;18.1英里每小時)和15.6節(28.9公里每小時;18.0英里每小時)。單舵設計來控制轉向。兩艦設計載煤量為60噸,實際最大可以裝載220公噸(220長噸;240短噸),這使得能夠在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的續航里程達到大約2,440海里(4,520公里;2,810英里)。[9]
武裝
編輯建造完成後,閃電級通報艦配備了一門12.5公分(4.9英寸)K L/23艦砲,安裝在艦首中軸砲座[k]內,載彈量100發。艦上還裝備了四門8.7厘米L/23單座火砲和一具35 cm(13.8英寸)魚雷管,魚雷管安裝在艦首水線以上位置。 在1891年和1892年,這些船重新裝備了六門8.8厘米口徑的 SK L/30砲,分別在艦首、艦尾安裝一門,艦舯部[l]兩舷側[m]各有兩門。此外魚雷管換裝兩具35厘米口徑,其中一具在艦首,另兩具在舷側,均設置在水線下。兩艦並未安裝防護裝甲。[9]
艦隻
編輯艦名 | 建造者 | 開建 | 下水 | 完成 | 除籍 |
---|---|---|---|---|---|
「閃電」號
(SMS Blitz) |
基爾北德意志造船廠[19] | 1881年[19] | 1882年8月26日[19] | 1883年3月28日[19] | 1921年3月8日[1] |
「箭」號
(SMS Pfeil) |
威廉港威廉港帝國造船廠[20] | 1881年[20] | 1882年9月16日[20] | 1884年11月25日[20] | 1922年2月16日[1] |
服役記錄
編輯入役後,「閃電」號擔任魚雷艦隊第一艦隊的先頭艦。當時,未來「公海艦隊的設計師」阿佛烈·馮·鐵必制指揮海軍魚雷艇的運作活動,而「閃電」號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就參與了魚雷艇運作能力的評估。這些評估測試包括證明船隻在遠離庇護所、在沿海水域的情況下作業的能力的測試和武器測試。「箭」號最初在訓練艦隊中服役,直到1889年底被派往德屬東非幫助鎮壓阿布希里起義[n]。在此期間,該艦不僅協助實施了對殖民地的封鎖行動,還參加了針對叛軍的行動,包括派遣士兵上岸並轟炸敵軍。在19世紀90年代,兩艦都隨艦隊一起行動,其中「閃電」號與艦隊魚雷艇一起作戰,「箭」號則作為主力艦隊的偵察艦。在此期間,兩艦定期參加由艦隊和分艦隊每年的例行訓練,尤其是每年8月和9月的大型艦隊演習。此外,兩艦還經常護送皇室成員出行,包括德皇威廉二世乘坐的皇家遊艇「霍亨佐倫」號[o]。[22][23][24]
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兩艦儘管還是艦隊中的現役作戰單位,但已經開始擔負次級任務,包括防止外國漁船侵犯德國領海的漁業保護巡邏、供應艦或者訓練船。在整個服役生涯中,兩艦前後被捲入了多起事故,幾乎每一次都在意外碰撞中撞沉商船。20世紀初,兩艦被指派為第一和第二分艦隊[p]的指定供應艦,陪同艦隊的戰艦進行遠程巡航,並參加年度演習。[23][26]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閃電」號和「箭」號繼續擔任艦隊供應艦。「閃電」號在戰爭期間的具體活動尚未有明確記載,一位歷史學家報告稱該艦最初被用於海岸防禦巡邏[9]。但另一位消息人士稱,直到1917年,當被派往波羅的海參加對抗俄羅斯軍隊的阿爾比恩行動時,該艦仍然在艦隊中擔當供應艦。另有記錄中顯示,該艦還被指定計劃參加1918年8月針對俄羅斯的拱頂石行動,但行動最終被取消。與此同時,「箭」號被用來訓練U艇船員。「閃電」號和「箭」號最終分別在1921年和1922年從海軍登記冊上被除籍,隨後被報廢拆解。[27][28]
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 ^ 1.0 1.1 1.2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
-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
- ^ 譯名參考自《英漢/漢英航海詞典》[3],另有來源譯作「支隊領艦」[4]、「領航驅逐艦」或者「分隊領艦」[5]
- ^ 譯名參考自《非洲通史 第4版》[6]。
-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1冊》[7]。
-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0]
- ^ 譯名參考自《綜合英漢科技大詞典》[11]。
- ^ 譯名參考自《英語常用詞用法·詳解大詞典 A-K》[12]
- ^ 譯名參考自《美國帆船協會沿岸巡航基礎課程官方教材 沿岸巡航入門》[13]。
-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4]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鬥巡洋艦》[16]
- ^ 譯名參考自《新編英漢科技大詞典》[17]。
- ^ 譯名參考自《船舶結構與設備》[18]
- ^ 譯名參考自《非洲通史 第4版》[6]。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21]
- ^ 譯名參考自《德漢縮寫詞典》[25]。
引文
編輯- ^ 1.0 1.1 1.2 1.3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14頁
-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28頁
- ^ 李渾成 1998,第1663頁
- ^ 章騫 2013,第12頁.
