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僧派

缅甸宗教

阿利僧派,或稱阿利教(Ari),是緬甸蒲甘王朝早期的信仰,宗教中心在蒲甘東南的沙摩底(Thamahti,或Samati),一說阿利僧派也曾分布於南詔大理[1]

阿利僧派是緬甸本土崇拜、那伽崇拜、婆羅門教佛教怛特羅密教的混合體。阿利僧派崇拜那伽龍、並祀釋迦文佛颯刻曇派(性力派)神祇。阿利僧派僧侶不持戒,食肉、飲酒,並對信眾享有初夜權,信徒在婚前與其上師過夫妻生活。[2]

「阿利」(Ari)這一名稱據考證來自雅利安(Aryan)或阿利耶(Arya,聖、尊)[3];也有觀點認為來自阿闍梨(Acarya),和雲南南詔大理時期的滇密同出一源。有學者認為,阿利僧派可能是7世紀時從印度吐蕃傳入的。[4]教史英語Sasana Vamsa》認為,阿利僧派是「偽僧」於「三摩提王」(Sammati-raja)時傳入緬甸。這位「三摩提王」似乎是古代開國君主,因為東南亞古代史十分缺乏,故尚無定論。[3]

11世紀,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統一全緬,他從小厭惡阿利僧派淫慾奢靡的作為,在孟人高僧善阿羅漢的建議下,立即改宗上座部佛教,並通令全國信奉上座部佛教。阿利僧派自此式微。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1. ^ Buswell 2013,43頁
  2. ^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43–45頁、60頁、77頁
  3. ^ 3.0 3.1 淨海, 南傳佛教史,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4. ^ Cœdès 1966,113頁
書籍
  •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商務印書館,1973年6月出版
  • Cœdès, George. The making of South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ISBN 978-0-520-05061-7. 
  • Buswell, Robert E. Jr. (編).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691157863.