- ^ 袁隨善 & 何志剛 1992,第1001頁.
- ^ 6.0 6.1 趙俊 2021,第355頁
-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1979,第9頁
- ^ 8.0 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0頁.
- ^ 9.0 9.1 9.2 9.3 9.4 9.5 9.6 Gröner,第91頁.
-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5頁
- ^ 顧仁敖 1997,第550頁
- ^ 席玉虎 2007,第470頁
- ^ 劉偉 2019,第158頁
-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6頁
-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14-15頁
- ^ 楊堅 2017,第19頁
- ^ 王運 1988,第85頁
- ^ 崔剛 2009,第31頁
- ^ 19.0 19.1 19.2 19.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0–91頁.
- ^ 20.0 20.1 20.2 20.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26頁.
- ^ 章騫 2013,第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1–92頁.
- ^ 23.0 23.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25–226頁.
- ^ Sondhaus,第162–163, 203頁.
- ^ 呂文超, 趙森 & 夏樹忱 1981,第42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2–93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2,第93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225頁.
參考書目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英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2)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8364-9743-5 (德語).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德語).
- Lyon, David.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40–265. ISBN 978-0-85177-133-5 (英語).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英語).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李渾成. 英汉/汉英航海词典.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1. ISBN 7-114-02831-8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凱文·希林頓. 非洲通史 第四版. 趙俊 譯.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21-03. ISBN 978-7-5108-9793-1 (中文(中國大陸)).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編). 船舶名词术语 第1册.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9-12. CSBN 17034·36 (中文(中國大陸)).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 席玉虎. 英语常用词用法·详解大词典 A-K. 北京: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07-06. ISBN 978-7-80103-519-6 (中文(中國大陸)).
- 劉偉. 美國帆船協會 , 編. 美国帆船协会沿岸巡航基础课程官方教材 沿岸巡航入门. 美國帆船協會沿岸巡航基礎課程官方教材.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19-09. ISBN 978-7-5632-3832-3 (中文(中國大陸)).
- 崔剛; 李志玉; 趙亞冰 (編). 船舶结构与设备.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9-12. ISBN 978-7-5632-2401-2 (中文(中國大陸)).
- 王運. 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 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8. ISBN 7-5023-0064-3 (中文(中國大陸)).
- 楊堅. 英国战列巡洋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7-07. ISBN 978-7-5518-1518-5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凱文·希林頓. 非洲通史 第四版. 趙俊 譯.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21-03. ISBN 978-7-5108-9793-1 (中文(中國大陸)).
- 顧仁敖. 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04. ISBN 7-100-02561-3 (中文(中國大陸)).
- 呂文超; 趙森; 夏樹忱. 德汉缩写词典.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1-04. CSBN 17176·274 (中文(中國大陸)).
- 袁隨善; 何志剛 (編).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